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城市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城市的规划很早就有了:一种是《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南北大道)九纬(东西大道),经涂九轨。左祖(宗庙)右社(社稷),面朝后市……”在周代,天子的城方九里,公爵的城方七里,侯爵与伯爵的城方五里,子爵的城方三里另一种是《管子·乘马》中的“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据孙莉《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布局对我国当代城市规划的启示》

材料二   唐宋城市变革标志着中国古代的城市在空间格局和制度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唐坊市制宋街市制
城市空间形态封闭开放
坊与市的关系坊、市严格分离商、住逐渐融合
市的经营特点封闭独立,官设官管自由设市,无官员监督
市的经营时间白天规定时间经营出现夜市
市的经营业态200余种400余种
坊门的功能坊、市与外界的交通要道,部分演变成装饰意义的牌坊、牌楼坊墙的功能围合区域,封闭管理逐渐瓦解,不复存在
街道的功能交通交通、市民生活场所
肆的临街面特点无侵街装饰物伞棚、招幌、杈子、彩楼欢门等装饰物出现

——据钟灵毓《<清明上河图>中的北宋东京市肆形态及街巷空间研究》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城市化有所发展,1843年、1893年、1949年中国城市人口占比分别为5.1%、6%和10.6%,与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人口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城市,沿海地区人口城市化色彩浓厚,但内地城市发展停滞、衰落,例如,西安人口由曾经的百万减少到1920年的20万,兰州人口1901年的55万,减少到1921年的32万。在铁路沿线及其辐射区域,一大批新兴城市和集镇拔地而起,那些沿江沿海港口城市由于增添铁路这一新的运输手段,而更加兴盛起来。

——据马先标《百余年近代中国城市化历史回顾与探讨》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城市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应运而生。新公共管理运动更加关注市场导向、企业化政府、政府绩效、竞争外包等,因此“企业型政府”和“以市场为本的公共行政”成为了未来政府的发展趋势和目标。随着各个国家商品服务和资本流动的愈发频繁以及信息时代的来临,它缩小了各个国家间的距离,信息的更新也越来越快。这些深刻地改变了国际形势和各个国家的内部结构,西方国家市民社会的培育不断壮大,后现代社会的公平、平等、民主等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但与此同时,城市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在美国,民间性的理事会、志愿性社团等组成了十分发达的社会自治组织系统,他们与城市政府一同参与到城市治理的活动中,并以此形成了网络化的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是城市治理的血液,没有这种血液的流动,城市治理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城市治理取代之前的城市管理成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一个分支,获得了较快较好地发展。

——摘编自史梦宇《从城市管理到城市治理——以南京为例》

材料二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了“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的重要论断。全国近700座城市的现代化治理不可能一步到位,更不会整齐划一、先行探索和推动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特大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的前提。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走的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市民参与”的协同治理之路。通过制度机制创新,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不仅做大“蛋糕”,更不断完善公平合理分配“蛋糕”的机制和手段,让所有群体平等共享城市治理和城市发展成果。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每个人的德行、善举、精神和心灵,通过修身修心和自律反省促进人们规范言行、遵纪守法与社会和谐。在此基础上,同步运用法治、自治、共治、智治等治理方式。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实践表明,如果没有城乡融合治理和大都市圈及城市群的跨域协同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就会大打折扣。

——摘编自陶希东《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内涵、挑战与路径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代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的基本特征。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现代化城市治理的路径”谈谈你的认识。
2024-05-13更新 | 8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以后,市镇在全国范围内大批兴起。广东的佛山镇到明中叶户数过万家,居民大都从事冶铁业,其铁制品远销到国内外市场,成为南方一大镇。江苏的震泽镇、盛泽镇都是因为丝织业的发达而成为丝织业市镇。由于商品生产的发展,采用了拥有自由雇佣劳动者的作坊或工场。……吴江的八斥、严墓等县市旅店、酒馆等服务业发达,“其城内及四门之外皆市廛,圜闺商贾辐辏,货物腾涌”。……上海在宋时才称镇,至明时成为东南交通重镇,人口增至十几万,“襟海带口,舟车辏集”。浙江的乌镇,“当商贾之航,闽粤而漕江浙者,亦咽喉于此。人烟辐辏,环带数千家”。……市镇的兴起与发展,反映了乡村逐步都市化的进程,因而市镇作为城乡间的中介和过渡地带,具有显著的历史意义。

——摘编自方如金、赵瑶丹《明清市镇经济的特点与影响——以江浙地区为例》

材料二   民国时期的黄河三角洲,市镇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黄河沿岸的齐东、惠民、青城、滨县、蒲台等县因得航运之利,市镇发展就比较迅速。1904 年胶济铁路通车后,周村的商业功能逐渐被新发展起来的济南、张店等地取代。……近代以来,洋油、洋布等廉价产品的大量输入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农民为了获取这些商品,就不得不出售自己的农产品来获得资金。且产品开始向国外和国内其他区域输出,输出的品种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经济作物棉花、花生、大豆、烟叶等种植面积扩大,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也出现商品化的趋势,如惠民县有72%的小麦用于出售。

——摘编自王爱民、李靖莉《民国前期黄河三角洲地区市镇的发育》

材料三   1979年以后,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统计,1978—2011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17%~18%之间,发展到51.27%。1978—2018年,全国城市由193 个增加到672个,建制镇由2176 个发展到21297个,且建成全国特色小(城)镇403 个,运动休闲特色小(城)镇有62个,国家森林小(城)镇有50个。1981—2017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从7438平方公里增加到56 225平方公里。1988—2017 年,全部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由7 025 亿元,增加至52.1 万亿元,占全国的63.0%;全国城市道路面积达78.9亿平方米,供水管道达79.7万公里,供气管道达11716 公里。

——摘编自《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发展阔步前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南方市镇的主要类型,并说明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前期黄河三角洲地区市镇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快速阶段的表现。
2024-04-27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安康中学高新分校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49年,中国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公房公产统一管理的决定》,该决定赋予了城镇房屋公有的性质,并规定对其进行统一管理,所以房屋并无进入市场买卖、流通的可能,导致当时在新房屋的开发建设方面,只有国家统一投资这一渠道。……国家对城镇职工收取少量的租金不足以支付房屋的维护和管理费用,……这样的政策使得城镇居民对房屋近似于无偿使用。1979年我国以西安、南宁、柳州和梧州四个城市为试点,国家统一建设房屋,允许出售新建住房。19804月,邓小平同志提出“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1982年政府为了鼓励公民购买公房,推出了新的措施——国家、单位和职工按“三三制”原则承担购房费用。……政府随即将改革的目标转向了提高住房租金。

——摘编自艾其茂《新中国六十年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制度变迁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住房保障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建国初期相比,改革开放初期住房保障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4-01-06更新 | 112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高三下学期三模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最突出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工厂的污水排放污染附近河流,城市用水卫生条件差。其次,人口迅速膨胀还带来严重的住房拥挤问题,两人以上共住一间房间从19世纪一直持续到20世纪。再次就是交通拥堵问题。更重要的是,英国在城市化变革中新的社会矛盾涌现出来,例如,社会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扩大产生极大不安定因素,犯罪率的提高也是一个普遍规律,18051848年英格兰犯罪人数由4605人上升到27816人。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英国,逆城市化渐成趋势,其城市化水平由1931年的80.4%减至1960年的78.44%,此后的50多年基本不再增长。

——摘编自任泽平《英美城镇化经验与中国城镇化趋势》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家用汽车的普及,英国人口开始大量向小城镇迁移,大中城市周边的卫星城镇迅速兴起。为进一步带动小城镇的发展,英国政府实施了逆城市化行动,将政府部门或其下属机构向小城镇转移,以期带动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小城镇整体经济发展,缩小与大中城市的差距。随后,英国大企业总部落户小城镇也渐成趋势,例如,英国泰晤士水公司总部在斯文登小城,英国燃气公司总部设在温莎小镇。许多跨国企业也把英国总部设在了小城镇,如能源企业E.ON的英国总部在考文垂小城,丰田英国总部在朴次茅斯小城。

——摘编自许燕红《伦敦逆城市化发展“小而精”》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逆城市化的影响。
6 . 【城市化的发展】

材料一   19世纪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地区差异。

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总人口(百万)城镇人口(百万)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百万)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百万)城市化水平(%)
1800978505.1207.3304.3
18251100605.4258.2354.3
18501262806.34011.4404.4
187514201258.87517.2505.0
1900165022013.315026.1706.5

材料二   1978年年底到1997年年底,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7.9%提高到29.9%,年均增长0.63个百分点,是新中国成立后前29年城市化速度的2.5倍,是世界同期城市化平均速度的2倍。1992年以后,逐步加快了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一批陆上边境口岸城市、长江沿岸城市、内陆地区省会城市开始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后,小城市的数量和在城市人口中的比重开始呈增长趋势。到1997年末,有731个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和分行)分布在中国大陆的29个城市,其中700家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63%集中在北京(243家)和上海(215家)两个城市,其次是广州(61家)和深圳(54家)。

——摘编自周一星曹广忠《改革开放20年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综合上述材料,请你给当代我国的城市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0月,英国卫生大臣贝文就主张彻底改革地方管理体制,维护城乡的均衡发展。他设想把城镇区和乡村区结合起来,建立238个当局,其中2/3人口在15万及以下,确保绝大多数人居住在离行政中心10英里的范围内,极少人超过20英里距离。这个想法没有成为现实,直到1972年地方政府法,才废除了原来的1086个城镇区和乡村区,而设立了296个区。在各个都市郡下基本上都设立都市区,在非都市郡下则设立非都市区。到90年代,郡和区都为单一当局所取代,通常包含城市和乡村地区,从而把乡村腹地与城镇中心联结起来衡发展的基本事实。

——据陆伟芳《20世纪新格局:行政区划分与英格兰城市化的深度发展》

材料二   1978年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行,生产要素开始在城乡之间流动,“农转非”人数增多,改变了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出现了城市人口逆流到农村的情形。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改革重心由农村转移至城市;同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明确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入集镇落户,户籍管理由指标控制向准入条件控制过渡;1985年公安部发布《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提出“农转非”内部指标定在每年万分之二;为引导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有序转移,公安部分别于1997年、2001年出台了《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总体而言,19842001年中国城乡户籍壁垒出现一定程度的松动,很多中小城市基本放开了户籍制度,甚至有些大城市也悄然放松了落户限制。

——据郭君平《中国城乡关系的演进脉络、结构性失衡及重构方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与英国城乡关系发展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城乡关系发生变化的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与英国城乡关系变化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中期,面对城市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德国部分城市结合社区中卫生、宗教与教育组织的力量进行济贫改革,英美则发起社区睦邻组织运动,目标在于通过社区组织整合社区资源来扶危济困。二战后,欧美各国大都制定了城市社区自治的法律法规。美国联邦政府自1960年以来相继制定了几部关于城市社区发展的法律和法规,如《住宅和社区发展法》《社区再投资法》和《国家和社区服务条例》等。社区组织行使社区管理职能,由社区居民代表选举产生,多层次的非营利组织遍布各个社区,他们为社区提供各种各样的专业性和差异性服务,每年约有9000多万人次的志愿者从事社区服务工作,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为美国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和智力保障。

——摘编自吴素雄、吴艳《欧美国家社区治理的结构、功能及合法基础》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在城市建立了一种以“单位”治理社会的体系,各个企事业单位从属于各级政府,城市成员从属于各个单位,国家与城市社会几乎是重合的。1986年初,民政部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基层管理,开始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并于1995年制定《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随之在全国推行。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标志着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向。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发表,体现了我国社区建设由“社区管理”向“社区治理”的转变。

——摘编自邱梦华《城市社区治理(第二版)》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近代社区产生的背景,并指出西方近代以来社区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美国相比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的特点,并简析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镇江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这两条“黄金水道”的交汇点,又以其地处丘陵且山脉横贯的地理优势,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六朝以来,镇江作为“东南锁钥”,身为军事要塞却并不封闭,反倒孕育着一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北方移民和驻军涌入使其迅速繁荣。明清时期,朝廷以漕运替代海运,镇江府漕运发展到顶峰。除了官方的漕运,地处商品经济活跃的江南地区,镇江开始作为中转商港而繁盛,沟通起各个方向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在旧府城西门外沿江沿河地带(今京口闸)附近建立起的商贸中心,即日后的西津渡奠定了开埠前镇江港埠区域的空间格局。在鸦片战争前夕,镇江虽常驻副都统一员,但多以商业和文化的繁荣闻名于世。

——摘编自陈文彬《城市节奏的演进与近代上海公共交通的结构变迁》

材料二   19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列强为了直接介入内陆的中国市场,通过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开放了一批内河的通商口岸,其中就包括1858年《天津条约》中所规定的镇江的开埠。镇江开埠后,在封建势力的打压和西方资本的蚕食下,长三角地区的铁路修筑较为落后,交通结构近代化显得步履维艰。进入20世纪,随着卢汉铁路(京汉铁路)、粤汉铁路及其附属路段的兴建,中国南北运输的动脉被打通;而津浦铁路与沪宁、沪杭铁路的贯通更是彻底地改变了千年来的贸易路线,极大地影响了途径区域城市的感衰消长,镇江货物聚散码头的功能开始弱化,商业日渐凋敝。从1912年到1927年间,江浙地区的运河疏于治理,江南运河北段(即镇江段)淤塞甚多。

——摘编自张志毅《近代历史文化名城镇江概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镇江城市功能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镇江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并简析镇江城市变迁的历史启示。
2023-06-07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2023届高三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以来,以电力、化学产业为主导的技术革命使德国经济结构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转变。德意志帝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了就业人口结构的调整,1871—1913年间工业领域的就业人数从501.7万人飙升至1172万人,增长率高达134%。在德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新兴工业城市尤其是重工业城市发展最为迅速,以至于出现了欧洲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极速城市化”,1871—1910年间德国城市人口净增2413万人,而总人口增加了2386.7万人。1891—1910年间,大约有91个城市推行了行政区合并政策,这些城市的人口增加了173万。新增人口基本上都生活在城市,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给城市住房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巨大压力。供水、排污以及生活垃圾处理的基建步伐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人口所带来的挑战。

——摘编自徐继承《德意志帝国时期的高速城市化与公共卫生危机》

材料二:1820年—1949年若干重要年份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统计表

年份全国总人口(万人)城市人口数(万人)城市化率(%)
18203737724206.5
18404128127696.7
18434172428256.6
18933367127698.2
19014264541739.8
192044715474210.6
193146884510610.9
193646962528111.2
194954167576510.6

——摘编自李蓓蓓、徐峰《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

材料三:1978年以来中国规划理论国际化演示图


——摘自曹康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国际化历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高速城市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德国相比,近代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变化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