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图是近代以来世界城镇化趋势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1850年之前各国的城镇化水平均处于较低水平
B.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20世纪初城镇化迅速发展
C.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
D.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一直 保持持续进步
2 . 经过从洋务运动到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的建设,中国逐渐发展了现代的工商业……现代工商业集中的地区,包括铁路、轮船航线,电报、电话,所及诸处,文化与社会均呈现"都会化"现象,而且居民也趋向于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据此可知,中国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特点是(     
A.西方引领与政府主导相结合B.以民族经济的发展为主导动力
C.铁路和电信事业发展较迅速D.大中城市的建设居于优先地位
3 . 20世纪初,上海市郊农民,放弃了播种棉稻豆麦的旧生活,十之六七,恃种蔬菜为生。1912年海关报告记载:“一个颇有规模的、以供应市场为目的的菜园行业已经兴起。”该现象的出现(     
A.反映了上海城市规模的扩大B.得益于粮食产量的迅速增加
C.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D.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02年,天津城墙拆除。1906年,汉口绅商要求拆除此前修筑的城墙堡垣,地方政府同意了这一请求,并在原址基础上修筑了一条马路。1914年冬,在绅商的强烈要求下,上海城墙全部拆除。城墙的拆除反映了(     
A.中国近代城市半殖民地程度增强B.清朝统治阶层适应外国侵略需要
C.商品经济作用下城市的逐步发展D.封建统治力量在城市的不断强化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的城市管理以治安和政治管理为中心,仍实行坊市制度。宋代,随着坊市制度的瓦解,此前的坊门已经废弛,街、坊地界划分已经混乱,在州府及以上城市中形成了以厢统坊的厢坊制,并出现厢坊、壁隅交错并存,行政、民事、赋役、军事等交叉管理的格局,县级城市中则主要以坊进行管理。具体职能方面,厢主要管理行政和治安。壁和隅是军事性机构,其区划与厢、坊交错,主要管理军事、防火和治安,民事则主要由州县政府管理。而坊作为宋代城市中最普遍存在的城市基层管理单位,起初具有行政管理与治安管理等职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厢坊制交叉管理使得坊作为管理单位的特点逐步淡化,成为征收赋役的基层单位,坊与巷日渐混同。

       ——摘编自寇博文、贾莹《宋代江南城市基层管理研究——以厢坊制为例》

材料二   16世纪以来,伦敦作为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城市不断扩张。面对经济、社会的剧烈变化,伦敦的城市形态日趋落后,城市环境不断恶化,政府消极被动的管理方式,并不能解决城市快速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1666年,伦敦大火为城市重建提供了契机。在王室主导下,依靠不断深化的经济社会变革,伦敦依据大火后的城市实际状况,折中设计师提出的重建方案,统一新建建筑规格,着重修建基础设施和标志性建筑,城市功能日趋完备,从而完成城市形态的转变。完成城市转型后的伦敦,自身活力大大提升,也引领了其他城市的建设风潮。

       ——摘编自刘聚《近代早期伦敦城市治理转型研究(1666172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厢房制度形成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世纪英国伦敦城市治理转型成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代与近代英国城市治理的异同。
2023-02-18更新 | 296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1831-1839年英国农村地区的死亡率约为18.2%,而城市高达26.2%,尤其是新兴的工业城市死亡率更高,1831-1841年间,伯明翰每千人的死亡率从14.6上升到27.2;曼切斯特从30.2上升到33.8。这一现象反映的社会状况(     
A.源于城市化带来的公共卫生危机B.由恶劣的手工工场工作环境导致
C.提升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D.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理论基础
7 . 电梯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当时美国人发明了电梯并在楼房中日益普及应用,这表明(     
A.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B.城市的发展使得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C.科学技术的新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D.楼房建筑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雅典作为理想城市的范本,不是因为它集聚了多少财富和人口,而是因为它的文明和文化创造。但即使在雅典城,仍存在着美中不足乃至重要缺陷——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这种物质与精神的不平衡,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宋代江南地区,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宋代江南城市引领中国古代城市按照更符合城市自然规律的方式发展演化,展示了经济与文化“两全其美”的盛况。

——摘编自刘士林《城市史视野下的宋代江南城市与文化》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依靠强大的政权力量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基层社会组织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会控制体系。新中国初期的城市社会组织体系的重构应该说是成功的,是从当时实际出发的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一种较为成功的选择,它有效地实现了部分的全面整合,在较短时间内构建了新政权的社会基础。在强大的基层组织体系的保障下,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将一个个动乱分裂的城市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新型城市。

——摘编自高中伟《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重构》

材料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改革开放给城市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机遇,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逐渐走上了健康的轨道。新兴的小城镇在经济发达的广东、江浙地区,由乡镇企业带动的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使深圳、珠海等原来偏僻的小渔村和小县城迅速崛起并发展为大都市。1984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关于进一步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的建议。1994年,中国的“民工大潮”汹涌澎湃,大批农民工加入到城市的建设中。2001年正式启动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了中国西部城市化发展的步伐。

——摘编自李军、狄江华《新中国城市发展历程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雅典作为“理想城市的范本”所体现的城市功能,并分析宋代江南城市能够实现“经济与文化‘两全其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重构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时代背景。
9 . 下表是世界城镇化趋势以及某四国的城镇化发展趋势。据此推断属于英国的是
A.①B.②C.③D.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曼彻斯特是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化城市之一,也是英国的第二大城市。下表两则材料反映了曼彻斯特城市发展进程,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材料一   “曼彻斯特在17世纪时人口不超过1万人,1801年已发展到9.5万人,1841年有35万人,成为当时英国第二大城市。”
材料二   “曼彻斯特在1794年至1811年,19岁以下的财产犯罪人数占总犯罪人数的26%,到了1820年至1822年,这一数字则上升为48%。”
A.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B.经济发展导致财产犯罪猛增
C.城市化进程与社会问题并行D.曼彻斯特城市管理严重滞后
2020-12-05更新 | 958次组卷 | 25卷引用:湖南省衡南县衡云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