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列材料摘选自近代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19年所著的《和约的经济后果》一文中关于一战前欧洲民众生活的描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

虽然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工作辛苦、生活水平很低,然而,所有迹象都表明,他们对这一分配状况相当满意。但是,对于任何一个在能力或其他方面具有过人之处的人来说,脱离这种境地而成为中产阶级或者上层社会中的一员是完全可能的

2

他们可以享受到低廉的价格,生活方便而舒适,这种生活之愉悦远远超过其他时代那些富甲一方、权倾天下的君主

3

伦敦居民早上可以一边在床上喝早茶,一边用电话订购世界各地的商品,这些产品质量优异,并且会一大早就被送到顾客的家门口

4

他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投资世界各地的自然资源和新企业,不用费力甚至不用承担什么风险就可以获得预期的成果和收益

5

或者他一时高兴,或得到什么信息,就可以把他的财产托付给那个测大都会的市民。如果他愿意,他可以立刻乘坐舒适又廉价的交通工具去任何国家或地区,并且不需要护照或是其他手续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经济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易·系辞》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大戴礼记·五帝德》记载孔子说:黄帝“设五星”,创造了度、量、衡、亩和数,此时,“市不预贾”。考古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了一定数量的海贝、骨贝和石贝。上古三代,夏的商业制度缺乏史料,而《国语·晋语》描述商周时期商业时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周朝国都建设是“面朝后市”。同时,周朝市场管理设有司市(总负责人、最高管理者)、质人(验证书契)、廛人(征收商税)、胥师(分区负责人、管辨别货物真伪)、贾市(管理物价)、司暴(负责禁止斗嚣)、司稽(负责捕捉盗贼)等。

春秋时期,是古代商业的自由发展时期,周人“巧伪趋利,贵利贱义,高富下贫,喜为商贾”,列国统治者允许商业自由发展,出现了子贡、范蠡等杰出代表,子贡、范蠡对后世商人影响巨大,后世商人们流行在自己的店铺店堂内悬挂“端木生涯、陶朱事业”八个大字。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古代中国商业自由发展的短暂春天即将结束。

———摘编自周晓敏《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探析》

材料二北京瑞蛱祥和上海永安公司是20世纪初几乎同时创办的两家企业,二者的资金来源和经营方式明显不同,前者商业经营资本很大程度上来自土地剥削的收入,而商业经营所得又用来购置土地。而后者深受国外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建立之初就采取了股份制的组织形式。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上,二者也存在差异。(见表)   

北京瑞蚨样和 上海永安公司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

人事管理

财务管理

业务经营

北京瑞蛟祥企业内部人员(6类):东家、掌柜、内伙计、外伙计、学徒、后司“四柱账”财务制度:最高财务机关(东家的家里);地区最高.财务管理机构(总店账房);基层各号账房。年终统一核算,分号资金由总店统一拨付进货:联货代购、派人选购、函购(通过寄号信向上海等地购进)。
销货:门面柜台销售为主、送货自上门、烟茶招待讨好顾客等,但商品价格没有商量余地
上海永安公司企业内部人员(3类):投资较多、参加管理的监督与司理;一般雇佣职工;高级职员注重资本积累和资金的流动性,通过账房间和银业部兼营金融业,保证企业资本安全和充裕的流动资金。采取现代股份公司制,控制股权保证公司的完整性和权威性,在利润分配上与控股权相对应进货:洋货方面:通过洋行、批发字号、向外国工厂直接订货及向外国推销员直接购进;国货方面:直接从产地和工厂购进。
销货:送货上门、外埠信购、注重品牌效应等

——摘编自李敏《中国传统商业的近代化与经营方式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征及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商企经营方式在近代中国的变化发展。
2024-05-25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3 . 自行车最早进入中国时,其消费者多为官僚、商绅、大资本家等社会上层。随着骑行者数量的增加,自行车开始展示了其作为新式交通工具的价值与功能,逐渐成为平民化的交通工具。这一变化体现了(     
A.近代民族工业的进步B.民众出行范围的扩大
C.崇洋媚外风气的盛行D.社会等级观念的羽化
2024-04-29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新疆乌鲁木齐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4 . 【能源消费的变迁】

材料一   长期以来,石油在美国能源消费中是一个重要的存在。一战前,石油主要是用来提炼煤油,其战略价值还未彻底开发出来。这一时期美国政府还未形成正式的,规范的石油外交政策,其海外石油扩张的主体是标准石油公司,主要目标是争夺海外的石油市场一战期间,美国政府为盟友提供了80%的石油,并开始采取更为积极的石油政策。1917年,威尔逊政府成立了一个由各大石油公司组成的石油战争服务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国内石油生产,确保石油供应,满足盟国的石油需求。这是石油公司们第一次明确地与美国政府合作。从此美国政府石油政策的重点由反垄断转变为相互合作,石油公司成为了美国政府进行石油外交的代表和助手。美国政府高举“门户开放”政策,积极引导、鼓励石油公司向海外进军,并为其提供外交支持。此后,控制石油、确保石油供应成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之一一战后,出于对石油资源枯竭的担心,美国石油公司积极寻找并控制海外石油生产地,并寻求美国政府的帮助。

——摘编自贾少林《二战时期美国对拉丁美洲的石油外交政策》

材料二

时间事件
1920年美国政府制定《矿产租让法》,迫使荷兰给予美国公司在印尼的石油生产特权
1954年美国控制了中东一半以上的石油生产
1973年尼克松废除了一贯以来实行的石油进口定额限制,同意放宽美国石油公司在中国及其近海水域的业务限制
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在海湾国家建立大批军事基地,加强对海陆运输通道的严密控制
21世纪以来美国页岩油气革命成果日益显著,政府借机重塑全球石油地缘政治的新优势

——根据王佩云等《百年石油中国策:从石油战争走向全球治理》改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美国石油政策调整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20世纪以来美国石油政策的转变。
2024-06-0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图反映了1870—2010年美英两国市场上相同数量的本国货币所值黄金的相对数量(纵轴数值越小,购买单位商品所需的黄金数量越少,黄金价值高,也意味着本国货币价值低)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注:灰色部分代表经济危机或萧条期(Great depression大萧条  Great staglation滞胀Current economic crisis经济危机)
A.政府调整货币政策以应对经济危机B.经济萧条时本国货币具有更高价值
C.二战后货币汇率变动促进经济复苏D.滞胀危机时期居民的生活成本下降
6 . [近代西方的能源与政治]

材料一   长时间段英荷美德四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趋势图

   

注:(1)各图案代表的能源种类以美国为准,即1为柴薪和木炭,2为水力和风力,3为煤炭,4为石油,5为天然气;(2)为便于统计,美国的风力和水力一类只包括水电部分;(3)相关数据按照1QuadrillionBTU=1055PJ的标准折算。

——摘编自裴广强《近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能源转型的历程考察——以英荷美德四国为中心》

材料二   一战前,石油主要是用来提炼煤油,其战略价值还未彻底开发出来。这一时期美国政府还未形成正式的、规范的石油外交政策,其海外石油扩张的主体是标准石油公司,主要目标是争夺海外的石油市场。一战期间,美国政府为盟友提供了80%的石油,并开始采取更为积极的石油政策。一战后,出于对石油资源枯竭的担心,美国石油公司积极寻找并控制海外石油生产地,并寻求美国政府的帮助。1917年,威尔逊政府成立了一个由各大石油公司组成的石油战争服务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国内石油生产,确保石油供应,满足盟国的石油需求。这是石油公司们第一次明确地与美国政府合作。从此美国政府石油政策的重点由反垄断转变为相互合作,石油公司成为了美国政府进行石油外交的代表和助手。美国政府高举“门户开放”政策,积极引导、鼓励石油公司向海外进军,并为其提供外交支持。此后,控制石油、确保石油供应成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之一。

——摘编自贾少林《二战时期美国对拉丁美洲的石油外交政策》

(1)根据材料一,分析近代以来英、荷、美、德四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20世纪上半叶美国政府石油政策的转变。
7 . 古代至近代的贸易以货物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来技术、金融、运输等服务类贸易发展迅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万历时,山西商人的经营“或盐或丝”,徽州商人“贩缯”,山西、陕西商人千里跋涉到江南买丝。当时经营江南丝绸的,除了商人,还有官员、朝贡使、边镇官军人等。苏、杭一带的上市量,即参加长距离运销的丝织品,每年可达三十万匹左右,价值在三十万两白银。江南城市汇集的这些堆积如山的丝绸完全是由本地出产的,甚至北方边地所需绸缎,也大多取自江南。湖州在万历中期按律令只能衣布食粗的贱役长工,也“皆好穿丝纳绉绝纱湖罗",而温州则“富家子弟多以服饰为炫耀,……侈靡甚矣”。

——摘编自范金民、夏维中《明代江南丝绸的国内贸易》

材料二17世纪,英国实行另类的“重商主义”,它着重体现在为英国和殖民地商业利益而垄断帝国贸易的“航海法”:即硬性规定殖民地输出商品必须先到英国,殖民地进口商品必须经过英国;进出口货物必须由英国或殖民地船只装载。这实际上是向当时荷兰的海上运输垄断权挑战。它意味着战争,战争使英国最终成功地扩大和保护了殖民地和商业。

——林秀玉《英国对外贸易现代化进程之探析》

材料三1980—1995年世界货物出口与服务出口概况

金额(10亿美元),比重(%)年均增长率(%)
项目19801985199019951980-1995
货物出口额(G)20361947348548755.99
服务出口额(S)40240581112307.74
出口总额(T=G+S)24382352429661056.31
货物出口比重(G/T)83.682.881.179.8
服务出口比重(S/T)16.517.218.920.2
服务/货物(S/G)19.720.823.325.2

——王敬云《当代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现状和地理格局》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代中后期江南丝绸贸易繁荣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7世纪英国发展对外贸易的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7至20世纪初,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变迁。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80—1995年世界贸易出口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变化形成的经济与技术背景。
2023-05-25更新 | 20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乡镇企业获得迅速发展,对充分利用乡村地区的自然及社会经济资源、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对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吸收数量众多的乡村剩余劳动力,以及改善工业布局、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均具有重要意义。

--刘凤云《从乡镇企业发展的角度探讨乡镇企业经济发展新动能》

材料二   20世纪7090年代初,德国提出以提升乡村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并举的“乡村更新”(VillageRenewal)战略,即乡村振兴战略。该战略强调乡村面貌的独特性,避免简单复制城市发展经验,重视村庄规划和生态环境的整治,以实现乡村特色与自我更新。


——张延龙《德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经验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乡镇企业的特点,指出乡镇企业对农村发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乡村更新”战略的特点,并谈谈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