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某医学史著作将医学发展史分为信仰与传统、科学医学的兴起、工业时代的医学、现代医学等阶段。其中,科学医学的兴起(900-1820年)一章的内容可以包括(     
①青霉素的发现 ②哈维和血液循环 ③列文虎克与显微镜 ④“麻沸散”及“五禽戏”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2023-03-26更新 | 28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提及“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对药品进行质量检验。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不得出厂。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药品出厂放行规程,明确出厂放行的标准、条件”。这说明
A.我国药品管理法是在中共会议上通过B.新中国加强了法制建设
C.我国的药品监督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D.无法满足药品安全需要
2022-03-24更新 | 246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3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烈性传染病鼠疫曾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后期、尤其是明代末年气候异常的背景下,华北地区以及中国北方各地普遍干旱少雨,生态系统趋于脆弱。明代后期的华北人口已相当密集,觅食人口的数量和流动性大大增加……万历年间的华北鼠疫大流行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陷于停滞,崇祯鼠疫则在风起云涌的起义浪潮中加速了它的传播和扩散。明王朝是在灾荒、民变、鼠疫和清兵的联合作用下灭亡的。

——摘编自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等

材料二   1910年10月,东三省肺鼠疫大流行。12月19日,我被派往哈尔滨调查瘟疫、组织防控。12月24日,我抵达哈尔滨,深入疫区调查研究,解剖疫死者尸体,建立实验室,发现鼠疫病原菌。采取了控制交通、隔离疫区、建立医院收容病人、火化鼠疫死者尸体等多种科学防治措施,使这场瘟疫很快就被控制。1911年4月,在奉天召开“万国鼠疫研究会议”,我当选为主席,这是我国首次国际科学会议。

——整理自伍连德《鼠疫斗士——伍连德自述》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末鼠疫流行的原因及影响。
(2)指出材料二体现的史料类型与防疫观念。并结合所学,分析此次疫情控制产生的积极作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开始将中医带至更远的中亚乃至欧洲大陆,但还只是零星的,松散的,规模不大,不成体系,但一部分药材作为重要商品也非常受欢迎。当阿拉伯人经由海路来到这个东方的富庶之国,大量的药材也随着浩浩荡荡的商队漂洋过海,先是被运往阿拉伯,随后转销欧洲和北非,中医也同这些药材一起,被介绍到商队途经的各地。在这些地方,中医知识为当地医学吸收、借鉴,为当地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直至17世纪,西方旅游者、外交官特别是传教士开始大量、系统地翻译中医典籍,中医在欧洲引起了普遍关注。

——据于智华《中医》

材料二   1895年,德国人伦琴发现了X射线,几乎在同时被应用到医学领域,可视化诊断方式开始进入到医生们的视野。

1916年《博医会报》(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在华创办)上,马士敦医生以“中国缠足之恶”为题,对中国的缠脚风俗进行了报道,并利用X线技术对缠足产生的危害作了说明。

《科学画报》1933年在上海创刊,蔡元培、竺可桢、吴有训、茅以升等都曾是该杂志的撰稿人。经统计,1933年至1949年,《科学画报》中有关X射线知识的文章就有数十篇。

1937年,柯达公司在《中华医学杂志》上投放了X光机系列广告。其中一则广告写道:“在病家未得放射线照相检验之利益前,殊少拒加手术或治疗者。盖经放射线摄影后,其精确之结果,即可消除一切疑虑,而病状实情得以格外明了也。”

——摘编自张大庆、陈琦等著《近代西医技术的引入与传播》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中医逐渐边缘化。民国时期陆续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对待中医中药的态度,如“废除中医中药”“废医存药”“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医药事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屠呦呦因青蒿素研究获得诺贝尔奖不仅使本土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赢得了国际科学界的赞誉,而且是中国科学界对人类健康福祉的贡献。

——摘编自张大庆、陈琦等著《近代西医技术的引入与传播》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医和中药材传播到欧洲的几种途径。阿拉伯帝国有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吸收和借鉴了中医药知识,结合所学,请写出它的作者、书名和地位。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西医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医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3)结合所学,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府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举措。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角度,简析中医西传与西医东渐的历史启示。
5 . 古代中医药学博大精深,近代以来西医进入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学焕发新活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药的发现与应用,中药学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与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防治疾病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中药的各方面理论也是从无数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中药学的理论基础,是古代朴素哲学,突出表现在人与自然,人机体内部的整体性和宏观性,因此,中药理论并不从具体微观成分出发。

——陈信云《中药学》

材料二   1825年,英国医生郭雷枢随英国商行到广州,开办了一家诊所,为广州的中国居民及外国人治病。由于大量的英国散商船只及美国商船几乎都没有随船医生,于是,郭雷枢向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建议在黄埔建立了一所“海员医院”。1834年,美国医生伯驾受美国教会的派遣来到广州。当时岭南地区眼病患者十分普遍,而中医向来不善眼科。于是,伯驾创办了眼科医院。1838年,中华医务传教会成立,试图“通过为中国人治病来向他们展示基督教实际的慈善”。

——董少新《19世纪前期西医在广州口岸的传播》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医著作在苏联、朝鲜出版,中医专家为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外国政要治病、随援外医疗队出国。文革期间,我国为朝鲜、越南、老挝、阿富汗、刚果等友好国家培养中医学留学生。1975年中药针灸医师代表团赴日参加学术年会,自此中医出国不再只是去执行外交任务了。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相关部门签署了交流与合作协议。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医留学生教育扩大并形成规模,合作办学则在20世纪90年代有新的突破;据统计,1992年中药总销售额125.7亿元,出口创汇4.5亿美元。截至2018年,中医药已经在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得到运用,有86个国家政府和中国签订了有关中医药的协议。

——朱建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外传历史、途径与海外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药学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中药学方面的两部重要典籍名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鸦片战争前西医在广州传播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前后我国中医外传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变化的成因。
6 . 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与疫病不断斗争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家,公元前770-公元1911年间,疫灾频度为25%,平均每4年中就有一年发生过疫灾……3-6世纪的魏晋南北朝、14-19世纪的明清是我国两个疫灾高峰期。大体而言,疫灾相对稀少的时期也是社会相对稳定、国力相对强盛的时期。中国温暖期疫灾稀少,气候越寒冷,疫灾越频繁,寒冷期越长,疫灾频繁期也越长。中国疫灾分布的总体特征是城市重于乡村,都城重于一般城市。3000年来中国疫灾区域有从黄河中下游向外逐渐扩展趋势,疫灾重心有由北向南、由东向西迁移的趋势。

——摘编自龚胜生《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

材料二

中国古代对疫病认识的概况

时期

概况

先秦、两汉

《黄帝内经》首先提出温病、疫病病名。

汉末三国

《伤寒杂病论》对疫病的发病、转归、变证论述较详,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晋隋唐

医者对疫病的传染性、流行性特征认识更加明确。《千金方》等所载治疫之方,法同方殊,为后世明清温病学派治疫所推崇。

宋金元

各医家学术争鸣,《伤寒总病论》《东垣试效方》《本草衍义补遗》等著作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药防疫治疫体系。

明清

明代吴有性著《温疫论》提出新的传染病原疠气致病学说。清代刘奎首创治温疫八法易于操作,效果明显,被广泛应用。
在各医家的努力与推动下,疫病从伤寒体系中脱离出来,形成瘟疫学派,建立了完整的瘟疫学理论体系。

——摘编自张宁《历代疫病流行与中医防治概况》

材料三 人们为了应对全球传染病的肆虐,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创建了许多与公共卫生有关的国际组织和机构,对传染病的控制转向国际化行动……在与瘟疫的较量中,人类获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是新的致命传染病还会不时地出现。面对传染病,应有预防胜过治疗的理念,要提高个人的卫生意识,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免疫力。尽管人们依然会对突发的传染病产生惊恐,甚至不得不接受将与传染病长期共存的现实,但是也应该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已为战胜传染病提供了丰富的手段,相信科学、依靠科学,就一定能够应对各类传染病的挑战,不断提升人类的健康水平。

——摘自张大庆《人类与瘟疫的不懈斗争》


(1)从时空角度概括中国古代疫灾的基本特征。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医药学发展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以疟疾的防治为例,说明中医药对医学发展的贡献。
(3)写出国际上最大的政府间卫生组织。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疫病防治的认识。
2023-02-03更新 | 23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
7 . 瘟疫在古代是坟场,在近代是战场,在当代是考场。人类与疫病不懈斗争的成果有:(     
①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抗疟的方法
②吴有性提出了传染病源“疣气”致病学说
③西汉政府对患者“民疾疫者,舍空邸地”
④为了有效控制重大疫病我国推行计划免疫
A.①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8 . 据不完全统计,1950~1953年,全国共出版卫生宣传通俗小册子及画刊约4000万册,挂图和招贴画约4500万份;用黑板报宣传143000多次;组织讲演会754000多次,听众达4070万人次;举办展览会13700多次;放映幻灯片43400多次,观众达1200多万人次。这些举措有利于(     
A.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B.提高全社会的医疗卫生水平
C.杜绝传染病在国内的传播D.调动民众力量参与卫生治理
9 . 近年来,国家加强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加大对重点人群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力度,采取有效方式预防精神患疾。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和救助管理。全面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提高突发事件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和水平,促使早日康复。这表明(     
A.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B.中国逐渐建立起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和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体系
C.中国政府贯彻1949年成立的世界卫生组织的宗旨
D.国家推动精神卫生事业建设强化全民的卫生意识
10 . 为保障我国人民身心健康,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现代医疗方面采取的措施与取得的成就有
①开始推广自来水,改善食品卫生状况
②积极开展血吸虫病等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③人工瓣膜、试管婴儿等技术领先世界
④平均预期寿命达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