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农业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产生,并延续至今。它诞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与自然的选择,即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农产品商品率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农业经营往往以一家一户为单位,集中式的大规模农业生产较为少见。传统农业知识与技术的延续往往依靠的是代际传承,这造成传统农业知识体系更新缓慢,相关知识与技术强调归纳与总结。

——摘编自韩贤克《中国传统农业与农业文明的发展探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结合所学,列举元明时期农业“相关知识与技术强调归纳与总结”的代表性著作。

材料二   1946年5月,随着国民党破坏和平的企图日益明显,中共中央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这一指示改变了抗战以来我党推行的“减租减息”政策,强调用和平的手段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然而,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五四指示”的局限性、不彻底性的缺陷显露出来,主要原因是没有无条件废除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权,提出的方式均为“有偿”,没有放手发动群众。土地改革运动在各个解放区进行也是不平衡的,有些地方的土地分配不合理。针对这一情况,1947年夏,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

——摘编自周锦涛《刘少奇与解放战争期间的土地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全国土地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指出这次会议“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的文件及其影响。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和完善土地政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从初期的“农民个体所有,家庭自主经营”到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两权分离”到新时代的“三权分置”。这些变革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确保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摘编自刘雅静《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演进及基本经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综合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概述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调整的经验。
2 . “物勒工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手工业管理制度,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以方便监管和溯源,如至今依然雄伟坚固的南京明城墙,每块城墙砖都有勒名,其中“黄州府蕲水县”铭文城砖,刻录了十一级烧砖责任人。该制度有利于(     )
A.优化工艺流程B.提升工匠地位
C.保证产品质量D.推动技术传承
3 . 汉武帝听从白公建议而开凿的白渠,引泾水到栎阳,注入渭水,可灌溉田地4500顷;又听从庄熊的建议,引北洛水,开凿龙首渠,可灌溉万余顷田地。据此可知,汉武帝时期(       
A.黄河下游成为粮仓B.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农业区域特色明显D.注重改善耕作条件
2023-11-04更新 | 26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4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汉朝曾多次发生牛疫,为此,汉武帝建元元年颁布诏令:“自牛疫已来,谷食连少。”东汉章帝时期也曾颁布诏书:“比年牛多疾疫,垦田减少,谷价颇贵,人以流亡。”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社会矛盾的尖锐B.疫病防治的艰难
C.牛耕技术的应用D.土地兼并的严重
2023-10-10更新 | 299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菁师联盟)榆林市靖边中学、绥德中学、府谷中学2024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5 . 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铜器铸造有“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史记·封禅书》)和“蚩尤作冶”(《尸子》)“蚩尤以金作兵器”(《世本》)的传说。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B.黄帝蚩尤发明铜器
C.我国铜器出现较早D.当时铸铜技术先进
2023-10-10更新 | 20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七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无论是儒家、墨家,还是道家等古代思想流派,在社会生产生活中都主张“崇俭抑奢”,从而使“崇俭节用”思想始终成为中国传统消费思想的主流,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中国消费思想发展史就是一部崇俭抑奢文化史。特别是在古代,崇俭抑奢作为中国传统消费思想的核心理念,贯穿于帝王的圣旨御撰、官员的公文案牍,学者的讲章论著,平民百姓的家规家训等大部分文献典籍之中,清人朱柏庐著名的《治家格言》共600字,谈论节径的就达120字之多。“在中国消费思想史中,讲得最多、最久、最深刻的问道是奢俭问题,奢俭论,是中国消费思想的核心。”

——摘编自赵迎芳《中国优秀传统消费思想及其现代转换》

材料二   明代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达,出现了一个显著的消费群体——商人。他们因为没有功名利禄的牵绊,在消费中体现出强大财力,引起社会瞩目。例如,“扬俗尚侈,蠹之自商始”商贾并凑,粮食馔,鲜衣服,丽车栋,婚丧嫁娶下至燕集务以华缛相高。”由于显赫的政治经济地位,官僚更易于成为奢侈的榜样,连被誉为中兴之臣张居正亦未能免俗,“牙盘上食,水陆过百品,居正犹以为无下箸处。”在奢侈风气影响下,普通百姓也以异乎寻常的热情积极投入到消费热潮中,在杭州,“本地上以商贾为业,人无担石之储,然不以储蓄为意,中舆夫仆隶奔劳终日,夜归归市肴酒,夫妇因醉而已,明日又为明日计”。

——摘编自欧磊《明代中后期奢侈风气差异特征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的消费观念,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消费观念的变化,并予以简要评价。
7 . 出土于西汉海昏侯墓的青螭纹玉剑由新疆和田白玉打造,造型精美,作为装饰的玉剑璏(剑鼻)两端出檐下卷,底面有长方形穿孔,用于穿戴佩系,仅打造这一部件就运用了切割、钻孔、磨抛、掏膛、高浮雕等多种工艺和技术。由材料可推知,西汉时期(     
A.民营手工作坊技术水平高超B.丝绸之路贸易以奢侈品为主
C.官营手工业不计较经济效益D.诸侯王国频繁挑衅天子威仪
8 . 在唐代,政府艺徒制有严格的考核举措,“诸工作有不如法者,笞四十,不任用及应更作者,并计所不任赃、庸,坐赃论减一等。其供奉作者,加二等。工匠各以所由为罪。监当官司,各减三等。”唐代这一考核举措旨在(     
A.强化工匠的人身控制B.确保官营产品的质量
C.加强手工技术的监管D.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9 . 《汉书·食货志》记载: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人于邑。所以顺阴阳,备寇贼,习礼文也。春将出民,里青平旦坐于右塾,邻长坐于左塾,毕出然后归,夕亦如之。冬,民既人,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这一记载可作证(     
A.传统农耕的劳作方式B.铁犁牛耕得到普及
C.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D.多种经营方式兴盛
10 . 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四川成都天回镇老官山出土了四件蜀锦提花机模型,堪称迄今为止世界最早的提花机模型。下列选项中,与提花机朝代相同的是(     
A.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B.许多地区采用坯车制坯
C.南阳杜诗发明冶铁工具水排D.马钧革新翻车并在民间广泛使用
2023-07-17更新 | 442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2024届1月高三选考模拟(2)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