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 道试题
1 . 司马迁评价:“江南地区占有‘地势饶食’的优势,采用‘火耕水耨’的方式,得到‘饭稻羹鱼’的成就。”同时,他也指出尽管江南“无冻饿之人”,却也没有“千金之家”。对以上历史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江南地区逐渐成为经济重心
B.江南地区耕作技术处于原始阶段
C.江南地区已经消除贫富差距
D.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2023-05-07更新 | 180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届高三适应性月考(九)历史试题
2023·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2 . 下表为战国时期部分遗址出土铁农具分布(局部)表,这表明战国时期(     
出土地工具种类
齿耙掐刀总计
河南洛阳战国粮仓4291513172
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2602370
广西平乐银山岭战国墓89181
A.铁制农具在全国广泛使用B.农业生产动力发生巨变
C.工商食官局面已经被打破D.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2023-05-06更新 | 20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临考押题卷(A)历史试题
3 . 下表是清初热河蒙地的状况。这反映了清初热河蒙地(     
1汉族农民给蒙旗王公贵族做工种地,后者以土地耕作权作为工资支付给汉族农民。
2蒙旗公署或王公贵族将大片荒地交给汉人“揽头”,由揽头召佃垦种,垦荒佃农通过向揽头缴价等方式获得永佃权。
 3蒙族贫苦牧民、箭丁以“倒卖”、卖契的形式,将土地耕作权卖给汉族农民,保留单纯的收租权。
 4在佃农对土地长期耕作或佃权的多次转移过程中,逐渐形成永佃权。
A.男耕女织的经营模式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D.自耕农经济发展
4 . 近些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各地墓葬中,发现了不少东汉画像砖、画像石,北有内蒙古和林格尔壁画的庄园生产图(如图),南有广东、四川的反映庄园经济生产的水田、池塘模型。这些出土文物的分布实质上反映了(     

   

             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描摹
A.农耕文明的拓展B.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
C.劳作方式的发展D.人地矛盾得到了缓和
2023-05-05更新 | 297次组卷 | 4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高考全真模拟(六)历史试题
5 . 下面两幅图为江苏徐州发现的汉代遗址图。根据图片信息判断,该遗址可以考证(     
   
A.冶铁技术发展进步B.水排广泛推广使用
C.军队后勤饮食保障D.青铜器的铸造技术
2023-05-04更新 | 194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考古发现,秦汉时期中原地区的水井按垒制材料分为土井、瓦井、陶圈井和砖井,多集中分布于冶铁遗址密集的环嵩山地区、南阳盆地和黄淮平原西南部。由此可知,秦汉时期中原地区(     
A.经济发展格局严重不平衡B.政府重视灌溉工程的建设
C.工农业生产影响人口布局D.生活方式由地理条件决定
7 . 唐朝江南农民与六朝农民相比,农业生产选择的范围大幅扩大,出工日数和劳动技能、劳动强度都有增加,并且农民家庭各个成员的劳动也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     
A.精耕细作耗时过多B.生产关系出现新突破
C.经济重心仍在北方D.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2023-04-29更新 | 776次组卷 | 8卷引用:广东省韶关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023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8 . 汉代庄园经济的时间、土地所有制形式、生产组织方式、特点、影响。
2023-04-14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0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口袋书】2023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手册(统编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在辽西、辽北和辽东地区的辽代城址、窖藏和墓葬中发现铁制的农具,其形制与中原同类的器物完全相同。在昌图县、皂新县和北镇市等地,先后发现了侧面内部带有契丹文印记用来铸造铁犁的铜范。这些考古发现可用来佐证辽代(     
A.契丹民族已经完成了封建化B.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广泛
C.辽宁地区已具精耕细作色彩D.经济模式与中原地区一致
10 . 如表内容是宋朝皇帝(部分)颁发的一些关于植树的诏令。宋朝统治者此举意在(        
   诏令内容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课民种树,定民籍为五等,第一等种杂树百,每等减二
十为差,桑枣半之……佐春秋巡视,书其数”
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令诸路州府各据本县所管人户,分为等第,依元(原)定桑枣株数,依时栽种……如将来增添桑土,所纳税课并依元(原)额,更不增加”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民种桑柘,毋得增赋……令民即其地植桑榆或所宜木官计
其活茂多寡,得差减在户租数,活不及数者罚,责之补种”
A.维护小农经济稳定B.增强官民重农意识
C.减轻农民赋税负担D.改善乡民生活环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