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旧唐书》记载:“新罗、日本、东夷诸蕃,尤重其文,每遣使入朝,必重出金贝以购其文化。”除书籍外,亦购买其他物品。中日商人贸易则是以海船“交贸诸物”为主。唐朝近邻西方及西南方各国都派使者来朝贡,因此设立蕃坊以供其居住。《宋史》记载:“高丽、回鹘、黑水诸国,又各以风土所产与中国交易。”我国的丝绸、瓷器、茶叶诸货外运各国,各国物资则从丝绸之路输入中国。

——摘编自夏秀瑞、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

材料二   荷兰在国际政治上获得独立国家的地位,是依据1648年三十年战争的媾和条约(《威斯特伐利亚条约》)。荷兰在造船以及航海技术上积累了优越的实力。商人积极在里斯本收购胡椒,在欧洲转卖。他们出资设立东印度公司。17世纪初,享有特权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瓦解了葡萄牙的多数权益,又以武力赶走想参与亚洲贸易的英国商人。

——摘编自【日】谷公俊等《兴亡的世界史》

材料三

年份贸易总额
(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进口贸易总额
(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出口贸易总额
(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
1994236611.6%1156.111.2%121011.9%
20015096.52435.52661
20026207.728.6%2951.726.5%325630.3%
2007217659561.212204.6

——摘编自董腾《建国70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演变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唐朝、近代荷兰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荷兰对外贸易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94—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有利条件。
2 . 合伙制又称合股制,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工商企业组织形式,其基本特点是由二人以上共同出资、共同经营。据有关近代经济文献记载:在17家记载了资本来源的广州橡胶工业企业中,合股制企业有14家;1895-1931年上海机械工业企业有316家,其中独资163家,合股120家,股份制31家。对这一现象的合理阐释是(     
A.近代工业发展的封建色彩浓厚B.近代经济中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
C.合伙经营阻碍了近代工业发展D.沿海地区的口岸城市经济更发达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资料记载,我国茶文化源自于唐朝。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要求茶人做到“精行俭德”。唐代裴汶在《茶述》中写道:“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认为饮茶能使人心性平和。苏轼在《叶嘉传》中形容茶为“广风味恬淡,清白可爱”“容貌如铁,资质刚劲”,折射出他本人对茶道精神的理解。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认为,茶也能够“致清导和”。

18世纪时,下午四点钟开始、配备茶水和点心的下午茶在英国皇室和贵族阶层流行开来。英式下午茶重点并不在“吃”上,而在于借此打发时光,享受生活中的那一份愉悦与自得。英国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在《五彩茶具》中描述主人公们享用下午茶的环境:“草地上摆着两张白色的油漆雕花桌子,周围有不少式样不同的花园用椅。垂直的一种上面有花花绿绿的坐垫……”贵族们在这样恬静清新的环境中品味的不仅仅是点心和茶的香气,更是贵族们精致慢生活的一个缩影。

——摘编自许慧敏《跨文化视角下中英茶文化的比较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英茶文化进行简要评价。(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记载,1720年英格兰和威尔士设有市场的城市有758个,1741年增加到786个,平均每个郡16个。市场数目不断增加,一般城镇都设有一个以上的市场。在市场广泛分布的基础上,地区性贸易中心逐步形成,例如西部的布里斯托尔,中部的伯明翰和诺丁汉,东部的诺里奇、金斯莱和赫尔,西北部的利物浦和卡莱尔,北部的约克和纽卡斯尔。英国已经逐步形成了全国性贸易中心—地区性贸易中心—地方市镇三位一体的国内市场体系,国内流通迅速。但英国幅员较小,国内市场并不能给商人和政府带来可观的收入,所以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在18世纪初,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占国内产品出口总额的85%。很显然,那些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工业发展速度比主要依靠出口的工业慢得多。

——摘编自舒小昀《市场与英国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上半期英国商业贸易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上半期英国商业贸易发展的历史影响。
2024-04-04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青桐鸣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金融机构滥觞于西周。《汉书》记载,“太公为周立九府环法”,时有“泉府”之设,办理赊贷,属国家信用。中国民间早期的信用活动在寺庙里进行,没有专业金融机构。后来被民间高利贷者、摊桌兑换商逐渐取代。唐时许多商业城市的金融业很活跃,信用放款叫“出举”“举放”“举债”“责息钱”;抵押放款叫“质”“收质”“纳质”。当时长安市场对外开放,外国商人也在这里放款。民间借贷以实物或者人力偿付借贷,质押借贷利息大都超过官定,甚至有人身作押的典身借贷。民间借贷还往往通过土地借贷、赁租等手段,获得他人园田的所有权,等等。

——摘编自孔祥毅《中国银行业的先驱:邸店、柜坊、寄附铺》

材料二   威尼斯地处拜占庭帝国、穆斯林世界和欧洲三大经济区之间,具有发展商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它首先以鱼盐之利在亚得里亚海立下了一个商业上的基础,以后向东发展,执地中海贸易之牛耳。由于缺乏政治、宗教、社会上的各种限制与障碍,威尼斯得以将其组织,全部适用于经济上最合理的规范上去。威尼斯的商业并未有被少数人全部把持,平民稍有积蓄,即可参加股份的投资。12世纪因与拜占庭帝国交战,威尼斯曾以强迫形式向国民借债。不同于当时其他各国的有借无还,威尼斯不但按时还钱,还支付5%的利息。后来威尼斯创建了债券市场,使债券可以买卖流通。威尼斯还开办了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银行——1508年成立的威尼斯银行,运用金融手段来弥补国家财政的不足。威尼斯第一次将舰队、军队、政治力量和影响计入一个国家财政总账的借贷两方,通过价格操纵、货币发行、债券交易、资源抢夺为世界带来一场场更大规模的血雨腥风。”

——摘编自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等

(1)结合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金融业发展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威尼斯金融创新的有利条件及其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上丝绸之路有南海航线和东海航线,以中国东部沿海城市为起点,向东通往朝鲜半岛、日本,向南通往东南亚、南亚、非洲和欧洲。其中,南海航线是主线。据记载,西汉时中国海船就携带大批丝绸、瓷器、茶叶等,从东南沿海起航经今越南、泰国、缅甸等,到印度换取香料、染料,然后从今斯里兰卡经新加坡返航。印度商人将中国商品经红海运往埃及开罗港或经波斯湾进入两河流域,再由阿拉伯商人经地中海运往希腊、罗马的城邦。唐、宋、元时期,在广州、泉州侨居的外商达万人乃至十万人以上。宋代以后,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愈益发达。明代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甚至超过和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

——摘编自王喜成《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及其重要作用》

  材料二 18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市场逐渐被建立并开拓。当时国际商品流通的主流已是大宗机器制成品,如皮棉、棉纱、纺织机、煤炭、运输工具及各种工业半制成品,还有工业生产急需的大批农产品和矿产品。这一时期的贸易,如英国进口的棉花量,1785年为1840万磅,到1861年猛增为12 亿 6140万磅。这时,粮食、棉花、矿石等大宗商品几乎全在交易所中成交。这时的世界市场还是由一些以农业为主或纯粹从事农业的国家所组成的,这些国家都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

——摘编自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海上丝绸之路相比,近代世界贸易的变化。
7 . 食物的称谓。

材料一   汉代以前,中国史书中关于水果种类的记载极其稀少。但汉代之后,葡萄、西瓜、胡桃等等水果的记载开始不断增加。魏晋之后,带“胡”字的作物开始大量在中国流行,胡瓜、胡葱、胡蒜、胡萝卜、胡椒等等。

(1)分析中国古代农作物品种增加的原因。

材料二   明代之后,番茄、番薯、番石榴等食物开始在中国流行。而一批食物的名称也逐渐改变,胡蒜被称为大蒜,胡麻被改成芝麻,到清代,以“胡”字开头的食物名称已不多见。

(2)分析明代以来食物名称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19世纪以来,新的食物名称不断出现。

中国

         

图1   咖啡                                          图2 色拉                    图3   咖喱

(3)概括19世纪以来,中国新事物命名的方法。

美国自2080年代以来,许多来自中国的食物名称发生了转变,饺子原本叫dumpling,逐渐改为jiaozi。中国产的乌龙茶,原本称为dark tea,逐渐改为oolong

(4)从美国食物命名的转变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哪些因素影响了食物的称谓?
2023-08-01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等级性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今中外的史学家都十分重视编撰自己所在时期的世界通史,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现根据张广勇《〈全球通史〉中译本导言》摘要如下:

材料一   古近代史学家当时的世界史范围

时期

史学家

名著

世界范围

古希腊

希罗多德

《历史》

希腊本土、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

罗马

波里比阿

《通史》

地中海为中心,包括北非、西班牙、意大利以北、希腊、西亚

罗马帝国

奥古斯丁

《上帝之城》

当时的基督教世界、中东地区

文艺复兴

鲍杜安

《世界史的结构》

欧、亚、非和拉丁美洲

启蒙运动

伏尔泰

《风俗论》

欧、亚、非、整个美洲

19世纪

兰克

《论近代史诸时期》

欧、亚、非、美洲、大洋洲

材料二   中世纪的史学,认为历史“是上帝的目的的实践,即历史的行程,惟以上帝的意志为准,人世间的命运,全依神意的安排而定。”

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一批卓越的史学家。他们反对把《圣经》所述当作历史,反对那种以上帝——教会为中心的世界通史体系,摆脱了基督教神学的束缚,重新高喊古希腊时期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口号,致力于记载和探索人类本身的活动。”

19世纪,西欧的迅速繁荣,使得史学家们大肆宣扬欧洲诸民族人种的优越,世界历史是以西欧为中心的历史。穆勒、黑格尔、孔德、兰克等德国史学家就是如此,他们指出西欧拉丁——条顿民族是优秀民族外,进一步认为日耳曼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知,古近代史学家笔下的世界范围表现怎样的特点?但古代的世界范围都是以某一文明为中心的世界,而不是整个世界,其原因是什么?16世纪以来,范围逐步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19世纪出现不同历史观的原因是什么?
(3)如何认识“西欧民族优秀论”?
2023-05-30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9 . 清代《厦门志》记载:“吕宋夷船,每次载番银十四、五万来厦贸易”。福建商船抵菲,则“将来自墨西哥的白银运往中国,此外别无他物。”这可以用来佐证(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B.大西洋世界经济联系密切
C.中国货币流通结构发生变化D.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松动
2023-05-1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