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中医存废之争】

材料   甲午以降,中国时刻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值此危难之际,部分开明人士提出“医学救国”口号,望以西医“保种强身”救中国于水火,进而围绕中医学是否科学、是否应被加入教育系统、是否应被废止等问题,与中国人士展开了激烈争论。

派系

项目
废医派中医人士

中医是否科学

中医“无明确之实验,无巩固之证据”,“不求实证,而以空想为左右”,“阴阳五行”“十二经脉”等理论“前古荒唐无稽之学。”《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以科学理论对中医“血气”“阴阳五行”“经脉”等概念加以解释,论证中西医间的共同之处。著名中医恽铁樵认为中西医并未存在明显优劣之分。

中医是否“入系”

“此案(中医课程列入医学规程案)若成,直可谓之无是非、蔑公理,不欲自列于文明之胄,而甘退处僿野矣。”欲办学校,非明定课程不可,且“近来我国中医学校及病院……均已设立,成绩已著”,已具备“入系”条件,

中医是否“废存”

中医“强种优生之道,更无闻焉。是其对民族民生之根本大计,完全不能为行政上之利用。”“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新医事业一日不向上,卫生行政一日不能进展。”上海医届初秋社指出医学的任务是救死扶伤,“凡可以治疗疾病,减少死亡者,自应精研保留”,认为“废止中医案”为“反动性专制式之怪议案”,是“帝国主义者辟一医药侵略之新途径。”

——摘编自胡振宇《博弈与发展:“废医派”留日医学生与中医近代化研究》

请以“中医存废”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更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3-09-10更新 | 121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起点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们会借助于当下所有可用的智力资源对疾病作出解释。医学走过了从巫术到宗教、哲学以及最后到科学的漫长道路。医学充分参与了自然科学的伟大崛起.借此.它变得远比过去更加有效。在新的医学科学中,文明已经铸就了一件武器.人类可以用它来努力把自己从疾病的古老束缚中解放出来。然而,把健康状况的改善全都归功于医学科学则大错特错。还有另外一些因素.也扮演了同样重要的角色。

1681-1855年伦敦人口年度死亡率数据

时间

人口

年度死亡率(每千人)

1681-1690年

530000人

42%

1746-1755年

653000人

35%

1846-1855年

2362236人

25%

——摘编自[美]亨利•欧内斯特•西格里斯特《疾病与人类文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这一时期英国伦敦人口变化为例,提炼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3-05-21更新 | 154次组卷 | 4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选择考模拟(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临床实践中,李时珍发现以往的本草著作中存在着许多错误和混乱,于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全面、系统的本草著作。自1552年至1578年,李时珍前后花了26年时间,三易其稿,最终完成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的编纂工作。全书共52卷,190多万字,收有药物1892种,方剂110960个,附有药物形态图1160幅。在编纂过程中,李时珍系统地总结了前人的药物学成就,并参考了800余种文献资料。同时,他还亲自进行调查、考察、研究,在所收入的药物中,有347种是他通过自己的搜集增补的。书中更是订正了许多前人记述的错讹。可以说,《本草纲目》倾注了李时珍毕生的心血,集中国传统医药之大成。

——摘编自全秋鹏《中国古代科技史话》


根据材料信息,围绕“中国古代科技”相关内容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且与材料相关,史论结合,阐述清晰。)
4 . 中医和中医药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具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近现代
先秦:传说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扁鹊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病
秦汉:《黄帝内经》是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道士葛洪留下了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
隋唐:日本多次派药师来中国学习医学;鉴真赴日本传授医学;唐朝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政府颁布的药典;孙思邈的《千金方》集唐以前医方学之大成
宋元:政府派医官到高丽教授医学;王惟一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明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后由朝廷颁行;传教士卜弥格翻译《中国医药概说》《中国诊脉秘法》等书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西晋之前,中国没有专门的医学教育机构,医学教育一般是通过师徒家传或私塾学习,个别授受。这个时期的古代名医,大多跟随老师个人学习。晋代开始有正式的医学教育。隋代正式设立了医学教育机构太医署(后代改名为太医局、太医院)。
1、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了当时西方科学和医药学。
2、十九世纪初期,随着牛痘接种的方法和西医外科对眼科治疗技术传入中国,西医在中国部分地区影响开始扩大。
3、鸦片战争后,部分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开办私人诊所。19世纪晚期,在香港出现西医学院。
4、清末新政,中国开始有了近代意义的医学院。其中主要是中医学和中医药教育。
4、民国初年出现西医取代中医的倾向。1914年,各省中医组织请愿团向政府请求保存中医,政府申明“非有废弃中医之意”
5、民国时期,一些大学开办医学院,但是,其中几乎没有中医内容。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医教育又回到私人师徒教授的状态。
61950年,新中国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确定“团结中西医”的方针。
71955年,中医研究院成立。
81956年,苏联派专家来华学习针灸。
9、许多植物、动物中都含有胰岛素,但是含量和浓度不高,难以用于临床治疗。1922年,西医开始从猪、牛胰脏中提取动物胰岛素,用于临床治疗。1965年,在中国科学院主导下,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一成果为大规模生产胰岛素相关药物奠定基础。
101986年,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后更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12010年,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122015年,屠呦呦凭青蒿素(通过分离纯化工艺提纯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3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

——摘编自陈邦贤《中国医学史》等


上表为中医、中药学发展史大事简表。请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主题,从表中提取相关的信息,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2023-01-02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中国疾病疫情概况

时间流行病疫灾概况病疫区域主要举措

隋、唐、五代
隋末唐初频繁,疫灾频率12.4%;盛唐最低;安史之乱后135年间发生9次,后期的7次相当严重。唐末至五代,疫灾频繁。
隋朝北方病疫多于南方;唐朝与五代南北基本平衡。北方疾灾主要发生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南方疫灾主要发生在江淮之间和长江三角洲。政府主编并颁发《诸病源候论》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防控:颁行医方、派遣官员贩灾送药:加强公共卫生系统建设、法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等。

两宋
瘟疫共45次。宋建立后103年内共10次。
宋末64年间共发生5次瘟疫,严重瘟疫出现3次。春夏发病有31次
南方比北方多,东部比西部多,其中涉及浙江省的瘟疫最多,都城比其他地区多中央设太医局,地方设惠民药局,北宋设立官药局,还设校正医书局,专事校勘、整理医学文献。政府将“疫灾”提升为“四大自然灾害”之首。

明朝
276年共发生疫灾330次,前期疫灾次数少,中期和后期次数多。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南方较多、北方较少惠民药局予以继承;明中期以后,经常性药政机构演变成在灾难时才开启的公共卫生机构。公立和私营的医院开始普及,州、府、县几级行政区都有医院。
清朝269年共发生大、小瘟疫149次。前清197年中有84年发生了疫病。1840年以后,疫病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明显上升
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递减的规律。浙江、江西、福建、山东等省的疫病发生频繁,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疫病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江南地区大多数惠民药局中,仅少数仍在瘟疫之年作为临时施药之所偶尔发挥作用。私营医院更为普遍,民间医生刊刻医方散送民众,利用自身力量影响官府进行救治

——以上材料摘编自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张剑光《三千年疫情》等医学著作


从材料中提取至少两条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