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1550年后,玉米成为大西洋沿岸非洲人的主要食物。用大型仓库储存的玉米使西非海岸的奴隶禁闭营里关押大量奴隶。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玉米先于奴隶贸易传入非洲B.跨大西洋经济交流继续扩大
C.玉米种植促使非洲人口剧增D.非洲奴隶主导了玉米的推广
2023-05-07更新 | 80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等5地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如图,下列选项中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历代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增速较快
B.战国中晚期亩产与青铜农具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关
C.秦汉亩产提高与南北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形成相关
D.明清时期亩产提高外因是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
3 . 茶叶成为世界性饮品的过程,也是一部社会变迁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欧洲旅行者首次接触茶叶,葡萄牙传教士在著作中提到了东亚人饮茶的习俗。欧洲人发现了它提神醒脑的功用后,慢慢尝试把茶叶融入自己的饮食中。英国东印度公司跟中国没有直接贸易往来,只能从荷兰进口价格昂贵的茶叶。17世纪80年代,饮茶已成为英国上流贵族社会的重要生活组成部分。

1704年,英国联合东印度公司开启了直接与中国贸易的大门。此后公司的业务几乎被茶叶贸易垄断,他们为同已经抢占先机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竞争,选择与广州当地的行商合作。茶叶成为18世纪大都市杂货商店的一般商品,茶叶存在于商店招牌、报纸广告和商业名片的装饰设计上。1723年英国政府提高了茶叶消费税,导致走私茶叶大行其道,在不知不觉中帮助茶叶普及。18世纪,英式茶文化的社交功能得到拓展,不但有流行在上流社会的早茶,中产阶级也加入进去,制茶被认为是妇女的日常生活职责,需要遵循特殊的礼仪。18世纪70年代末,饮茶不再是富人的专属,已经进入到千家万户,跨越了社会等级,每天喝茶成为人们的普遍生活方式。

到19世纪,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植园以机械化工序培育茶叶,减少了对中国的依赖。到二战后,全球茶叶贸易实际已经被英国公司垄断。茶叶在英国不再是异域文化的舶来品,逐渐融入进国民意识中。20世纪末,为应对碳酸饮料带来的冲击,英国推广量产的茶包,改变了茶的社交性,使沏茶成为一件方便快捷的事情,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要。

——摘编自[英]马克曼·埃利斯等《茶叶帝四:征服世界的亚洲树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对“茶叶的普及是一部‘社会变迁的历史’”进行解读。(要求:学生从两个角度进行解读;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巧克力现今风靡全球,可可则是制作巧克力的最基本原料。

已知最早食用可可的是中美洲的奥尔梅克人,其文化在公元前 1200 前后繁荣起来。他 们依靠烘干、捣碎的可可豆来补充能量。随后玛雅人继承了这个习惯,他们用捣碎的玉米和 可可制成咸味的饮料。13 世纪,阿兹特克人将玛雅人置于他们的统治之下,并从他们那里 学会了食用可可。阿兹特克人在可可饮品中加入辣椒及各种香料,创造出丰富多变的口感。

美洲的“发现”给大西洋两岸的饮食习惯都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墨西哥妇女和西 班牙男子成婚或去给西班牙人当差,从而学会运用双方的传统食材和烹饪方法。殖民者习惯 在可可中加入新传入美洲的蔗糖或胡椒等调味,并将之称为“巧克力”。巧克力引进西班牙 后成为社会上层人士打发时间、摆阔、显示身份地位的饮料,可可豆也成为美洲殖民地最主 要的出口农产品之一。

在世界贸易的驱动下,可可生产转移到大面积的种植园,并从中美洲移植到加勒比海地 区、印尼和非洲等地。17 世纪中期,作为优秀航海家的荷兰人,成功地从西班牙人手中夺走 了可可的贸易垄断;同一时期,巧克力征服了整个欧洲,人们在饼干、冰激凌、糖果中大量 使用巧克力,专门饮用巧克力的餐具也应运而生。1752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只“盖尔德 麻尔森”沉没,当时该船只总共运载了 22.5 万件来自中国的瓷器,其中巧克力餐具 19535 件,数量仅次于茶具。

——摘编自[意]克拉拉·瓦达·帕多瓦尼、吉吉·帕多瓦尼《巧克力百科全书》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解读巧克力(可可)的流行史。(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2-02-13更新 | 436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徐光启是上海人,中年后长期在京津地区居住和做官,其著作《农政全书》(1625~1628年撰)的正文中没有提及玉米,只在“蜀秫”一条中用注的形式说:“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A.玉米尚未开始传入中国B.洲际物种交流较频繁
C.玉米是蜀地主要农作物D.玉米的种植尚不广泛
6 . 有人把蒙古西征称之为“成吉思汗大交换”,认为蒙古西征可以与哥伦布大交换类比。阅读下面的示意图,回答问题。

图1蒙古军队西征示意图

图2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传播
提取上述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两个“大交换”加以解读。
2023-01-13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斯文.贝克特在《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中用三幅图示描绘了“世界棉花种植者、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不断变化的空间安排”。对这种空间安排解读正确的是
A.I阶段表现出多极、分离的特征B.II阶段向亚洲集中,但仍分散
C.III阶段集中美国形成单极格局D.棉花产业主导国际分工的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