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的商业贸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农产品的交换与流通日益频繁,农村草市及定期市逐渐演化为商业性的聚落。随着人口快速增长,江南地区人民以副业生产中寻找生活的出路,广泛种植棉花和从事棉坊织业。商贩在农村的某些交通便捷之处设立收购点,又将北方的棉花转贩到江南。这样,以棉纺织业为中心的商业活动,促成了江南地区市镇的蓬勃兴起。植桑养蚕产丝是江南农民的另一个主要副业。从16世纪到18世纪,江南地区各州县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加一二倍以上,许多为市镇从一个小小的村落,快速发展成力地方贸易中心,且往成为数千户或万户人口的大市镇。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长安城和北宋东京城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市镇的特点,并简析江南地区市镇发展的原因。
2020-08-10更新 | 13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二历史新教材同步精品课堂(选择性必修2)-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
2 . 中国古代素有修成德、服远人的传统,中外之间的友好往来不绝于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唐朝统治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这些人是怀着不同的目的到唐朝来的:他们中有些是出于猎奇,有些是心怀野心,有些是为了经商谋利。但是在前来唐朝的外国人中,最主要的还是使臣、僧侣和商人这三类人。通往唐朝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商队走的陆路通道;另一条是船队航行的海上通道。        

——摘编自薛爱华《撒马尔罕的金桃》

材料二   1529年,广州重开市舶贸易,澳门成为中国朝廷允许外国商船湾泊的八大海港之一。16世纪中期以来形成了以澳门为中心的三条国际贸易航线——“丝银之路”(如下表)。

航线航线上主要商业活动备注
澳门—印度果阿—里斯本葡萄牙人将经过广州转运到澳门的中国货物运返欧洲,如丝、绢、细工木器、漆器和陶器等,又由欧洲运来毛织品、玻璃制品等。以白银为最大宗,1585—1591年,经果阿运到澳门的白银约90万两。
澳门—日本长崎每年初夏,葡萄牙商人将生丝、绸缎等中国货物运往长崎,然后待秋季返航澳门,运回日本的白银、土特产等。明政府鉴于“倭寇祸烈”,严禁中日通商。
澳门—马尼拉—墨西哥葡萄牙商人将生丝、绸缎等运到马尼拉,运到拉美,将拉美白银运回欧洲,再运回澳门购买中国的丝货和其它货品。中国—美洲贸易的最早航线,构成了以丝和白银为大宗交易的国际贸易大循环——“丝银之路”。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中外交往的特点,并分析当时中外交流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银之路”的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农耕时代的中国工商业者的命运,与封建王朝的政策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提高,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缯”者、“贩盐”者、“屠狗”者、卖“薪樵者”、“开酒家”者以及“以贩马为业”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经济研究》

材料二   至两宋时,国家建立了渐趋完善的商税制度,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民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而商税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国家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正常运行和两宋王朝赡军养兵的巨额费用。“以朝廷雄富,犹言摘山煮海,一年商利不入,则或阙军须”。“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唐宋以来,商业镇市的崛起和繁荣所带来的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官府积极促进镇市的设置。“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摘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政府商业政策调整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古代海外贸易中,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丝绸、瓷器、茶叶、铜钱等。进口商品主要是香料、药材、犀象、珠玉等,这些商品未经加工或技术含量较少,在中国消费范围和消费量有限。唐代以前,活跃在印度洋至中国的航线上的主要是波斯和阿拉伯商船。宋代时,中国海船取代了波斯和阿拉伯海船的地位,贸易活动远达东非沿岸,奠定了古代中国海上贸易的基本范围。该时期港口众多,海外贸易规模空前扩大。明代前期二百年,朝贡贸易成为唯一合法的贸易,排斥民间贸易,海外贸易下降。此后虽然有所回升,但远未得到充分发展。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形成原因。
5 . 古往今来,社会经济处于不断的调整变化之中,并由此引发政治领域的相应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谙熟合同、利息、合股公司、营销点、特许经销权、仓储和佣金。宋朝的中国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二   1872年,侨商陈启源从英国购买机器设备在广东南海创建了继昌隆缫丝厂。该厂“出丝精美,行销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经济发展历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出现的近代经济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因素没有使中国步入近代社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近代中国经济出现的新变化和由此引发的政治变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