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的商业贸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棉花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他记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种棉花的情景:“那里还有一种长在野生树上的毛,这种毛比羊身上的毛还要美丽,质量还要好。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从这种树上得来的。”

史料二   在秘鲁,考古学家发掘出公元前2400多年前的棉织渔网。

史料三   考古学家在距今4000年前的埃及法老墓中发现了罕见的盛有棉籽的器皿,以及木乃伊身上缠绕的棉布彩带。

材料二   早在1000年前,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棉花织造业就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织造业。在19世纪以前,亚洲一直是全球棉花产业的中心。

公元950年,在阿拉伯帝国统治下的欧洲,塞维利亚、科尔多瓦、格拉纳达、巴塞罗那和意大利诸城有了棉纺织业。

12世纪末,意大利北部开始形成一个重要的棉花产业中心。15世纪,德意志南部也出现了棉花产业。

18世纪初期,在发展棉纺织工业的过程中,英国人开展大量的间谍行动,窃取印度高超的生产技术。

公元12001800年,棉纺织品的制造和消费在世界各地稳步扩大:从中国、日本再到欧洲、北美,棉纺织品成为主要纺织品。

19世纪,法国最主要的贸易商品属棉纺织类;1860年,原棉贸易占美国所有出口货物的60%;同时期,印度、埃及、巴西等同样依赖以棉花为主的种植园经济。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等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棉纺织业的历史,分别指出其史料价值并作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棉纺织业的历史写一篇小论文。(要求:标题自拟,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面是有关棉花的一系列历史考古发现。

发现一:考古学家在距令4000年前的埃及法老墓中发现了罕见的盛有棉籽的器皿,以及木乃伊身上缠绕的棉布彩带。

发现二:“那里还有一种长在野生树上的毛,这种毛比羊身上的毛还要美丽,质量还要好。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从这种树上得来的。”

——摘编自希罗多德在印度旅行时的记述

发现三:下图是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的棉布单、棉布方巾等汉晋时期的棉织品。据研究显示这些棉布很有可能来源于古印度地区。在新疆尉犁营盘汉晋墓地还出土了100克棉铃壳的籽棉。

材料二   全球棉花生产、消费中心的转移

注:图中代表棉花生产、消费中心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材料三   2012年,中国的工厂拥有世界上近一半的纱锭和织机,消耗世界原棉产量的43%(亚洲占82.2%),而北美和西欧仅分别使用全球棉花产量的4.2%和0.7%。200多年后,全球棉花的大部分使用再次集中在1780年以前的棉花产业中心地带。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的三则考古发现对研究棉纺织业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全球棉花生产、消费中心的空间变化,并做出合理分析。
2024-01-30更新 | 64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百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中国古代拥有发达的商业贸易,广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开辟了从南越(今广东、广西等地区)到中原的水陆通道,并有组织地向南越大量移民以开发南越,从而奠定了广州作为对外贸易港口城市的地位。两汉时期,在秦朝开发岭南的基础上,广州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巩固了作为中国古代主要外贸港口的地位。

——摘编自高惠冰《略论秦汉时期广东的初步开发》

材料二   唐朝时期,通过“广州通海夷道”的航运线,远至阿拉伯地区的商人都可从南海驶入中国,登陆点就是广州。《旧唐书》记载:“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来往广州的船舶很多,据有关史料记载,每年有四千余艘船舶,八十多万人次在广州港进行贸易,交易商品有数十种。

——摘编自陈柏坚《略论古代广州外贸的对外开放》

材料三   宋代“广州多蕃汉大商”“万国衣冠,络绎不绝”。广州商人携带着“犀、象、珠、玉,走于四方”,邻近广州的江西、福建各路商人,也纷纷借“市于五羊”“数贩南海”而获得大利。

——摘编自于城《宋代广东经济概况》

材料四   乾隆二十年(1755年),英国商人在宁波定海扰乱事件发生以后,清政府下令禁止外国商人到宁波、漳州和松江三海关贸易,唯独允许广州一地可以进行海外的进出口贸易,且规定由粤海关管理。

——摘编自邓开颂《论清代前中期广东对外贸易的若干特殊政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时期广州成为主要对外贸易港口城市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唐宋时期广州对外贸易繁荣的表现以及影响。
(3)自古以来,广州就是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门户。根据上述材料,论证这一观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如表所示为史籍中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状况的记载(部分)。这些记载体现出该时期(     
史料出处
“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左传》
“关市几而不征……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
“(子贡)废贮(贱买贵卖)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史记》
A.商品经济比较活跃B.商人活动不受限制
C.全国市场初步形成D.人身依附关系松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罗马人在被征服地区建立行省,派总督进行统治,出现了高度繁荣的物质文明。生产工具与技术取得进步,北非、埃及、多瑙河地区和行省的谷物生产十分发达,成为帝国的粮仓。在法国南部与莱茵河畔,兴起了一些冶金、纺织、陶器与玻璃制作中心。一批城市兴起,其中罗马是最大的都市,拥有120万人口。帝国商业交往兴盛,以大城市为中心,以若干市镇为据点,借助便利的水陆交通,形成了一个联系密切的地中海区域商业交换网。罗马的商人常常到波罗的海沿岸与北欧、东欧,用精美的工艺品换取皮毛与木材及琥珀,在非洲内陆用铁器、纺织品、玻璃换取黄金、象牙与香料。在中亚、印度乃至中国,则主要通过丝绸之路用金银来购买中国的丝绸、印度的宝石与香料等。

——摘编自李世安、孟广林等著《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关于罗马与中国的外交联系,现在已知的只有非常零星的信息:根据中国的史料记录,公元166年,安敦皇帝(马可·奥勒留)派代表团来到中国,而在公元266年,一位名叫秦论的罗马商人抵达了皇帝孙权在南京的朝廷。但这些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罗马帝国和中国的汉朝,古代世界这两个最伟大的帝国基本上是各行其道,几乎没有意识到对方的存在。

——摘编自【英】西蒙·普莱斯等著《古典欧洲的诞生——从特洛伊到奥古斯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交流的特点,并简要说明研究早期文明交流时应注意的问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吐鲁番出土文书》被评为首届向全国推荐的优秀古籍整理图书,其中整理的隋唐五代时期汉文商业契约文书约163件,有涉及借贷、契约、买卖等方面,文书内容全面丰富、规整清晰。可见隋唐五代时期
A.经济史的史料全面完善B.经济活动秩序趋于规范
C.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D.商业贸易的主体多元化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15世纪的以中国为中心的近岸贸易,逐渐发展成重要的区域性海上贸易网络;第二阶段是1619世纪的跨洋贸易和环太平洋贸易,被赋予“丝瓷之路”“丝银之路”“香料之路”等不同称谓;第三阶段是19世纪末至今的太平洋贸易网络,相对分散、彼此孤立的区域贸易汇成一体。中国在太平洋地区的贸易活动,赋予海上丝绸之路更广阔的地理范围和更丰富的历史内涵。

——摘编自吴杰伟《太平洋丝绸之路历史价值的新思考》

材料二   习近平主席对历史上曾连接中国与关洲的“海上丝绸之路"予以高度评价:“历史上,我们的先辈劈波斩浪,远涉重洋,开辟了‘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今天,我们要描绘共建‘一带一路’新蓝图,打造一条跨越太平洋的合作之路,把中国和拉美两块富饶的土地更加紧密地连通起来,开启中拉关系崭新时代。”

——摘编自钟卢《开辟跨越太平洋的合作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平洋丝绸之路呈现阶段性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重建跨越太平洋合作之路的理由。
2023-05-20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八县联考2023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