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2至15世纪,意大利海外贸易高度繁荣,其市场范围远至黑海、非洲大陆等地区,在欧洲市场分工中处于中心地位,其海外贸易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对市场的培育。意大利各城市共和国通过十字军东征开拓海外市场,在市场尚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以政府主导方式获得大量商业特权,以达到垄断目的。出于商业发展的需要,共和国政府十分注重城市环境的建设,威尼斯等城市的港口方便快捷,沿海布满了码头、仓库、客栈以及富商的府邸。共和国政府也十分注重市场秩序的规范,一方面政府建立特别的司法制度,解决海外贸易中的商业纠纷,另一方面政府也相继制定和完善了航海法规。意大利各城市实行的共和体制,能够最大限度调动民众的积极性,整合资源,维护社会稳定,是海外贸易繁荣背后的制度保障。综上所述,各城市共和国政府在海外贸易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运用看得见的手,开拓规范市场,对海外贸易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摘编自程洪福:《论12—15世纪意大利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1)根据材料概括12至15世纪意大利海外贸易高度繁荣背后政府培育市场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2至15世纪意大利海外贸易发展历史经验。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起,大批旅游图册的出版与热销帮助欧洲人建构了相对系统完整、全面清晰的“中国图像”,成为欧洲人了解中国的窗口,满足了欧洲人对神秘东方的好奇心。此外,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成熟与时尚资讯的迅速传播,时装版画也成为欧洲人了解东方与世界服饰文化的平台。“18世纪英国的乔治时代,即使在偏僻的乡村杂货店中,也能买到东方缎带等一些时髦的奢侈品。”东西方服饰贸易出现了繁盛局面。来自异域的新鲜生活信息与时尚潮流资讯伴随着借助海洋贸易流入的大量东方服饰纺织品向西方扑面而来,冲击着西方传统的服饰纺织文化与相应的“衣冠之制”。

——摘编自宋炀《17—18世纪东方国家外销服饰纺织品与近代世界文化建构》

材料二   随着1819世纪英国产业革命的成功,清政府不断颁布的“禁海令”对于正处在世界范围的经济扩张高潮中的英国人来说显然是一种障碍。1791年,英国对从中国进口的瓷器、漆器施行严格的高额关税,很明显就是为了遏制中国商品对英国本土企业的冲击。在此情况下,英国政府便向中国皇帝派出了第一个使节,说明此时清廷“禁海令”已然不仅仅是海上商业贸易层面的事了,已上升到国家政治层面,中英双方的冲突也在所难免了。

——摘编自胡良益、潘天波《清代海上丝路漆器文化外溢:贸易、想象与环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东西方服饰贸易繁盛的原因以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英冲突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评析。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万里茶道

从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中俄之间形成了一条横跨亚欧大陆,长达13000多公里,以茶叶为大宗商品的长距离贸易线路,被称为“万里茶道”。

它以汉口为起点,经恰克图到达俄国,又从俄国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最初,茶叶贸易的经营者是来自非产茶之省的晋商,他们采运两湖茶叶就地加工成茶砖,运至中俄边境口岸,再由俄商贩运至莫斯科和圣彼得堡。19世纪中叶,中俄茶叶贸易进入鼎盛时期,汉口成为对俄输出砖茶最主要的港口,俄国人依靠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垄断了汉口茶市,相继开办了顺丰、新泰、阜昌和百昌等砖茶厂,实现了茶叶采购、制造、销售和贩运的系列操作。19世纪末期,由于印度茶、锡兰茶的竞争,汉口茶叶港的地位受到威胁,汉口茶市的英国商人转而收购印度茶叶。1905年,横贯西伯利亚的大铁路全线通车,汉口的茶叶绝大部分由火车输往俄国。十月革命后,前苏联政府对华茶进口采取的关税壁垒政策,输俄茶叶贸易日趋衰落,在汉口的几家俄商茶厂相继关停,俄商独占汉口茶市半个多世纪的局面从此结束,长达两个世纪的万里茶道终于淡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刘再起《中俄茶叶之路:繁荣了200年的国际商道》

(1)指出中俄“万里茶道”的主要特点。
(2)概括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万里茶道”兴衰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欧的中世纪中后期,商人们对利润的无限制追求,推动着商人不断进行市场分工,并且大力拓展国内外商品市场贸易,商业组织也开始了国际化。······随之而来的所谓“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形成了有利于商品市场进一步发展的条件,旧有的商品市场形式在新的条件下注入了全新的内容。16世纪全欧贸易的新中心安特卫普、里昂等商品市场繁荣起来,以安特卫普为例,那里聚集着来自欧洲和亚洲国家的商人。

-摘编自魏跃军《14世纪中叶-16世纪中叶西欧商品市场问题研究》

材料二   18世纪广东年均出口茶叶数量(单位:千克)

时间英国东印度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其他地方总数
1719~1725417-354771
1726~17334981814601 139
1734~17406293921 0342 055
1741~17488999161 9183 733
1749~17551 39012752 6615 326

-摘编自施诚《早期近代世界贸易的主要商品及财富流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贸易市场逐步形成的原因。
(2)从材料二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茶叶贸易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最初只是地方性行为,后扩大到国与国、洲与洲之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对外贸易中……由于瓷器产品具有易碎性的特点,同时又考虑到海路运输方式兼具运量大、成本低且时效快等优势,宋朝统治者由此将海上丝绸之路视为对外贸易的首选通道。因而海上丝绸之路在当时还有另外一个称号——“海上瓷器之路”。“宋代最为著名的瓷窑分别为均窑、哥窑、定窑、汝窑与官窑”,这些名窑所烧制的瓷器产品类别丰富、数量众多且兼具极高的实用性与艺术性。为了满足庞大的外贸需求,宋代的瓷器产品主要经由扬州、杭州、泉州与广州等多个大型港口被销往全世界。

——摘编自张昳晗《唐宋文化对外传播及其当代启示》等

材料二 16——19世纪商业贸易一览表

时间事件或现象
16世纪以后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被里斯本、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先后取代
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
1694年经英国国王特许,英格兰银行创立
17世纪前后英国和荷兰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荷兰和法国分别成立西印度公司
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在法国巴黎开业

——根据《选择性必修2·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整理

材料三   

二战后部分国家的经济数据表
国家类型国家时期平均经济增长率(%)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德国1950—197010+
日本1955—19728.8
韩国1960-200010+
社会主义国家东欧各国1960-19805-6
中国1978—20189.5
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印度1991-20187.3
巴西1968—197311.2

——根据(奥地利)鲁道夫·希法亭《人类经济万年史》等编制


(1)根据材料一,分析“海上瓷器之路”发达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宋代新开辟的海上航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商业贸易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以晚清银行发展史实为例,说明这些变化在近代中国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选择材料中提及的其中一类国家,围绕“ 二战后世界经济在曲折中发展”这一主题加以简要论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论证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西汉张骞通西域以来,茶叶因其成本相对低、利润相对高而需求量大的特点,注定了其势必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大宗商品之一。我国新疆等地区的气候不适合茶叶种植,而食肉饮乳的生产生活习惯却使上述地区的茶叶消费成为习惯和必需。在强烈的需求之下,从成都、昆明等地通往西藏、青海的川藏茶路兴起,成为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兴起于明朝的晋商借助地利之便主导的万里茶路,把江南的茶叶贩运至塞北,延绵明清两朝,发展成为一支重要的商帮。《马可·波罗游记》对遥远中国的记载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茶饮习俗已经传播至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各地各民族。

材料二   近代以来,伴随中国茶叶的知识产权和贸易顺差被迫丢失,传统小农式的茶叶种植和制作模式被西方工业化、社会化大生产所取代,西方资本主义的茶叶品牌利用不平等条约倾销至中国,掠取了巨额的利润。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带一路”倡议是复兴古代丝绸之路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壮举。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性机遇,依托大企业、大品牌的综合实力,把中国传统的饮茶习俗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从出口茶叶原材料向出口茶叶断时尚、新生活模式转变。依托“公司+农户”的模式,中国茶叶产业既可以精准扶贫,更能提升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品位。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李宁 马晓云《浅析丝绸之路茶叶贸易与茶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叶对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茶叶贸易的特点,并简析“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