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法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资料显示,法国的城市化率由1946年的53.2%迅速增长到1975年的72.9%。同时,该时期也是法国乡村建设与发展的黄金时期:农业现代化得以实现,乡村设施大为改善,城乡差距显著缩小,乡村多元化功能更加显现。乡村的发展对推动法国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和乡村功能拓展均起到了积极作用。

——节选自《法国快速城市化时期的乡村政策演变与乡村功能拓展》

材料二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7年,为中国人口城市化的正常发展时期。1953年,随着国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业化的启动带动了人口城市化的发展。1957年底,中国非农业人口达9949万人,其中,农村迁入城市的人口达1500万人,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15.4%。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分析》

1957年,中国农民入城风气达到高潮。当时正值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关键时期,阻止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全国上下非常重要的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严厉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农村人口迁往城市。

——摘编自《现代中国户口迁移制度变迁的经济因素》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法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中国城市化与二战后法国城市化的不同,并说明原因。
2 . 社会的变迁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田地拒绝他们工作,他们就到工场去找工作……大批出生于乡村的人们终于在伯明翰、利物浦等城市选定了住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固然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各种社会问题凸显出来。

——摘编自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规模》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中国资本主义的某些发展,中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布局、性质都发生了相应变化,即开始向近代城市转化。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还有一些新型城市的兴起,同铁路的修建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编自王辉《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化及其动因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出现的新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化进程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城市化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下产生的,又是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结构中展开的。虽然城市化浪潮由沿海通商口岸向着周边区域扩散,但沿海城市与内陆省份城市在近代化进程中产生了很大的差异,沿海和沿江城市迅速扩张,而广大农村与内陆地区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外,这种城市化格局使得中国城市化进程缺乏后劲,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李明伟《清末民初中国城市化趋向述评》

材料二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会审公廨、中西邮局、海关、银行、领事馆、电报局、巡捕房、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摘编自李维清《上海乡土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兴起的原因与英国相比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城市化进程对近代上海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4 . 《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对中国古代城市化率的变化情况有如下统计,相较于表中其他时期,南宋时期城市化率最高的原因包括
朝代战国元始二年(公元2年)天宝十
四年(755年)
南宋清朝(1820年)
城市化率约15.9%17.5%20.8%约22.1%约6.9%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坊市界限被打破
③政府不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④商业和海外贸易发展的推动
A.①②③B.①②C.①②④D.②④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中期的德国,住房是农民进城后的第一大难题,由于租不到房子,出现了很多只能租床轮换休息的“租床人”。19世纪的英国产生了大量贫民窟。部分地产商为牟取高额利润,密集地修建大量“背靠背房屋”(两排房屋背向而建,只有前窗而没有后窗)。“背靠背房屋”空气不对流、间距小,市政公用设施极不完善,平均每间居住7人,条件极为恶劣。美国的贫民窟多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且与郊区化联系紧密。当时卫星城理论与现代交通方式结合后产生的郊区化运动使许多城市的中心区衰退为贫民窟。1879年纽约的贫民窟住宅共有21000个,1900年增至43000个,容纳了400万纽约市民中的150万人。

英国不少城市在19世纪40年代相继颁布了改善住房和卫生状况的地方法规,规定了建筑居民院落的最低宽度、两排房屋的最小间距,并规定房屋两面都必须开窗。1934年成立的美国纽约住房局在1941年之前完成了10项公共住宅建设项目,提供了55465套住房。廉租房建设后来为很多国家和地区所继承,尤其新加坡早期的廉租房租金极为低廉,大多数贫民都能够承担。贫民窟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贫民窟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解决贫民窟问题的方法并对其进行评析。
6 . 社会的变迁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如糖蜜糕、灌藕、缎背心、逍遥巾、四时玩具。……画山水扇。……其余桥道仿巷,亦有夜市扑卖果子糖等物……至三更不绝。这批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市民阶层,他们经济富足,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又有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推动了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等

材料二   田地拒绝他们工作,他们就到工场去找工作……大批出生于乡村的人们终于在伯明翰、利物浦等城市选定了住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固然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各种社会问题凸显出来。

——摘编自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规模》等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中国资本主义的某些发展,中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布局、性质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开始向近代城市转化。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还有一些新型城市的兴起,同铁路的修建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编自王辉《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化及其动因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出现的新变化。
2020-08-28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盐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开始走上中国的现代型。第一是中央集权之更加强,第二是社会阶级之更消融。魏、晋以下的门第势力,因公开考试制度之长期继续,已彻底消灭,商业资本难于得势,社会上更无特殊势力之存在。我们若把分裂性及阶级性,认为封建社会之两种主要特征,则宋代社会可说是距离封建形态更远了。然而正为此故,遂使宋代社会,在中国史上,显为最贫弱,最无力,一个中央政府高高地摆在偌大一个广阔而平铺的社会上面,全国各地区,谁也没有力量来推动一切公共应兴应革的事业,像水利兴修,道路交通……一到金胡南下,中央政府崩溃,社会上更无力量抵抗或自卫……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市民性社会或者也称市民社会,首先是基于新市民阶层的基础之上……为此它需要特定的机制:市场、批判性的舆论、拥有宪法和议会的法治国家。在这个社会政治性的目标中包含了一个新的生存蓝图,它立足于工作、成就和教育(而非出身),立足于理智和对理智的公开运用(而非传统),立足于个人竞争以及伙伴式的共同体之上,它批判旧政体的核心元素;反对专制、反对世袭特权、反对等级的不平等、也反对教会——宗教原教旨观念。该计划虽然植根于新形成的市民阶层,但它却趋向于一个针对所有人的计划,它是一个全方位的模式,它基于全体市民——公民意义上的全体市民——的自由、平等和参与(编者注:本文是尤尔根柯卡对18世纪至19世纪早期德国市民阶层和市民性的探讨。)

——节选自尤尔根柯卡在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的演讲稿


(1)根据材料一,概述宋代“平铺社会”的表现,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德国市民社会的特点。
2020-08-25更新 | 243次组卷 | 22卷引用:【衡水金卷】2018届高三四省大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8 . 城市的发展能够体现不同的时代特征,城市的变迁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是指四面国以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作用的军事据点。统治者利用它行使国家职能,是适应统治集团的需要,由于政治力量的作用自上下形成的。市,指的是交易市场,是由于经济的发展需要,由“下”而“上”形成的。

——摘编自戴均良《中国城市发展史》

材料二 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史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十坊。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击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请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城”与“市”的各自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宋“市”的不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大城市兴起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020-07-22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社会的变迁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如糖蜜糕、灌藕、缎背心、逍遥巾、四时玩具。……画山水扇。……其余桥道仿巷,亦有夜市扑卖果子糖等物……至三更不绝。这批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市民阶层,他们经济富足,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又有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推动了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等

材料二 田地拒绝他们工作,他们就到工场去找工作……大批出生于乡村的人们终于在伯明翰、利物浦等城市选定了住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固然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各种社会问题凸显出来。

——摘编自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规模》等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中国资本主义的某些发展,中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布局、性质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开始向近代城市转化。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还有一些新型城市的兴起,同铁路的修建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编自王辉《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化及其动因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出现的新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化进程的认识。
2020-08-20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海开埠后,随着租界的设立和扩张,中外贸易的推进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上海人口由1843年的27万增长至1910年的128万余人,但这些人口主要是迫于战乱、灾荒和农村经济的凋敝而流入上海,当时的城市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远不及实际需求,导致流入城市者大多成为城市贫民,被迫在城市边缘地带搭建了成片的窝棚栖身。……上海开埠后的城市行政格局,实行华洋分治,近代西方样式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已经较为广泛地进入以租界为中心的上海城市生活领域,城市管理也趋于制度化,但在租界以外的华界如豫园所在的上海老城区,尽管人口拥挤,近代市政设施却几无踪影……随着上海工业的发展和城区的扩展,近郊农村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如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沿淞沪铁路天通庵与江湾车站之间,有威士制革厂,傍江湾河而立,凡厂中秽水,皆泄于河中。”这些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国近代成市化进程中。

——摘编自戴鞍钢《城市化与“城市病--以近代上海为例》

材料二:在18、19世纪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工厂主在自认为最有利于其经济活动的土地上任意建造厂房,在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狭窄且不规则的街道上工业建筑和居民建筑混杂交织在一起,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水和浓烟在城市里蔓延……到19世纪早期,几乎所有快速增长的大城市的人口密度都达到了每英亩300人,低矮的工人住宅区到处都是水洼,被垃圾、度弃物和臭气所包围。……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848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该法案涵盖了对城市街道、住房、卫生设施和公共空间进行治理的内容,确立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城市物质环境实行管理的原则。随后,英国政府颁布了关于住房与城市规划的一系列法案,至19世纪末英国城市规划基本得到完善。

——摘编自梁远《近代英国城市规划与城市病治理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中英两国城市病的主要表现。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英两国城市治理效果不同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