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如图为1949-2018年中国与世界人均预期寿命数据图。此阶段中国人均寿命的变化得益于

①西医开始传入中国,西式医院建立
②持续广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
③中国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④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2-04-09更新 | 858次组卷 | 19卷引用: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单元测试)-高中历史备课精品导学案+单元测试(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北京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20世纪初,清政府对城市清洁、防疫检疫等公共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个人卫生也提出了要求,疫情期间要求更加严格,居民如患病应积极向医院或主管机构上报。对此,时人多有微词,而有识之士不仅积极支持,更是大力提倡。有识之士旨在
A.推动政府政治改革B.促进民主思想传播
C.提升居民个体素质D.唤起民族强健意识
2022-02-28更新 | 4044次组卷 | 39卷引用:专题12人类的医疗与公共卫生-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地区专用)
3 . 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缺医少药。在党中央的号召下,涌现出大批无固定薪金、半农半医的乡村赤脚医生,形成了深入每个村镇的医疗网。赤脚医生的出现
A.提升了中国的整体医疗水平B.彻底解决了农村的医疗难题
C.弥补了我国医疗能力的不足D.提升了农村医生的整体素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近代1.1842年,美国人派克在广州建立了眼科医院。
2.1929年,我国开始独立设置海港检疫机构,此前中国海港检疫工作被外国人把持。
3.1931年,中共中央军委总军医处成立,出现了医疗卫生制度的专业化设计。
4.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民政厅下设卫生处。边区卫生机构出现制度化倾向。
5.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军委建立了阶梯救治和医疗后送制度。解放区卫生工作的制度化与规范化进一步提升,制度分工更加细化。
现代6.1951年,我国建立城镇职工医保医疗体系。
7.2003年,国务院转发《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到2010年实现了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
8.2016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医保合并。截至2017年,我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5亿,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9.2020年,新冠疫情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提出巨大挑战,在中共的领导下,中国经受住了考验。

——据王书城《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史实,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伍连德,祖籍广东,出生于马来西亚,著名公共卫生学家,我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19111月,伍连德在哈尔滨建立了第一个鼠疫研究所,并出任所长。他深入疫区调查研究,追索流行经路,并采取了加强铁路检疫、控制交通、隔离疫区、火化鼠疫患者尸体、建立医院收容病人等多种防治措施,不久便控制了疫情。4月,在奉天(今沈阳)召开的万国鼠疫研究会议上,伍连德当选为主席,向来自日本、英国、美国、俄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奥地利、墨西哥和中国11个国家的医学专家系统介绍了中国这次防治鼠疫的经验。1918年,伍连德担任北京中央医院第一任院长。1926年,伍连德创建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担任第一任校长。1937年,伍连德出任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学会首届会长。

中国海港检疫始于1873年,但半个世纪里海港检疫权与海关主权一并控制在帝国主义者手中,由外籍医生担任检疫医官,为外国人服务。辛亥革命后,伍连德多次呼吁“自己办检疫”,向有关当局提出收回检疫主权、统一全国检疫事宜的主张。1930年,上海成立了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伍连德任管理处监督,接管了外国控制的海港检疫机构,为中国卫生事业开拓了新境界。1959年,伍连德在《鼠疫斗士》自传序言中写道:“我曾将大半生奉献给古老的中国,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建立,直到国民党统治崩溃,往事在我脑海里记忆犹新。新中国政府的成立,使这个伟大的国家永远幸福繁荣……”1960121日,伍连德在马来西亚的槟榔屿逝世,享年82岁。

——选编自管成学赵骥民《鼠疫斗士:伍连德的故事》等


(1)根据材料,指出我国公共卫生学家伍连德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伍连德倡导的收回海港检疫权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1902年,中国部分地区遭遇了瘟疫,《大公报》给予极大关注,在社会各界人士投递的稿件中出现了“微生物”等词,还有一则来函写道:“凡有害于民者,莫不出示以严禁之,卫生有术,故能疠疫潜销焉。”这表明
A.大众传媒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方式
B.近代科学的卫生观念在防治疫病中得到传播
C.细胞学说开始成为探究生命科学的理论基础
D.瘟疫彻底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方法
2020-10-05更新 | 2964次组卷 | 32卷引用:专题12人类的医疗与公共卫生-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地区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建国初期,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说:“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我家的四个孩子,要是在过去请‘花先生’栽‘花',顶少也得一石来粮。”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     
A.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B.新中国获得民众政治认同
C.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D.卫生防疫体系的全面建立
2020-07-12更新 | 5671次组卷 | 90卷引用:《单元测试定心卷》-高一人教版必修1-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能力提升)
8 . 1910~1911年间,当鼠疫波及华北之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院的来稿,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报刊宣传
A.加速了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B.开启了对疫情的专业研究
C.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D.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
2020-07-11更新 | 4197次组卷 | 52卷引用:滚动综合测评3-【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修2
9 . 疾病、防疫与全球卫生

材料一   1910年10月,上海租界发现鼠疫病例,随后迅速蔓延。工部局(租界管理机构,由外国居留民选举产生的董事会领导)以法令形式要求检疫一切传染病。在租界官员眼里,西式建筑宽敞,多用水泥构建,而华人由于房屋低矮、阴暗、潮湿,多用木质材料构建,且四周堆满垃圾,易滋生老鼠,因此华人被列为重点检疫对象。外国职员平常对华人习惯于趾高气扬,被检家庭稍有拖延,立即斥骂;对环境杂乱污秽的家庭,强行进行隔离;不顾华人向有内室不见外人的传统,对所有男女一一检查,致使妇女感到格外羞辱。检疫激起下层民众不满,引发了街头骚乱。

经过华人精英与工部局的谈判,最终华人获得自主检疫权。此后华人通过社会募捐建立隔离病院,大力宣传鼠疫和卫生方面的科学知识,改变了将瘟疫视为神鬼作祟的普遍认知,使检疫得到了民众理解。华人检疫工作一丝不苟,受到舆论好评,最受华人舆论赞扬的是检疫人员对患者的关爱和抚恤。最终鼠疫得到控制,让外人对华人社会刮目相看,华人满怀信心提出:“租界华人与西人同一纳税,断无不能与议之理。此皆我华人自放弃权利之故,我愿嗣后租界上凡有所兴革,我租界居住之华人皆宜举代表列席,不独检查鼠疫一事而已也。”

——摘编自胡成《检疫、种族与租界政治》等


(1)阅读上述材料,解读1910年上海租界鼠疫风潮。

材料二   50年代初期农村血吸虫病(因血吸虫寄生人体导致的疾病,钉螺和粪便是传播途径)疫情严重,且没有针对性的安全药物,卫生人员短缺,这引起毛泽东等高层领导的关注,1955年血吸虫病防治运动开展,发动群众,实行大规模的灭螺和粪管运动。江苏1958年“每天都有几百万群众奋勇作战,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动人景象”。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送瘟神》二首诗,鼓舞了群众的士气。

——摘自余新中《真实与建构: 20 世纪中国的疫病与公共卫生鸟瞰》等

材料三   1980年起,农村开始从集体制转变,群众大范围的灭螺运动已经很难实施。1984 年,血防工作引入了世界卫生组织的疾病控制概念,开始采取人畜化疗为主、易感地带灭螺为辅的措施,同时重视人群健康教育也是血防控制措施的重要方面。1992 年,世界银行提供贷款用于血防控制。各地还进行了疏通河道、修建沼气池等环境改造措施。

——摘编自李林瀚《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演变》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新中国两个阶段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形成原因。

材料四 近代欧洲国家建立了隔离检疫制度, 但不利于海运贸易的发展,由于缺乏统一标准, 容易造成禁运混乱。为此,1851年第一届国际卫生大会召开,试图在疾病控制和经济发展中寻求平衡。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将多国公共卫生管理者召集在一起,因此这一年被视为“国际卫生”的起始点。随后,大会定期召开,但这种形式并不稳定,也缺乏约束力。

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卫生”概念兴起,并逐步取代“国际卫生”。“全球卫生”是跨越国家边界的、非一国之力所能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公共卫生向全球范围的扩大和延伸。卫生已不再限于其本身,而是涉及到外交政策、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需要多部门协同,“国际卫生”中依靠卫生部门的应对方式已不能适应形势需要。涉及各国的全球卫生问题,也需要外交的介入。这种卫生与外交的融合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两大成果,即《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和《国际卫生条例》,这些依靠国际谈判与协商所达成的具有约束力的工具,在应对全球卫生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郭岩《全球卫生及其国家策略研究》等


(3)依据材料四指出“国际卫生”与“全球卫生”内涵的不同,并结合所学加以分析。
2020-05-30更新 | 158次组卷 | 2卷引用: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单元测试)-高中历史备课精品导学案+单元测试(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北京专用】
10 . 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世界面临巨大的考验,也使人们对疾病防控和食品安全的关注度空前提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先后制定的(律疏》和(唐律》涉及食品安全的记载有五款,分别为第59条、103条、107条、108条和263条,涉及宫廷御膳、百官外膳和民间有毒脯肉。一方面在宫廷中设置尚食局和太官署,专门负责掌管膳食安全,另一方面在民间设立行会制度对基层进行管理,行会的管理也要纳入到官员绩效的考核范畴,并实行问责机制,赏罚有度。同时涌现出一批药学著作。例如,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专门设置(食治》,详细论述了百余种食物的药用价值及食用禁忌。

——摘编自赵向豪陈彤《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理念的历史追溯与反思》

材料二   工业革命后,牛奶在英国得以普及,但掺水卑达到10%—50%,致命牛结核病感染率持续上升。英国政府强制实行卫生许可证制度,同时科学界建议改变喝生鲜牛奶的习惯,喝煮沸的牛奶。政府制定《牛奶和农场法》(《结核病防治法》等,严禁出售携带病菌的牛奶。牛结核病的发病率虽降下来,但并来根绝。1865年巴氏消毒法带来食品工业的革命,但牛奶商借口“巴氏法会增加成本”而拒绝使用,直到1949年巴氏杀菌法才以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随后定量分析法、细菌分析法等技术使“当局的实验室能够对牛奶的纯度和卫生程度作出判读",从而加强对牛奶业的监管。《柳叶刀》《泰晤士报》等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也为消费者提供了知情权。

——摘自魏秀春《英国的食品安全立法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唐朝食品安全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解决牛奶问题的措施,并谈谈你对食品安全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