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服饰的时代变迁】

材料一   工业革命推动的平面纸样的发明使服装制作技术大幅度提高。纺织业的发达显得手工制作衣服非常麻烦,从19 世纪上半期开始,欧美等国的发明家开始发明相关的机器。经历过一次次失败的经验教训,美国人艾萨克·梅里特·辛格发明了锁式缝纫机,并申请了专利,缝纫机被大量生产。缝纫机从数量方面推动了服饰的普及化,化学染料的发现则从色彩入手推进服饰走向世俗化。中产阶级主导的思想观念促使英国民众的审美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不再热衷于巴洛克、洛可可式的精巧与富丽,而是随着工业机械和工业产品的外形和功能开始崇尚率直、简洁、大方和整体感”,英国民众的服饰变得越来越简单。

材料二   随着社会的进步,男装的西服三件套越来越多地受到资产阶级企业家和一般市民的欢迎,成为工作与外出的便装。从国家议员到市场推销员的男士,无不例外穿着西服套装,单从外表上来看确实很难分清身份,只不过质量不同。随着二手服饰贸易的繁荣,就连工人阶级也有一套看起来体面的西服。随着社会风气越来越开放与运动的普及,各个阶层的妇女逐渐适应女裤这一装束……下身体积变小的衬裙避免了走进壁炉时硕大的裙子会不小心碰到火苗而发生意外情况,减少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人的死亡率。

——摘编自顾萌,宋严萍《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服饰平民化趋势和原因的分析》

(1)据材料一,指出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服饰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多利亚时期的服饰变化给英国造成的影响。
2023-08-04更新 | 308次组卷 | 8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劳作方式•世界贸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筒车。“水能利物,轮乃曲成,

升降满农夫之用……俄宛转以风生。

([唐]陈建章《水轮赋》)

6月用犁耕田地和8月用镰刀收割。

(809—818年《天文学笔记》

中“农业日历”,

维也纳奥斯特里兹国家图书馆藏)

1840年驱动着一台脱粒机的

移动式蒸汽机

1867年至1894年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枪炮弹药的生产车间

20世纪初福特汽车厂的

生产流水线


21世纪中国某电器的

5G“无人工厂”

(1)从动力发展和生产组织形式变化两个角度,各任选两幅图片说说自己的理解。

材料一   1720—1913年世界贸易增长率(%)


——[日]宫崎犀一《近代国际经济》

材料二   产业巨变导致了世界贸易的巨大变化。世界贸易提升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增进了世界物质生产和贸易利益,其中存在不平等与不平衡。……更可怕的是,自18世纪以来这种经济秩序至今仍存在,在西方经济学家的诠释和粉饰下,变成了合理的、“先进”的,并被当作真理去推广。

——摘编自王晓明《世界贸易史》等



(2)依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的变化趋势;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具体史实,从商品种类、交通运输、贸易格局中任选两个方面说说自己对世界贸易变化的认识。
3 . 技术革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助推力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时期,出现了坩埚炼铁法,并得到了广泛使用,在战国晚期块炼渗碳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百炼钢”技术兴起。西汉中期武帝时,政府令官铁冶造规格统一的新式农具,加以推广,如铁耦梨和耧车等,首先在京畿附近推广,作为全国的示范区。《汉书·昭帝纪》曰:“武帝始开三边,徙民屯田,皆与犁牛。”至东汉时期,陕北也使用牛耕。

——摘自田培栋《陕西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近代工厂制在英国的兴起,是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变革的产物。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近代工厂制是对原工业化时期生产组织形式的重大突破,它的兴起促使作坊制或家内制生产逐渐消亡,而手工工场也逐渐开始向近代工厂过渡。不过,作为工业化社会中涌现出来的新鲜事物,工厂制在兴起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病。

——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材料三:建国初期,毛泽东总结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1954319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人才问题,特别是技术人才问题,就被提到了头等重要的地位”。19454月,鞍钢技术革新能手王崇伦等7名全国工业劳动模范向全国总工会发出了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建议书。2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通过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决定》,指出:“技术革新运动必然成为日益发展的客观趋势”,要“把技术革新运动作为提高当前劳动竞赛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才能与智慧”。

——摘自李增添《试论建国初期的技术革新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推动汉代铁制农具普遍使用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近代工厂制出现与推广对生产关系的影响,从工人的角度列举两项“不容忽视的弊病”。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54年党和国家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指出改革开放前我国在国防科技方面的重大成果。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济特区的最初形式是自由港,中世纪晚期陆续出现在法国马赛、德意志的汉堡和不莱梅、意大利里窝那等西欧城市,18-19世纪逐渐扩展到英国占领的直布罗陀、新加坡、亚丁,西班牙占据的梅利利亚以及葡属澳门等地。它们充分利用毗邻国际航线的优势,允许外国商品免税进出、自由存储、分类包装等,带动了商业、金融、保险等流通领域发展。

材料二   二战以来,印度、巴西、中国等国划出特定区域作为自由加工区,吸引外商在区内投资、生产和出口加工制品,经营范围由此覆盖工农业生产领域;美国、英国、苏联等国则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依托,建立了“硅谷”“剑桥科学公园”等高新科技工业园区;欧共体兴建了横跨法国、比利时、卢森堡等国的开发区,旨在增强整体竞争和应变能力。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钟坚《世界经济特区的发展态势及其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世界经济特区的发展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世界经济特区的新变化,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现代世界经济特区发展的历史启示。
2024-02-21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不同时期英国关于劳动关系的部分立法规定

历史时期英国关于劳动关系的部分立法规定
1771-1800年1773年颁布的《斯皮塔菲尔德法案》规定,但凡织工联合起来要求增加工资,煽动他人停止工作以求增加工资,或10人以上聚集在一起要求雇主增加工资等,都属违法行为。1796年的《反结社法》规定,造纸匠为了增加工资或者减少工时而进行的联合行动违法,通过这此行动与厘主缔约的合同无效,参与联合行动的劳工被罚做苦役两个月,阻止他人工作、诱使他人放弃工作或者阻止雇主雇佣他人的劳工均会被罚做两个月苦役等。
1829-1850年1824-1825年英国政府已废除《反结社法》1844年的《工厂法》规定,雇主必须在机器上布置有效的保护措施,禁止使用女工和童工清洁机器:9-13岁的童工每天只能工作半天或者隔天工作(工作一天、休息一天),其余一半的时间用于接受义务教育。1847年的《十小时工作制法》规定:纺织厂的女工和童工每天工作不超过10小时。

——摘编自刘思源《技术革命推动的劳动关系演化研究》

材料二   在英国的棉纺织业中,19世纪40年代,操作机器织机的工人数量就超过了操作手工织机的工人数量。而到19世纪50年代,大部分手工织机已经消失了,棉纺织业的机械化基本完成。在1830—1850年间,英国的棉纱产量从5.8亿磅增加到11亿磅,煤产量从1600万吨增加到4900万吨……1825年后,工会的会员人数日益增加、组织形式日益健全,全国性和跨行业的工会组织开始出现,日益壮大的工会长期坚持就工资、工时、学徒制、工作环境等问题同雇主展开集体谈判。

——摘编自刘思源《技术革命推动的劳动关系演化研究》

材料三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选自《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两个时期英国关于劳动关系立法的特点,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解释变化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实之间的逻辑关系。
2024-01-19更新 | 132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6 . 人类历史波澜壮阔,大国兴衰构成了其中重要的篇章。总结大国成功的经验,吸取大国衰败的教训,是所有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愿望的国人所必需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回顾英国从崛起到衰落的历程,我们不难看出,英国从一个岛国变成欧洲强国,最终成为世界霸主,凭借的是它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制度文明,而这种文明一直引领着人类进步的潮流,吸引着世界各国争相效仿。1870年以后英国开始衰落,也是因为他文化中的保守因素阻碍其继续创新,因而慢慢落伍,成为二流国家。我们研究英国的崛起,正是要研究导致其崛起的各种因素,并且揭示它们的必然性和它们的内部联系。

——唐晋《大国崛起》

材料二:当你致力于分析美国的现实境况并探索他的未来时,由于两个重要的区别,有必要牢记苏联所面临的困难。这两个区别是:第一,尽管有人会说,在以往的几十年里,美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比苏联衰落得相对快些,但他的问题远不如他的对手苏联严重。况且,美国的绝对实力(特别是在工业和技术领域)远比苏联雄厚。第二,与同一个僵化且控制甚严的大国相比,美国社会那种结构松散和自由放任的特性,有可能在适应变化的环境方面赋予他更好的机会。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革与军事冲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崛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苏联衰落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和美国衰落进程中依然存在的优势。
2024-01-20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轧花用搅车沿用明代的脚踏机,但增加了一个飞轮。利用飞轮的惯性,不但可以省力,而且使车轴旋转得更加匀速平稳。棉纺车大体承袭了前代工艺,分为手摇式和脚踏式两种,锭子数通常是1-3锭。苏、冀、湘、贵、川、闽等地都生产过一些颇负盛名的布,其中尤以江苏的松江布最负盛名。此外,南京棉布也颇受关注,1833年出版的《中国博览》说:它“在颜色和质地方面,仍然保持其超过英国布匹的优势地位”。而冀州布之精美亦可与松江布匹敌。

——摘编自何堂坤《中国古代手工业工程技术史》

材料二   1769年,英国人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两年后,他在水力资源丰富的克罗姆福德建立了纺纱厂,几百名工人跟随机器节奏而劳动,此后,源于棉纺业的工厂制生产模式逐渐在全国推广,这也推动了织布业的技术革新。1787年,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自动织布机,并在敦卡斯特建立织布厂。到19世纪中期,动力织机基本普及。但是使用水力机,工厂只能设在水流湍急、落差较大的河边,河流的流量及落差存在季节性差异,造成工业生产的季节性变化。1782年,瓦特制造出复动式蒸汽机;1785年,诺丁汉郡一家棉纺厂引入蒸汽机,蒸汽动力取代水力的巨大优势逐渐体现出来。随后,一些新建的工厂直接引入蒸汽机,使用水力机的工厂也逐渐改用蒸汽机。1791年,蒸汽机开始进入英国的棉织厂。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中期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清朝前中期中国棉纺织业相比,18世纪中期后英国棉纺织业生产的不同,并简析其对英国的影响。
8 . 【工业革命与妇女地位的变化】

材料一   1851年英国进行了一次人口调查,大不列颠(不包括爱尔兰)10岁以上的人口有1576万,就业人口709万,其中妇女就业人口243万,占就业总人数的34.3%。各纺织部门更是妇女的天下,1839年棉纺织工厂里女工占总数的56.4%,毛纺织工厂女工占69.5%,丝织工厂女工和麻纺织工厂女工都占70.5%。

——赵晓兰《论英国工业革命对女工的影响》

材料二   许多早期的工厂都是可怕的地方,工作条件极其恶劣。……有人报道说:“我们曾经多次看见,怀孕数月快要生育的已婚女工仍然从早到晚地像奴隶般在不停运转的机器旁工作……当她们实在无法坚持,坐下稍事休息时,假若被工头看见,就要被罚款。”1830年,妇女和儿童占棉花工业中总劳动力的三分之二、随着1833年《工厂法》的出台,童工位置逐渐被女工所接替,妇女成为早期工厂中主要的劳动力。她们都是熟练工人,其收入只及男工的一半甚至不及一半。

——【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西方文明简史》

1847年,《十小时工作法》将1318岁之间的孩子的工作时间压缩到每天10个小时,该法也适用于女工。英国工厂法保护女工是多种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成年男工支持工厂法保护女工,女工工作时间缩短了,男工工作时间也相应缩短;第二、工厂主之间、工厂主与农奴主之间的竞争在保护女工中的作用;第三、女工的斗争在工厂法保护自身中的作用。除女工自身外,其他两者支持工厂法保护女工,是因为把她们当作为本阶级或阶层谋取利益的工具,要么是把更多的社会责任强加给她们。

——宋严萍《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厂女工的状况》

(1)根据材料一、说明女工在英国工业发展中占据怎样的地位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英国女工工作环境和待遇变化的理解?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动力的角度提出,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存在着45—60年的长期波动,被人们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技术的新发现一般出现在长周期的下降阶段,其大规模地应用推动下一个大的上升阶段。工业革命以来的三轮康波周期如下:

长波周期

繁荣期

衰退期

萧条期

回升期

第一轮(63年)

1782—1802年(20年)

1815—1825年(10年)

1825—1836年(11年)

1836—1845年(9年)

第二轮(47年)

1845—1866年(21年)

1866—1873年(7年)

1873—1883年(10年)

1883—1892年(9年)

第三轮(56年)

1892—1913年(21年)

1920—1929年(9年)

1929—1937(8年)

1937—1948(11年)

——摘编自周金涛等《涛动周期论》

材料二   管理与组织变革贯穿于历次长波当中。18世纪90年代,工厂制凭借资本集中、企业内部分工、再生产及严格的劳动纪律,成为纺纱业的主流生产组织方式。诸多行业纷纷效仿。蒸汽动力代替水力、风力等自然力,为工厂的选址带来更大的自由度,也促进了工厂制的流行。……(19世纪下半叶)在制造业电气化浪潮的推动下,全球市场一体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工业领域内出现了最早的跨国公司,工业生产组织方式出现了新的形式。以专业管理团队为基础的“泰勒制”发展起来,企业管理逐渐从车间上移至管理团队。

——摘编自黄阳华《工业革命中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的历史考察与展望》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轮和第三轮长波周期的标志性创新技术并分析这两轮经济发展的共同点。
(2)据材料二指出工厂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下半叶企业管理与组织形式变化的原因
2023-11-22更新 | 77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501900年,英国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强国,无论是在领土层面还是经济层面。经济转型体现在工业、贸易、金融、运输和农业等方面。相比其他国家,英国经济不仅发生了变化,同时也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优势。铁路的发展,使得许多人有机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频率出行。在短篇小说《呆堡镇》中,狄更斯将火车视为纯真丧失的理由,但同时也把它看作新经验的来源。

短篇小说《呆堡镇》(节选)
我们这些来自小地方的人,大部分都来自“呆堡镇”……火车站已经把运动场吞掉了。它消失了。那两棵漂亮的山楂树、树篱、草皮,还有所有毛茛和雏菊,都已经让位给了最冷冰冰的石子路……之前载我离开的那辆公共马车,名字好听极了,叫“蒂姆普森的蓝眼少女”,因为它的主人是上街公共马车行的蒂姆普森先生;现在带我回来的这台机车,大名“97号”,好不严肃。它属于“东南铁”(东南铁路公司),只会一个劲儿地往伤痕累累的路面上吐煤灰和沸水。

——摘编自【英】杰里米·布莱克《大英帝国300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在1750—1900年成为世界上最重要强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1750—1900年英国铁路的快速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