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卢永根(1930年—2019年),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著名水稻遗传学家。他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其相关研究被学界认为是目前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系统的新认识,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他带领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从1983年开始,卢永根担任13年的华农校长。他打破学校面临的人才断层困局,给有能有为的年轻人拓展了广阔天地。作为一名老党员、老教师,卢永根同样以他的一腔爱国热情去教育和感染他的研究生、青年教师和出国学习访问的学者。温思美、彭新湘等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也正是在他的感召下,放弃了国外的优越生活,回到祖国,来到华农,成为各自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2017年3月,卢永根院士及夫人徐雪宾教授将毕生积蓄合计880余万元全部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成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用于扶持农业教育事业。

——摘编自《光明日报》

(1)根据材料,概括卢永根院士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卢永根院士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2 . 世界银行及欧美投资人向发展中国家贷款情况
时间银行与投资人向发展中国家贷款时间银行与投资人向发展中国家贷款
1972170亿(美元)19812090亿(美元)
19781280亿(美元)19824620亿(美元)
呈现出上述投资贷款走向的主要背景是
A.世界银行的使命发生了转变B.欧美国家经济处于疲软状态
C.美苏冷战对中间地带的争夺D.石油美元对金融体系的冲击
2022-05-24更新 | 802次组卷 | 5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第十次考前适应性训练文综历史试题
3 . 如表是1950-1953年部分省区天花发病人数统计。(单位:人)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种痘运动
年份黑龙江吉林安徽福建山东广东湖南内蒙古
195010436501162022928463139528481103
195175186540745592380663155340
19521151891224541045110151
19538142416716319
A.使民众形成了文明的生活习惯B.提高了民众对新政府的政治认同
C.极大地推动医疗技术快速发展D.表明卫生防疫体系已在中国建立
4 . 从1870年到1900年,世界人口增加了一倍,工作时间从每天12小时减少到了10小时,机器种植 一英亩小麦的时间只要3小时,人均收入却增加了50%。这种趋势
A.有利于大众休闲文化的发展B.加速了劳动分工格局的形成
C.得益于福利国家的普遍盛行D.与世界各地的民权斗争有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粮食供求关系一览表(节选)

项目宋辽金元
统计年代(年)110016001800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7.210.512.8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928581
粮食亩产量(市斤)140~180255~270300~330
全国人口(万人)约12000约20000约30000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950790670

——据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   1953年,我国对粮食实行国家“统购统销”。1954年,国家征收粮食309.8亿斤,收购569.73亿斤,比上一年度增加了21.98%,粮食库存量增加了51%,有效缓解了粮食问题。同年,美国联邦政府发布“粮食增产信贷法令”,发放信贷120亿美元。在消除贸易壁垒的历史趋势下,美国大幅降低粮食出口税,实行国家补贴以刺激农业生产。到1957年,美国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72%,主要出口日本、韩国、西欧等国家和地区。

——据周立《美国的粮食政治与粮食武器》等

材料三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世情、国情、农情、粮情出发,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前,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据国务院《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1100~1800年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美粮食政策存在差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后期,美国社会经历着人口等生产要素向城市区域的高速聚集,城市环境承载能力迅速下降,各种生活、生产污染为病原体营造出绝佳的寄存场所。城镇居民仍然延续着殖民地时期形成的将垃圾直接倾倒在街道的习惯,垃圾收集和处理被看作居民的个人事务。由于当时环境治理尚未起步,工业废物排放给城市卫生带来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城市陷入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困扰中,严重威胁社会大众的生命安全。同时期公共卫生改革也开始在美国各地城市中涌现。1870年,美国最大城市纽约创立卫生局,成为其他城市效仿的典范。自80年代开始,许多城市先后建立街道清洁部,专门负责街道保洁工作。城市政府还首次吸引社会多元力量参与垃圾处理工作,私人企业、民间团体积极参加。19世纪后丰期疾病防治也取得了新进展,传统检疫中采取的“隔离”手段得到继承和强化,联邦政府直接干预“检疾”工作,国会先后颁布<国家防疾法》《检疾法案》等法律法规。

——摘编自李晶《城市化下的“卫生”因境与突破》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中国近代化公共卫生事业逐渐酝酿起来,首先是欧美来华传教士,积极呼吁中国注意公共卫生问题,他们广泛发放关于种牛痘,预防天花、霍乱的知识读物,不断向中国有关官员提出改善卫生的建议。随后中国出使人员和早期改良思想家等加入呼吁行列,《申报》也时常有改善公共卫生的议论。当时租界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一些城市在市政建设、卫生管理、法规建设诸方面,将租界的一套移植过去,并在食品检疫、预防流行病等方面与租界合作,19世纪末,上海租界已经在硬件设施、组织机构、法规建设、技术保障等方面,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近代公共卫生系统。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城市公共卫生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兴起发展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综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当今中国推进公共卫生建设可以从中得到哪些有益的经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