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4 道试题
1 . 观察下图(图中深色阴影部分,是欧洲列强开辟的殖民地),由图中信息可以推知(     

A.商业资本是殖民扩张的动力B.欧洲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
C.工业革命的市场条件已具备D.自由主义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2024-05-07更新 | 0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梁丰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适应在华贸易发展的需要,1864年,英商投资创立汇丰银行。1868年,该行已被公认为“在中国最为重要的公司”。19世纪七八年代以后,汇丰银行一家买卖的外汇数额,经常占上海外汇市场成交总额的60%-70%,其外汇买卖牌价成为中国外汇市场行情的准绳。从1874年到1890年,清政府共借外债26笔,汇丰银行一家贷了17笔,占70.04%,成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急先锋。1894年后,汇丰银行在承贷的外国银行中独占鳌头,并在每一笔对华贷款中,附加苛刻的条件,借此控制中国的税收存管等命脉。此外,汇丰银行营业即对外发行小额钞票,到1890年末,已达618万元,“与营业于东方各国之银行相比,则汇丰银行之兑换券流通数为最多”。

——摘编自姜建清、蒋立场《中国近代银行史》

材料二   1912年经孙中山先生批准,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成立伊始,即大力支持南京临时政府,经募公债、代收税款、稳定货币发行。1915年中国银行试办外汇业务,后又增加外币贷款、经理政府外债等业务,与外国银行相抗衡。1928年后,中国银行通过贷款支持,帮助经营困难的张裕酿酒公司、无锡荣氏申新纱厂渡过难关。20世纪30年代,中国银行斥巨资扶助铁道、公路、煤矿和水利建设,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支持内地经济振兴,率先发展农业贷款。抗战爆发后,恐慌蔓延,引发提存和抢购外汇风潮,中国银行为平衡汇市共投入英镑797万磅、美元1442万元。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银行积极为国纾难,每年经收侨汇占全国侨汇总数的50%以上,有力支援了前线。

——摘编自宗良、孙雨心《百年中行金融报国的历程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汇丰银行在中国迅速扩张的表现及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银行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表为1871—1911年中国进口贸易价值中部分国家所占的比重(1871—1911,各期各国总计=100)情况。其中甲是(       

年份

进口国

1871—1873

0.5

34.7

-

0.2

1881—1883

3.7

23.8

-

0.2

1891—1893

4.5

20.4

-

0.6

1901—1903

8.5

15.9

-

0.8

1909—1911

7.1

16.5

4.2

3.5

A.美国B.英国C.德国D.俄国
4 . 早期引进的茶,味道苦涩,人们喝它容易引起饥饿。随着糖的“加盟”,茶就流行开来了。到18世纪末,在乡村生活中,加了糖的茶已成为相对昂贵的牛奶的替代品。大量英国穷人习惯饮用加糖的茶,是因为这种茶比牛奶和麦芽都便宜,并且其中的糖分具有提神作用。对此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世界市场初步建立使茶叶进入欧洲市场
②食物物种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③糖的“加盟”使英国饮茶群体更加广泛
④饮用加糖的茶成为工人阶级的身份象征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指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西班牙人主导的、航行于菲律宾马尼拉与墨西哥之间的贸易。大量的中国丝绸、瓷器通过大帆船运往南美及欧洲市场,产自美洲的白银则大量流入中国。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导致了印度洋贸易地位衰落B.建立了以西班牙为中转的贸易网
C.推动了太平洋贸易快速发展D.引发了中国对外贸易格局的逆转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随着不同时期中外茶叶贸易的发展,世界范围内“茶”字发音形成两大系统:一是受我国北方及广东“茶”字发音影响而形成cha系统,二是受厦门等地发音影响而形成的tea系统。据如图可知(     

                      “茶”字两大发音系统在亚非欧三大洲分布示意图
A.cha音系统下中国掌握着贸易主动权
B.tea音系统最早由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创
C.cha音系统形成白银输入中国贸易网
D.tea音系统以“马尼拉大帆船”运输为主
2024-02-08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阜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最初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尽管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但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世界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城市化初期,普遍存在对涌入城市的劳动力的残酷剥削,工人在恶劣环境里超时工作,没有社会保障。在汽车时代,治理交通拥堵及尾气排放成为英国城市面临的新挑战。过去两百年,英国工人待遇有了很大提高,英国社会福利体系逐步完善,例如英国1834年颁布的新版《济贫法》,19世纪英国通过了《公共卫生法》,对城市建筑的配套卫生设施,做出了明确规定。19世纪后期,英国两次颁布《工人住宅法》应对贫民窟问题,20世纪初基本解决了“城市病”。英国在城市化进程中,走过了对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

——摘编自李亚丽《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借鉴》

(1)根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其地位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解决“城市病”的举措,并分析其特点。
8 . 16世纪后,欧洲市场上胡椒的供应量比14世纪中叶充足许多,且胡椒价格下降,走上更多寻常人家的餐桌,因而不再受到贵族的青睐,取而代之的是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以上材料说明(       
A.欧洲贵族全面接受了亚非饮食文化B.价格革命推动了洲际物种间的交流
C.新航路的开辟削弱了旧贵族的地位D.食物被赋予区分社会等级的新功能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认可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法人地位,正式授予其皇家特许状。这一时期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处于单次航海时代,即在每次出征前征集资金,当船只从亚洲载满货物返航后,再将其进口货物或进口货物的销售额,按照投资比例回馈给各个股东。然而,不管收益如何,每航海一次就清算一次的体制,终归难以同已经具备持久稳定组织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相抗衡。于是,相对持久稳定的合资企业,包括多次航海的形式便被组织了起来。1657年,它确立有限责任制,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但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发展日益困难。1813年,英国议会通过特许状法案,终止其对印度贸易垄断权。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特许状法案,终止其对中国贸易垄断权。

——摘编自浅田实《东印度公司:巨额商业资本之兴衰》

材料二   17世纪初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人开始进口棉布。起初,棉布进入英国市场用作地毯、窗帘、挂毯等装饰物。后来,印花棉布逐渐成为最时尚的服饰材料。印花棉布的进口量从17世纪30年代每年进口1万匹,增加到17世纪末的125万匹。17世纪末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棉布贸易要占进口总额的60%-70%。1719年,一个作者这样描述英国人的服饰:“所有卑微的人,包括奴仆都穿上了棉布服饰。”由于毛纺织商人不断向议会请愿,从17世纪末期开始,议会多次通过法案,禁止从印度、中国等国进口印花棉布,并严禁使用彩色印花棉布,但收效甚微,反而进一步刺激了英国本土棉纺织业的发展,为英国本土仿制印度棉布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王洪斌《18世纪英国服饰消费与社会变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东印度公司经营方式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印度公司进口棉布给英国带来的影响。
2024-02-02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表是1720—1870年世界经济发展统计表。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时间段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国际贸易年增长率
1720—17801.51.1
1780—18202.61.37
1820—18402.92.81
1840—18603.54.84
1860—18702.95.53
A.交通运输的发展B.世界市场的形成
C.工业革命的开展D.殖民扩张的推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