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中曾记载,从1516世纪,就整个新大陆来说,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霍乱在1830年出现于俄罗斯,很快横扫了欧洲,接着出现在魁北克、蒙特利尔和纽约,发展成为一场全球性传染病。为防止全球性的瘟疫蔓延,医学界展开科研探索,18世纪末,英国医学家爱德华·詹纳开始推荐牛痘接种法,到19世纪早期超过10万英国人实施了接种。牛痘接种法后来传入中国。20世纪后,伴随着国际政治和经济的互动增强,对传染病进行控制等国际卫生问题日益突出。1907年,国际公共卫生局建立;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告成立。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2-09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单元达标检测

2 . 下图是新中国出版的宣传画。这幅宣传画主要反映了赤脚医生(     

A.将工作重心放在农村B.弥补我国医疗能力不足
C.建立了医疗卫生体系D.解决了农村的医疗难题
3 . 下图所示为我国某套邮票的票面图案《采药》,其描绘了两名女性乡村医生,背着药筐,拿着锄头,正在崇山峻岭间采草药的场面。该画面信息可印证当时(     

A.国家重视农村卫生状况改善
B.民众缺医少药问题愈发突出
C.农民投身经济建设热情高涨
D.中医药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承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开始出现了一系列关于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的法律。《唐律疏议》中记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疏议曰:具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谓‘侵巷街’以下,主司合并禁约,不禁者与犯人同坐。”换而言之,如果随意倾泻污水或者乱扔垃圾,被武侯、不良人发现,需要面临被杖击六十的处罚。唐朝这些严苛的法律为后来的宋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编自牛素娴《两宋都城的用水及水源卫生》

材料二   按照布罗代尔的研究,在前近代时期,欧洲城市,公共卫生情况大同小异,人们一般通过排放污水管道处理污水(主要是雨水),通过清洁工处理固体垃圾。直到18世纪,巴黎、伦敦的河畔依然成为人们自由大小便的场所;城内街道无清扫街道章程,是以各街道泥淖拉杂,堆积甚多;饮水也成问题,因为居民什么东西都往河里扔。糟糕的卫生状况导致疾病尤其是传染病极易流行。19世纪前后,欧洲城市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空前发展起来。伦敦、巴黎等城市大型排污系统的建设、自来水的使用、室内抽水马桶的使用、对食品卫生的管理,使城市公共卫生得到很大改善。19世纪中叶细菌学和寄生虫学的建立,使人们开始对传染病进行积极预防。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使得这些城市率先实现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

——据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整理、改编

材料三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表示:海洋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日本政府不顾国际社会质疑和反对,单方面强行启动核污染水排海,这一举动无视公共利益,公然向全世界转嫁核污染风险,极其自私自利,极其不负责任。长期以来,围绕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对海洋环境、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一直存在严重关切,日方做法的正当性、合法性、安全性也一直受到广泛质疑。中方强烈敦促日方正视有关国家表达的合理关切,立即停止核污染水排海。

——摘编自“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城市污水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欧洲公共卫生情况的变化和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对日本核污水排海的态度,谈谈你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15年,西伯利亚爆发大规模斑疹伤寒(一种急性传染病),后波及俄罗斯和波兰等国。1942年,美国罗斯福总统创建了一个特别机构——美国斑疹伤寒委员会,以便在任何斑疹伤寒可能影响美国军队行动的地方与斑疹伤寒作斗争。据材料可推知(     
A.斑疹伤寒引发全球疫病流行B.美国总统试图扩大自己权力
C.斑疹伤寒影响战争发展进程D.美国政府重视疾控防疫工作
6 . 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防治血吸虫病工作中,中央要求贫下中农要“既诉阶级压迫的苦,也亦血吸虫病的苦”,从而使其具备“火热的阶级感情”“坚定的革命意志”和“顽强的战斗精神”。“自觉起来与血吸虫病作斗争”。这说明当时的防疫工作(     
A.主要由农村自主负责实施B.注重激发农民医疗改革热情
C.强调公共卫生意识的培养D.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2023-12-09更新 | 423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7 .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出版的小学教科书具体规定了儿童洗手的教学步骤,便于记忆的“吃饭前,洗洗手”,“吃饭后,漱漱口”等类似语句在课本中随处可见。该教科书的出版旨在(     
A.促进民主思想传播B.培育公共卫生观念
C.保障儿童基本权益D.提升公民科学水平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慈善药房的兴起,为英国城市下层民众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医疗保健服务。药房和志愿医院一样,主要通过捐赠获得资助,并将救济对象与捐赠者的推荐信相挂钩。药房的日常管理及设施、人员配备相对单一,使得其运营成本相对较低。慈善药房通常采用合股公司式的运作方式,其捐赠者不仅被赋予推荐病人的权力,还被赋予选举管理者的投票权。药房则主要提供门诊护理、医疗咨询及家庭探访服务,极大地弥补了医院的不足,使得它们能够照顾范围更广的病人。

——摘编自元鹏成《论近代英国惩善药房的兴起》

材料二   井冈山时期医院经费主要是通过打土豪、从国民党军队中缴获和向老百姓募捐筹集的方式解决的;中央苏区时期成立互济会(类似于今天的合作医疗),互济会成员看病不要钱,区、乡工作人员药费也能报销,红军家属和贫苦民众凭乡村苏维埃政府证明给予免费治疗。医治小病、购买膏药等也不要钱,并将人民的医药问题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中明确规定:对一切雇佣劳动者“实行免费的医药帮助……不论是普通病还是因工致病、遇险受伤、职业病等,都不需要支付医药费,其家属也同样享受免费的医药帮助”。中央苏区各县、区、乡普遍建立药业合作社来保障药品的市场流通。私人捐助药品也成为当时药品大的来源途径之一。

——摘编自曾红、李瑞《论中央苏区时期医药卫生体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慈善药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央苏区发展医药卫生保障事业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慈善药房和中央苏区发展医药卫生保障事业的相似之处。
9 . 下面为陕甘宁边区防疫工作统计表(节选)。这些措施反映当时陕甘宁边区(     
时间具体措施
1941年11月《解放日报》开设“卫生专栏”,重点介绍传染病的预防和一些卫生保健知识
1942年4月边区设立防疫总委员会,分区、县先后成立卫生防疫委员会
1942年5月通过《预防管理传染病条例》,对传染病进行分类,并规定相应报告和防治制度
1944年7月开办了规模庞大的卫生展览会,历时八天,参观者万余人
A.医疗卫生体系得以完善B.民众生命健康日益受到关注
C.公共卫生意识持续强化D.医疗机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
10 . 下边为解放战争期间东北鼠疫流行范围及其死亡人数相关情况统计,据此可知(       
东北解放区鼠疫防疫情况统计表

时间

死亡人数死亡率

1947年

8

25

93

633

23171人76.4%

1948年

2

26

75

333

3928人71.5%

1949年

1

17

39

96

4272人61.1%
A.东北地区防疫体系逐步建立B.经济发展推动防疫工作开展
C.战场形势变化促进防疫进步D.鼠疫防治医疗科技取得突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