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新航路开辟和物种交流]

材料一   彼等(美洲人)非常顺从,不知邪恶,不杀人、捕人,不谙武器。彼等胆子甚小……鉴于此,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臣认为,一旦发轫,毋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毫无疑问,当地黄金甚丰……此外,这里还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这里还产大量的棉花,臣以为,无须送回西班牙,在当地即可卖好价钱……

——摘编自[意]哥伦布《航海日记》

材料二   陛下可以统治此间……人们可以在这里获得黄金……但我以为陛下最好不采用掳掠的方式去取得黄金。如若采用公平交易的方式,则诽谤和诬蔑便可避免。如此,所有的黄金便会万无一失地源源进入陛下的财库。

——摘编自《哥伦布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1503年)

材料三   16世纪末,马铃薯来到这个岛上,区区百年之内,爱尔兰人就以“酷食马铃薯”著称。一亩半的地,种下了马铃薯,就可以提供足够粮食,再加上一点儿牛奶,就可以让一家吃饱一年了。于是靠着这样的饮食,而且在没有任何医药、卫生、工业化或像样的政府帮助之下,爱尔兰人口从1754年的320万增长到1845年的820万。然后马铃薯枯萎病忽然来到,爱尔兰便主食歉收,造成近代史上严重的饥荒。

——摘编自[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研究新航路开辟背景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爱尔兰人酷爱马铃薯的原因并分析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2024·福建·二模
论述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吉尔伽美什》记载:“啤酒,麦芽酒,香油和葡萄酒: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

史料二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那些为凡人打开寺庙酒窖的女祭司,要被处以火刑。”

史料三   科学家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一个约公元前60005800年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其吸收的有机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惊人的一致。

材料二   公元前3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埃及。

公元前2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传入希腊、意大利半岛。

公元前1000年前后,葡萄酒逐步传播到地中海西岸。

公元前2世纪,葡萄酒传入中国。

中世纪的欧洲,葡萄酒的主要消费者是高级教士、贵族及城市富裕阶层。近代以后,消费群体逐步扩大到社会各阶层。

1516世纪,西班牙人持葡萄酒带到拉丁美洲。

1819世纪,英国人将葡萄酒带入澳大利亚、新西兰。

19世纪中期,美国葡萄种植业和酿造业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由法国制定的原产地命名葡萄酒法规在欧盟广泛推行。

21世纪以来,中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和消费葡萄酒的主要国家。

——以上材料改编自【法】迪迪埃·努里松《杯酒人生:葡萄酒的历史》等


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葡萄酒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024-03-18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1(福建专用)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一:考古学家发现,玛雅人、阿兹特克人的图画象形文字,石柱、石壁、石板上的刻字图画铭文中都有反映可可的图像刻画字。

史料二:1502年,哥伦布第四次远航探险来到中南美洲,据其《航海日志》记载,7月30日,西班牙船队抵达洪都拉斯北岸海外的瓜纳哈岛。在这里他们碰到一条又长又宽的独木舟,上面有二十多个桡夫和好几个像是商人或船主或酋长(家属)的男女乘客。“船舱”里放着各种东西和一大堆可可豆。

史料三:西班牙史学家德奥维多在1532—1557年写成的《西印度自然通史》中,描述了尼加拉瓜地区的可可栽培:“他们在可可树行间也栽种其他树……它们长得高大,大小尺寸是可可树的两倍。它们保护可可树免遭太阳暴晒,用它们的枝叶造成一片绿荫。”

材料二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等。

——摘编自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

材料三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范围真正囊括了全世界,形成了体系。1947年10月30日,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在《关税减让最后议定书》上签字,1948年1月1日生效。缔约国每年召开一次大会,就国际贸易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谈判,特别是对主要商品的税率进行协商达成减让协议。总协定缔结后,成员国多次进行多边贸易谈判,世界贸易的90%在缔约国间进行,是名副其实的“经济联合国"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当代卷》


(1)指出材料一中三则史料的史料价值,并作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传播”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4-01-28更新 | 44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邵东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收集的关于意大利玉米种植的两则史料。这两则史料可用于(       
史料一

在著名画家拉斐尔(1483~1520年)和达·乌迪内(1515~1517年)的画中,玉米苞种植于花园中,当作花卉来欣赏

史料二

1584年,玉米出现在威尼斯一个农民死后的农场财产清单中。1588年,玉米构成一个农场主送给修道院礼品的一部分。1601年的一份威尼斯市场交易所的官方文献记载,“玉米被最贫穷可怜的人们购买,对于他们来说玉米是一种具有便宜市价且赖以维生的资源”

A.研究新物种的引进价值的变化B.分析欧洲与亚洲间的物种大交换
C.印证价格革命降低农产品价格D.准确把握玉米传入欧洲的时间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是关于番薯传入中国的不同史料记载。据此可以确定的事实是(     
史料出处
漳人初得此种,虑人之多种之也。诒曰:食之多病。近年以来,其种遂胜。《漳州府志》(1573年)
番薯,皮紫,味稍甘于薯芋,尤易蕃。郡本无此种,自万历甲午(1594 年)荒后,明年都御史金学曾抚闽,从外番丐种归,救民种植以当谷食,足采其腹,荒不为灾。《福州府志》(1613年)
福州船出海陈振龙者往吕宋国觅番蓣种,挟小篮中而来……他谷皆贵,惟蓣独稔,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明)苏琰《朱锁疏》
A.官修方志史料价值高于私人撰述B.番薯最早传入之地应为福建漳州
C.多种史料互证即可得知历史真相D.番薯的功用在明末即已受到重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蔗糖在汉代称“石蜜”,中国古代的“西极石蜜”和“西国石蜜”以至世界各国“蔗糖”(sugar,sucrose)一词中都包含“sacca”字根,来自梵文sakara,梵文sakara又有“石”的含义。汉代文献中的“石蜜”“西极石蜜”“西国石蜜”,指由西域入口的“石”糖;其中“西国”“西极”正是梵文sakara的对音,而“石蜜”是梵文sakara的意译。

——摘编自季羡林《糖史》

史料二   甘蔗,远近皆有。交趾(今两广及越南北部一带)所产特醇好,本末无薄厚,其味至均。围数寸,长丈余,颇似竹。斩而食之,既甘。榨取汁如饴饧,名之曰糖,益复珍也。又煎而曝之,既凝,如冰,破如博棋,食之,入口消释,时人谓之“石蜜”者也。

——摘编自【东汉】杨孚《异物志》

史料三   甘蔗有甜味,助消化,稠浓、清凉,具有止痛、增加体力的功能。所以要减轻痛苦,可使用砂糖、糖蜜和其他蔗糖产品,以治疗各种疾病。

——摘编自古印度外科医书《妙闻集》

材料二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徒在他们占领区域内引种甘蔗、提炼蔗糖。

公元10世纪,埃及人最先发展出传至后世的蔗糖精炼工艺。

13世纪,欧洲人在东征的过程中,学会了甘蔗种植和蔗糖提炼技术。

13世纪以后的500年里,糖在欧洲作为药物的用量几乎和其他用途的用量一样多,除了药用之外,还被用作装饰品、香料和防腐剂。

16世纪后,以当时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为中介,甘蔗被移植至整个加勒比海地区。大大小小的岛屿上,都密密麻麻地种植了甘蔗。

17世纪的英国,来自亚洲的茶叶和加勒比海的蔗糖完美邂逅,红茶和糖在英国人的杯子里相遇,引领了此后几百年的社会风尚。

21世纪以来,中国、巴西等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和消费蔗糖的主要国家。

——摘编自【日】川北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分别探究蔗糖生产的历史并阐述其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蔗糖生产与传播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材料一   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了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人类从事农耕和畜牧后,才可能比较稳定地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而且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储存它。这使得人口得到了较大的增长,并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还使得某些人有可能积聚财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   从中国一百六七十处史前栽培稻遗存中可以看出:长江中下游是中国水稻的起源地,并在距今50004000年左右推进到黄河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夏商周时期向长江上游、云贵、黄河以北推进,基本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水稻分布的大致格局。公元1000年前后,稻米已养活了半数以上的中国人口。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稻种植技术也由最初的象耕鸟耘火耕水褥,逐渐发展成以耕、把、秒为主体的水田整地技术,以育秧移栽为主体的播种技术和以耘田、烤田为主的田间管理技术。

——据杜新豪《中国古代技术发明之一水稻栽培》等整理

材料三


麦克尼尔写道:当学者们对20世纪60年代的狩猎者和采集者进行研究时,他们每天只需要花费几个小时的劳动,就可以获得足够的食物,且享受着比终日劳作农夫的食物更精美。但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姚新中《科技伦理治理三论》

主题二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材料三   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世界各地区人民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农业,人类从攫取性经济转变为生产性经济。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生产经验。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和收获。从事农耕和畜牧后,人类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存储它。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四   在《汉谟拉比法典》中,涉及土地制度的条例有十二条,内容为不同等级的人对于田园房屋买卖的问题。古巴比伦王国兴起之时,土地所有制关系演化为王室占有的土地、私人占有的土地和村庄残存的土地三种。土地所有权以法律条文形式予以明确并向公众公布,促使民众按照法律条文行事,限制了民众的行为,但同时对于国家等级制度的维护起到了一定的成效,对于不同等级的不同人员的田园房屋予以不同的处理方法。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五   史料一《吉尔伽美什》记载:“啤酒,麦芽酒,香油和葡萄酒: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

史料二科学家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一个约公元前60005800年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其吸收的有机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惊人的一致。

材料六   公元前3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埃及。

公元前2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传入希腊、意大利半岛。

公元前1000年前后,葡萄酒逐步传播到地中海西岸。

公元前2世纪,葡萄酒传入中国。

中世纪的欧洲,葡萄酒的主要消费者是高级教士、贵族及城市富裕阶层。近代以后,消费群体逐步扩大到社会各阶层。

1516世纪,西班牙人持葡萄酒带到拉丁美洲。

1819世纪,英国人将葡萄酒带入澳大利亚、新西兰。

19世纪中期,美国葡萄种植业和酿造业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由法国制定的原产地命名葡萄酒法规在欧盟广泛推行。

21世纪以来,中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和消费葡萄酒的主要国家。

——以上材料改编自[法]迪迪埃·努里松《杯酒人生:葡萄酒的历史》等

主题三   生产关系的变化

材料七   随着农耕和畜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私有制逐渐产生,……男女在生产劳动中的地位有了变更……原来的部落管理机关为一种新的由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公共权力所代替。

——摘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八   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放弃了他们旧石器时代前辈们的游荡生活,转而在农田附近永久定居下来。剩余的粮食使得一些人可以把他们的时间和才智集中在自己的专业上,从而脱离了粮食生产。个人可以用粮食或手工制品来换购宝石、珠宝和其他贵重物品。慢慢地,稠密的人口、专业的劳动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一起促成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城市。生活在农业社会的人们必须懂得季节的变换,他们逐渐积累起天地关系的知识,并向精确的历法迈出了第一步。新石器时代的神不仅有类似旧石器时代的维纳斯式的形象,还有与生命周期、死亡和再生相关的神灵。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农耕文明主要的起源地,阐明农业的发展对文明的推动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水稻生产的特点。
能力提升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农业发明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影响。
(4)材料四中《汉谟拉比法典》将土地所有权划分等级的目的是什么?
(5)根据材料五的两则史料探究葡萄酒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6)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葡萄酒发展的特点。
历史纵横
(7)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根本动力及其所具备的条件。
(8)根据材料八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始农业的出现对社会文化的重大影响。
2023-10-13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01·选必二第01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吉尔伽美什》记载:“啤酒,麦芽酒,香油和葡萄酒: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

史料二   科学家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一个约公元前6000~5800年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其吸收的有机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惊人的一致。


材料二

公元前3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埃及。

公元前2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传入希腊、意大利半岛。

公元前1000年前后,葡萄酒逐步传播到地中海西岸。

公元前2世纪,葡萄酒传入中国。

中世纪的欧洲,葡萄酒的主要消费者是高级教士、贵族及城市富裕阶层。近代以后,消费群体逐步扩大到社会各阶层。

15~16世纪,西班牙人持葡萄酒带到拉丁美洲。

18~19世纪,英国人将葡萄酒带入澳大利亚、新西兰。

19世纪中期,美国葡萄种植业和酿造业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由法国制定的原产地命名葡萄酒法规在欧盟广泛推行。

21世纪以来,中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和消费葡萄酒的主要国家。

——以上材料改编自[法]迪迪埃·努里松《杯酒人生:葡萄酒的历史》等


(1)根据材料一的两则史料探究葡萄酒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葡萄酒发展的特点。
2023-08-08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四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为一件1911年生产的荷兰代尔夫特蓝瓷波尔斯酒瓶,出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山东滨州,瓶身标有的“TLOOTSJE”是源于1575年的荷兰酿酒公司的名称,该公司发家的酒类中添加有来产自印度的药草和香料,这一酒类持续风靡了400余年。而这件商品在当时是如何流入到当时较为偏远的山东滨州,则存在着多种猜测。


      

——以上材料均源自山东省滨州市博物馆馆藏陈列


根据上述材料,从中挑选两条信息,分析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023-07-22更新 | 20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历史试题
10 . 随着新航路开辟,玉米、番薯等食物物种传入我国,对我国产生巨大影响。有同学研究明清时期外来食物物种传入问题时,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御麦(玉米)出于西番,旧名番麦,以其曾经进御,故名御麦,干叶类稷,花类稻穗,其苞如拳而长,其须如红绒,其实如芡实,大而莹白,花开于顶,实结于节,真异谷也。吾乡传得此种,多有种之者。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1572年)

材料二   “……则土人传云: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集,绞入汉水绳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今番薯扑地传生,枝叶极盛。若于高仰沙土,深标厚壅,大早则汲水灌之,无患不熟,闽、广人赖以救饥,其利甚大。”“甘薯(番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

——徐光启《农政全书》

材料三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玉米)、洋芋、芥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

——(清)袁景晖《建始县志》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清时期外来食物物种传入的价值。
(2)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清时期外来食物物种传入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