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的商业贸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长江流域是我国古代“陶塑”艺术的重要起源区。新石器时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最早的陶塑小猪。商代青铜工艺的制作带动了“陶塑”艺术的发展,到战国时期,“陶塑”工艺已具备相当成熟的技术,为“瓷塑”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代陶塑发展到高峰之后,瓷塑艺术开始兴旺,逐渐取代陶塑且普及到生活、艺术等多个领域。宋室(宋廷)南迁后,很多北方官窑的工艺被工匠们带到南方,江西景德镇逐渐成为宋代的制瓷中心和瓷塑中心。南宋以后社会动荡,一部分知识分子转向从事自立的艺术劳作,充实了画匠、塑匠、雕刻匠的社会队伍,产生了很多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此时,塑造雕刻的艺术表现共同影响着陶瓷塑造水准,如江苏宜兴紫砂雕塑艺术就体现了各行业相互影响的迹象。

宋元明清时期,在雕塑艺术创作上有很多瓷塑作品进入寺庙殿堂、富绅豪宅。景德镇的胡人牵马俑、元代的青花釉里红,再到清代瓷塑工艺的发展都是唐以后瓷塑艺术的结晶。明清时期,在景德镇的陶瓷商贸活动中,陶瓷产品以其所承载的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工艺与文化形式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乃至更远的地方。

——摘编自向颖《浅谈中国古代陶瓷雕塑艺术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长江流域传统雕塑艺术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江流域瓷器外销的深远影响。
2024-02-2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九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海港是海上贸易航线的连接点,也是文明兴衰的见证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温州使用舟船历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新石器晚期。到汉代,温州已能制造扁舟、轻舟及楼船等,已与东南亚及日本等地有海上交通往来……入选2023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的温州翔门古港遗址规模大、遗迹全、年代清晰、内涵丰富,堪称是对宋元时期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的绝佳阐释,也表明温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不可替代的重要节点城市。

——槁编自应忠彭:《温州朔门古港遗址打开哪些言盒》等

材料二   “明清统治者并未意识到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对海洋贸易还是来取一贯的、保守的态度,对民间对外贸易更是充满了敌视,屡加打击。但这并未使中国商民退出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易舞台。双屿港是舟山群岛的六横岛和佛渡岛之间的一个港湾。因其位于宁波港通洋水道的必经之处,自古以来“为倭夷贡寇必由之路”,明初,为了加固海防,海岛居民全部内迁,“久无人烟住集”,因此成为走私贸易的理想场所。正德年间,广东实行对海外番舶的抽分制度,有些海外番商为避税辗转到福建和浙江沿海进行走私贸易,浙江双屿就成为其中的一处。而当时闽浙沿海军备不整、海防废弛,正因如此,双屿港的中外海商(寇)才可以与沿海居民内外私通,各得其利。

——摘编自李燕:《古代中国的港口——经济、文化与空间壇变》

材料三   2013年,国家发出了要构建国际合作新平台的倡议,在此倡议的直接引领下,我国的沿海港口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到2021年,我国港口规模继续保持全球领先。港口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综合服务能力稳步提升。自主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智慧港口建设取得新进展,污染防治得到强化,用能结构不断优化,绿色港口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口岸营商环境进一步向好,港口开放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摘编自杨晓光:《我国港口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取得的进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代对外海路通道的情况。写出宋元时期东南沿海的其他“重要节点城市”。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双屿港走私贸易兴盛的原因。结合所学并从对外关系的角度阐述明清统治者海洋贸易政策的出发点,简要分析其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指出“国际合作新平台”的名称,并阐述该平台的现实意义。
2023-09-26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崇化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古代早期,就出现了对某些特定的产品采取专门售卖的方式来获取一定财政收入的政策,齐国是最早开始采取这种专卖制度的国家。在汉武帝时期,酒类也纳入了专卖对象的范畴。三国至南北朝期间,基本的政策都是承继汉朝。唐中后期,禁榷制度又发生了改变,其中比较突出的便是通过禁榷制度解决了军费短缺的问题。到了宋代,禁榷制度更加完善且特点尤为突出,专卖的品种数量增加。在此之后的朝代几乎都采用禁榷之法来增加财政收入。

——摘编自郭越《宋代禁榷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禁榷制度演变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禁榷制度的影响。
4 . 1999年12月,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成为全球第二十三处、
全国四处之一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摩崖石刻:
"晚甘侯"-﹣武夷茶最早的雅名

唐代,孙樵出差来到武夷山,品尝了地方官员招待的武夷茶后,赞叹不已。回京后孙樵将武夷茶与朋友分享,他将武夷茶拟人化为"晚甘侯",意为晚节高尚的贵人。晚甘,也意指武夷茶的"回甘",回味无穷。     

武夷山亦是朱子理学的摇篮。朱熹留下了多处石刻,并创建理学新派系﹣﹣闽学,成为理学一代宗师。

材料二   三教经过争论融合,到了隋唐,佛教实现中国化,倾国奉佛,而主体儒学却奄奄一息,照此发展趋势,中国有成为佛教国家的可能。在这关键时刻,朱熹奋起排佛抑道,深研各种典籍,推倒两汉以来树立起的“五经”在国家上层建筑中的主导地位,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组成“四书”代替“五经”的权威,认为“四书”才真正能体现出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的真谛。朱熹把它们联成一体,并精心注释,使之成为新儒学(理学)的思想体系。

——摘编自高令印《朱子学在中华文化史上的价值和作用》

材料三   中国是世界茶叶原产地,茶叶外销有据可查的最早史料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民国出版的《茶叶产销》一书提到:“五世纪后期,土耳其人至蒙古边境,以物易茶,首肇其端。”其后日本、朝鲜、南洋等周边国家虽从中国进口茶叶,但数量还很有限。16世纪中国茶传入西方,亚洲市场变得微不足道,美洲、大洋洲、非洲市场均由荷兰、英国转口输入茶叶。输入茶叶的国家,17世纪主要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俄国等国,18世纪输入茶叶的国家则增加了法国、普鲁士、丹麦、瑞典、美国、匈牙利、意大利等。19世纪英国独霸茶叶外销市场。茶叶初入欧洲市场被人视为稀罕的舶来品,“茶价异常昂贵”,18世纪上半叶1磅茶要17先令半,18世纪50年代仅8先令。       1790年茶价为每磅3先令7便士,1810年减为2先令。清代前茶叶出口以江南茶和绿茶为主,清代以后外销茶产区包括苏、浙、赣、皖、粤、闽、滇、湘、鄂九省。最先出口的是武夷红茶,旋即绿茶压倒红茶,18世纪后半期起出口又以红茶为主,至此奠定了我国外销茶区及茶类的基本框架。

——摘编自陶德臣《简论中国古代茶叶对外贸易的特点》


(1)概括指出材料一的摩崖石刻有哪些史料价值。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熹为理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叶对外贸易的特点,并说明其繁荣的原因。
2023-09-12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统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期,邸店在各大商业城市大量兴办,主要服务于大宗商品交易。至唐朝中叶,栖坊逐渐从邸店中分离出来,由颇具资本的商人运营,成为专门为客商进行钱财寄存的地方,柜坊帮助客商进行钱财的保管,并进行柜租的收取,而且还能凭借相关信物来帮助客商进行款项的支付。柜坊还兼营放高利贷,客商通过粮食和布帛等作为抵押,以此借取回访的钱财还款的利息大约超过40%。由于柜坊所拥有的资金量较大,所以富商都愿将钱财寄存其中。而主要的剥削对象还是唐朝的农民。著名经济史学家傅筑夫曾经说过,唐朝的柜坊可以说是纯粹的专门经营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早于欧洲的奥格斯堡和佛罗伦萨700多年。

——摘编自孙金文王常健《“柜坊”对唐代商业发展的影响探索》

材料二   明清时期,农产品的商品化,加速了金属货币的流通,从而造成市面上钱色不一,这就促使银钱兑换业得以发展,由此催生了专门经营银钱兑换业务的机构——钱铺银号,明清时期,“钱铺开设随地皆有”,钱铺银号大多在县城及大城市,而钱店、钱桌、钱肆在县及镇一级区域。为了平抑钱价,雍正年间下令开设官钱铺,由户部提出相应的钱法政策,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八旗军饷拥堵甚高的问题。由于钱铺银号的经营环境相对宽松,在运行中因一些不法商人从中谋取利益,为此清中期对钱铺银号管理更加“精细化”,开设前需要到内务府报备登记在册,并进行五家互保实行连带责任制度。此外对日常犯罪的打击、防范亦实行了诸多措施,如严厉打击盗劫者、对官员疏忽问责等。钱铺银号以经营银钱兑换而兴起,随着发展存放贷、发行银钱票等逐渐成为主业。就借贷来说,覆盖对城乡贫民的生活借贷、对手工亚、矿冶业及运输业的资金放贷和对工商企业进行经营性放贷等多种放贷渠道。

——摘编自刘娜《明清时期钱铺银号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柜坊兴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明清钱铺银号发展的因素,并指出其与唐代坊的不同。
2023-08-27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河池市大化县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