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7 道试题
1 . 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销售。1851年,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植园以机械化工序培育茶叶,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大大提高。这一现象导致(       
A.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英国市场茶源的多元化
C.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受阻D.印度茶叶大量输入中国
2 . 1929年8月,上海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正式成立后,规划市区东北方向江湾区闸殷路以南约7 000余亩土地作为新的上海市中心区域,在社会、土地、卫生、教育、工务等机关的临时房屋建成后组建了上海市中心区域行政区。据此可推知,“大上海计划”(     
A.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B.塑造了新政权的反帝形象
C.受制于时局的变化成果有限D.促进了社会保障制的建立
2023-12-18更新 | 409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勉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据史书记载,秦朝百姓借用铁制工具,因破旧不堪使用而损坏的,以文书上报损耗,官府收下原物而不令赔偿……秦朝定期进行耕牛选秀,牛养得好的人会得到奖励,养得不好的会受到批评教育或被刑罚处置。由此可见,秦朝(     
A.律法制度的宽容B.注重保障农业生产
C.以文书治理百姓D.基层治理效果较好
4 . 19世纪后半叶,英国田间兴起了蒸汽绳索牵引犁,媒体对此描述:“蒸汽机在地头借助钢缆绳往返拉着农具,避免了马匹耕作对土壤的踩踏和压实,农具更加快速地被拉动,更深更松地掀起土壤”。由此可见,英国(     
A.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B.机器制造业迅速发展
C.工业革命提高了农业效率D.规模化生产日益普及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要求全国各地在每年的5月和12月各举行一次卫生运动,运动的标语是“注意卫生是民族独立的基本条件!”“注意卫生可以强健身体!”“强身健体就是强种救国!”等。这说明了(     
A.国民卫生观念得到普及B.政府强调卫生运动的政治价值
C.西方医学知识深入人心D.民族独立需要健全的医疗体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罗振玉所编的《殷墟书契》为甲骨拓片的汇编。其中出现了“禾”“黍”“麦”“渔”等字,有的字体的写法也有着生动的形态,如“男”字由农具和田组成,“彘”字像豕中了箭矢,“率”字像鸟在田猎捕网之中。由此可以推知,商代(     
A.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已经形成B.获取食物的方式较为多样
C.北粟南稻的种植体系日臻完善D.储藏肉类的技术十分成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世纪,英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工厂法,对于女工、童工以及青工的工作时间做出了具体的规定。19世纪后半叶,政府将纺织行业实行的工厂法推广到其他所有行业。到19世纪末,无论在覆盖范围上还是在法案内容上,英国工厂立法在推广中都走向完善。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工业革命发展推动社会立法完善B.金本位制对英国立法影响重大
C.英国已经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D.英国民众的民主政治意识增强
8 .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兴起了一股读书热潮。随后,上海率先开展名为“振兴中华”的职工读书活动,并设立“职工读书奖”;在中共中央的肯定与号召下,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在各地风靡一时。这些做法旨在(       
A.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B.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修养
C.开创对外开放的全新局面D.抵制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
2023-11-28更新 | 2235次组卷 | 23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岐山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17世纪初,荷兰人已垄断了波罗的海3/4的谷物贸易……1/3到1/2的瑞典金属贸易,由法国和葡萄牙运往波罗的海的盐有3/4是通过荷兰的船只运送。荷兰建立东印度公司后,很快将贸易拓展到了亚、非、北美洲。这一现象的出现缘于(     
A.荷兰打破了教皇子午线B.荷兰发达的海上贸易
C.资本输出助推殖民扩张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冶铁业的规模有明显的扩大,其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发现的汉代冶铁遗址主要分布在豫、冀、晋、鲁、陕等地区。产铁之地设铁官,专管冶铁和铸造铁器,全国共有49处。较大的冶铸作坊有郑州古荥镇、南阳瓦房庄等遗址。这些遗址面积大,炼铁炉种类多,所用技术较为先进。生铁炒炼成钢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铁产量。汉代冶铁技术的提高为生产工具的制造和改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考古发掘,我国古代主要农具大部分已在汉代出现,可分为垦耕工具、播种工具、整地工具和收获工具等类型。

——摘编自张钢杰《试论汉代冶铁业的发展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材料二   明代山西等地冶铁业得到空前发展。其规模之大、产量之多,超过了以往所有朝代。据统计,当时全国共有246个铁矿产地,这为后来我国冶金勘探部门“就矿找矿”提供了历史线索,非常利于我国铁矿普查任务的完成。明代在这些铁矿上,建立了许多官营、民营冶铁场所。随着工匠管理体制的改革,民营铁矿的产量大幅度提升。不少冶铁工业城镇涌现,如佛山镇“民庐栉比,屋瓦鳞次,几万余家”,“工擅炉治之巧,四方商贩辐揍”,江苏的吴江县庞村,嘉靖时“有前后二村,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高超的“生铁淋口”技术不仅用于生产农具、兵器和一般生活用具,还铸造了出口到日本、朝鲜等地的铁钟、铁菩萨等艺术品。

——摘编自黄启臣《明代山西冶铁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冶铁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汉代相比,明代冶铁业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