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73 道试题
1 . 2021年12月,随着中老(挝)铁路开通运营,泰国果园采摘的新鲜榴莲运抵中国昆明仅需7天。截至2023年2月底,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超1190万人次、货物超1600万吨,跨境物流运输网已覆盖13个国家和地区,有力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由此可知,中老铁路的兴建(     
A.利于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B.推动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出现
C.彰显中国铁路技术的领先地位D.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进展
2 . 内蒙古赤峰市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约4200—3200年)遗址内共出土石器900余件(见下图),确认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农业生产工具组合,基本上满足了从开荒、碎土起垄到中耕、收割的农耕生产需要。这一考古成果表明(       

A.原始农耕和畜牧业出现B.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较高
C.农业在当时占重要地位D.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7日内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启动城市化进程的发达国家,到1901年城市人口占比为78%。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经济重心向北移动,新的工业城市在北部和西部兴起,人口也发生了相应的流动。随着人口增多,城市功能也不断得到完善,还出现了各具功能和特色的城市,如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以交通运输为主的城市。便利的交通使得全国大中小各类城市连接畅通,还形成城市密集性地区,导致城市群的出现。英国城市化初始阶段所需要的资金,主要是依靠对其他农业国的掠夺,例如1757~1815年,英国仅从印度搜刮的财富就达10亿英镑之巨。受自由放任政策影响,英国城市化进程避免了政府的干预,但由于缺乏政府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城市内部规划混乱、杂乱无章,传统“城市病”也逐渐显现。

——摘编自曾宪明《城市化与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道路》

材料二   在20世纪40年代末独立之前,印尼经历了长期的殖民统治,全国只有7%的人口称得上为城市人口。独立之后,印尼经历了城市的快速增长,国家大力发展重工业,形成了一批新的省会城市,到70年代末城市化率已达22%。80年代以来,许多与农村居民生活有关的加工业、手工业、纺织业等农村非传统产业迅速向城市集中,成为吸引和吸收农村人口就业和城市化的主要力量。但此时印尼尚无一个清楚的产业布局政策,外国资本的流入基本会选择爪哇—巴厘地区作为自己的产业基地。另外,由于无法克服交通不便等困难,人口向外岛迁移的诱因不足,广阔的外岛地区只提供了6%的制造业就业机会。与城市化相伴而来的是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人口涌入和民族分裂等社会问题。

——摘编自高强董启锦《印度尼西亚农村城市化进程、特点、问题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英国和印尼城市化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印尼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不同于以英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原因及其启示。
7日内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1951年,我国成立卫生宣传处,负责组织协调国家各有关部门共同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工作。山西在1952~1955年间训练群众性卫生防疫人员14万人、乡村卫生员5032名。山东德州平原县组织17个剧团下乡宣传,使得全县84%的人口都受到卫生教育。据此可知,新中国爱国卫生运动(       
A.满足了群众基本医疗需求B.促进了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C.解决了城乡卫生防疫问题D.为强化民众卫生意识创造了条件
7日内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38年,国民政府提出西北交通建设方案:在西北各省内自咸阳向西,经甘肃修筑铁路;兴修自兰州经天水、南郑以达老河口各路段,改善陕甘新宁青与川北间各干线联运;开辟由兰州经迪化以达边境的航线,并与苏联欧亚航线相联。国民政府的这一方案旨在(       
A.改善西北地区交通落后状况B.适应抗日战争形势变化的需要
C.积极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弥补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7日内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清代学者认为,清代《授时通考》《农具记》收录的农具和农业设施都沿袭元代《王祯农书》,均是清代以前创造的适应个体小农经营的传统农具。同时,农田的零星分散、农民的贫困和缺少科学文化知识等现象依然存在。这可用于说明中国古代(       
A.农业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B.小农经济已经发展到高峰
C.农耕文明具有旺盛生命力D.海禁政策阻碍了西学传入
7日内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有学者指出,近代早期的希腊人、塞尔维亚人因玉米的传入摆脱了平原地区的两大孪生灾祸——疟疾肆虐和土耳其征服者的严重压迫,巴尔干半岛的政治经济平衡开始变化。最后,希腊、塞尔维亚重新独立,德、俄成为世界列强。1500年之后的475年间,玉米、马铃薯、甘薯支撑起近代欧洲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口增长了7倍。这可用于说明美洲作物的传播(       
A.进一步缓和了全球粮食紧张问题B.改变了新旧大陆人们的饮食结构
C.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D.实现了欧洲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
7日内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还收录了“青蒿方”,用法极为简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计,尽服之。”青蒿方用于治疗(     
A.天花B.鼠疫C.疟疾D.伤寨
9 . 地图上的都城变迁都城通常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北京、西安、洛阳等地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古都、为学习了解秦统一以后中国的都城选址及其变迁,老师绘制了以下示意图。

中国古都的空间分布示意图

观察上图,回答问题。

(1)选填古都名称。(填涂字母)
A.北京B.西安C.洛阳D.开封
西汉时期的都城是在今天的____;
五代时期到北宋,都城主要是在今天的____;
金迁都燕京,是____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
(2)关于古代中国都城变迁的阶段及其特征,以下看法正确的有(双选)
A.北宋前统一王朝的都城集中在中原地区
B.北宋前的都城集中在南方地区
C.南宋后的都城集中在内陆地区
D.总体呈现出东移近海趋势
(3)有关古代中国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二者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单选)
A.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始终重合
B.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从基本重合到逐渐分离

在中国古代史上,还存在过两都(或多都)并存时期,较为典型的是隋朝与明朝。

材料一   隋朝运河路线图

材料二

盖天下财赋出于东南,而金陵(南京)为其会;戎马盛于西北,而金台(北京)为其枢。并建两京,所以宅中图治,足食足兵,据形势之要,而为四方之极者也。用东南之财赋,统西北之戎马,无敌于天下。

——(明)丘濬《大学衍义补》


(4)根据材料一、分析运河对长安、洛阳两都并存及国家治理的作用。
(5)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评论明朝都城选择考量的因素。
(6)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中国古代都城变迁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7日内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合格考)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两个三角贸易

17世纪到18世纪,连接大西洋两岸的两个三角贸易发展成为紧密的经济网。一个三角贸易是将欧洲、非洲与美洲联系在一起。另一个三角贸易在美洲世界的内部和非洲间。

——据[日]福井宪彦《近代欧洲的霸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个三角贸易”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说明“两个三角贸易”交易情况,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7日内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