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23-24高二上·山东·阶段练习
论述题 | 困难(0.1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毕业证是教育发展史中存史、证史、续史的重要依据。《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文物史料图鉴》“毕业证书”卷收录了上自晚清、下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高校毕业证书180件,尤其是重点院校毕业生学历资格证明之轨迹。那一张张泛黄的毕业证书,风干的笔墨,见证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带有各个年代的时代印记。

材料一   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如共和国元帅朱德,19061908年在四川省城高等学堂体育科甲班学习。在校期间,他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这是他“走向革命之路”的起点。

材料二   下图是国立交通大学1934届校友、“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的中、英文毕业证书(正反面)。此时的交通大学有着“东方麻省理工”的美誉,培育了一大批国之栋梁。

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张大学毕业证,撰写一段解说词。(要求:介绍准确,史实正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3-10-13更新 | 72次组卷 | 2卷引用:黄金卷08-【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福建专用)
2 . “方言”在《辞海》解释为“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其特点,是语言分化的结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客家方言是客家地区文化的载体。客家方言与上古中原汉语在词语的发音方面有一定继承关系。唐末宋初时期,中原南下至江西的移民族群带来的北方话吸收了百越民族语言的某些成分,形成了古赣语。宋末元初的大迁徙中,客家人进入闽西、粤东,与当地民族融合,形成了闽西客家话和梅县客家话。清代开始,以广东籍客家士子为核心的知识精英纷纷著书立说,力图系统建构客家自身文化。随着客家精英论著不断面世,客家群体心目中的文化核心逐渐形成。清末民初,中国传统文化民族主义与舶来的西方近代民族观念交织在一起,成为各种社会文化的思源。客家方言的称谓此时传入粤东北客家人聚居的核心地带,并被客家知识分子接受与传播,逐渐被客家民众认同与接受。

——摘编自宋鸿立等《客家移民路径选择与客家语言文化的形成》

材料二进入19世纪,中国出现了以“方言”指称西方语言的用法。19世纪末,中国人开始使用表示中国之地方语言的“方言”一词。因“歌谣多由方言构成”,1918年初,在时任校长蔡元培等人的倡导下,北京大学面向全国发起征集歌谣的号召,钱玄同等负责“考订方言”。1924年,董作宾将“方言”界定为“一国内各地方不同的语言”,意味着方言概念在中国基本定型。

——摘编自林翔《论“方言”概念在近代中国之演变》

材料三闽、粤、客方言是中国南方的三大方言,近数百年来随着离乡的华人而播迁境外,成为海内外华人社区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是极为宝贵的语言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些方言作为大类方言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尽管没有整体消亡之虞,但是边界方言的濒危境况以及包括厦门、广州、梅州这类权威方言城市在内的方言核心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方言衰变迹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摘编自庄初升《论闽、粤、客方言的保护传承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客家方言形成与传播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方言”概念在近代中国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反映的时代风貌。
(3)综合上述材料,面对方言衰变迹象,谈谈你对传承和保护方言的看法。
2023-05-07更新 | 19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3 . 图1、图2分别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和清朝前期移民方向示意图,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口迁移的趋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

图2
比较图1、图2,提取两幅图中有关人口迁移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