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世纪末以来,西欧的教育发生了大的变化。随着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城市的兴起,市民生活的活跃,社会对法律、医学等专门人才需要量大增。为了满足这些对专业知识、技能学习训练的需要,中世纪大学逐渐发展起来。其中著名的有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办学方大都是教会,设置古典人文课程、基础理论课程。

——摘编自朱寰主编《世界古代史》

材料二   经过文艺复兴,大学文科课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具体标志是引入了人文主义的“新知识”。这些新知识最终导致了大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彻底变革。它冲破了经院主义神学和哲学独霸大学讲堂的局面,虽然影响主要限于大学文学院,但正是大学文学院,后来领导了欧洲大学的现代化运动,带动了整个大学的变革。文艺复兴,将科学从千余年沦为神学婢女的情况下解放出来,导致了近代科学的诞生,为大学最终引入自然科学和确立科学研究的职能创造了条件。文艺复兴通过进行古典主义的教育,人文主义者采纳了一种更自由、不以传授基本教义为中心的知识形式。从那时起,大学一直致力于寻求一种核心的普通教育,从而把许多专业化的课程统一起来,并从整体上服务于人类的需要,这条路径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所开创的。

虽然宗教改革后更多地强调神学研究,但人文主义课程也在许多学校中得以保留。希腊语和希伯来语这些注释圣经的工具语言则在诸艺中建立了牢固的地位。16世纪40年代,维滕贝格大学成为自由教育的中心,吸引了许多外国学生,维滕贝格大学数学教授、哥白尼的学生雷蒂库斯于1540年将哥白尼的日心说印刷出版,首次解释了哥白尼的新观点。在英国,宗教改革时期,大学的科学研究、世俗化并未停止,学术自由萌芽。在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盛极一时,成为重要的科学研究中心。中世纪大学以国际性特征著称于世,由于宗教改革时期政府的干预和影响,欧洲80所大学几乎全部由国际性大学转变为国内或地区性大学,最终大学的通用语言——拉丁语为各民族的语言所取代。在宗教改革时期,不论是天主教科学家还是新教科学家,都对科学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虽然近代大学改革最终完成于19世纪初,但近代大学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已具雏形。

——摘编自贺国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欧洲大学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大学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对传统大学发展的影响。
2024-01-09更新 | 51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名校名师测评卷(四)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时期我国的对外贸易通道主要是陆上丝绸之路,到了两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流的主要通道。对于海上丝绸之路在两宋时期兴盛的原因,学界有三种说法比较流行:一是“陆丝”阻断说;二是技术推动说;三是世界格局变动说。上述看法均有道理,并具有相当史实基础。如果放宽视野,经济因素是晚唐以及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物兴的极本动因。

——摘编自柳平生、葛金芳《试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勃兴的内在经济动因》

材料二 草原丝绸之路初步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其产生与游牧民族“逐水草迁传”的生活习俗以及都落之间的战争有关。匈奴族的南下与西迁将蒙古草原地带的丝绸之路进行了强有力的连搬与拓展。随着唐朝对漠北草原的统一,草原丝绸之路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元朝,驿站制度构筑了连通漠北至西伯利亚,西经中亚达欧洲、东抵东北、南通中原的发达交通网络,草原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达到顶峰。草原丝绸之路既是政令、军令上传下达的重要通道,也是对外进行商贺往来的主要线路。但随着元朝的覆灭,这条通道走向衰落,这就使生活上高度依赖中原农耕地区的草原游牧民族倍感不适。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新的丝绸之路形态的万里茶道应运而生。

——摘编自倪玉平、崔思朋《万里茶道:清代中俄茶叶贸易与北方草原丝绸之路研究》等

材料三 2017年5月,俄罗斯驻中国大使提出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共建“冰上生绸之路”的设想,同年7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时任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时表示,中方致力于与俄方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以此来落实好两国的贸易互联问题。“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为两国地区合作、航运开发、北极治理等领域带来契机,也可成为两国蓝色伙伴关系建立的开端。蓝色发展理念的丰富与蓝色活动的开展将推动两国在新型大国关系的框架下不断加强合作,继而推动中俄周边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摘编自白佳玉、冯蔚蔚《以深化新型大国关系为目标的中俄合作发展探究一从“冰上丝绸之路”到“蓝色伙伴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草原丝绸之路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21世纪中俄两国倡导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构想的时代价值。
2023-12-17更新 | 116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建平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在四川地区设立茶场司,陕西秦州建立买马司,负责茶马贸易。后因榷茶和买马的业务迅速发展,遂将二者合并于成都,设茶马司,负责茶叶的征榷、运输、销售及买马事宜……北宋前期,马的货源比较充足,一匹马通常需用50公斤茶叶来换。后来茶叶价格下跌,一匹马的价值等同于125公斤的茶叶。在特殊时期,马匹短缺,单匹的价格可以兑换到500多公斤茶叶……吐蕃是当时贸易的主要参加者,其规模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产品则多为青藏高寒草原地区的牛、羊、兽皮、药材和其他农副土特产品。汉族地区的绸绢、布匹、陶器、食盐和其他手工业品以及农副土特产品也大量流入少数民族地区。甚至远在红海的阿拉伯人也积极参与进来。他们贩运印度、缅甸地区的犀牛角到中国,再将西藏、云南的香料、香药转运到国外,获取利益。

——摘编自马巍《宋代丝绸之路新特点》

材料二   麦克法兰认为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与茶叶有莫大的关系。 人口膨胀,聚集居住,更容易引发各种传播性的疾病,但英国从18世纪中叶开始,许多疾病开始减少或消失,人口死亡率下降,这都归功于英国人的饮茶习惯。另外,饮茶避免了大量谷物被拿去酿酒的风险。……在18世纪20年代英国人广泛饮茶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英国的殖民地不仅囊括了澳大利亚、加拿大,还拥有了非洲的很多地方及南美洲、印度等地。……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垄断中国的茶叶生意,从1760年到 1774年,从中国输出了价值近300万两白银的茶叶,每年创造的利润达到 150多万英镑。

当英国人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帜, 力图撕开中国市场时, 他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中国不需要外国的物资,但英国人却要中国的茶叶……鸦片、银子与茶叶三者的关系,即魏源所谓:“中国以茶叶、湖丝驭外夷,而外夷以鸦片耗中国,此皆自古未有,而本朝独有之。”……茶、银、鸦片的循环,最终引发了1840年鸦片战争。

——摘编自周重林、太俊林《茶叶战争》

材料三   英国历史学家艾伦·麦克法兰在《绿色黄金:茶叶帝国》中写道:“只有茶叶成功的征服了全世界”。茶,中国古代三大对外贸易拳头产品之一……公元16世纪茶传入英国,17世纪末进口不到6吨,到18世纪末进口达2万吨,一片小小叶子征服了英国人舌尖,改变了英国人生活方式……茶叶从药用发展到当今世界三大饮料,其价值已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等领域。茶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禅茶一味的最佳草本,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元素。茶叶不仅代表物质财富,而且代表精神财富,茶叶是世界分布最广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编自秦花《建设“茶叶江山”需要厚植“家国情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茶马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说明“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与茶叶有莫大的关系”,并从“茶、银、鸦片的循环”的视角阐释近代中国“以茶叶驭外夷”的失败。
(3)根据材料三,结合史实,阐述“茶叶成功的征服了全世界”。
2023-11-11更新 | 212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十校2024届高三一模(11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一统”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它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密不可分。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多次提到大一统的思想体系,使“大一统”思想出现时间追溯至尧舜禹时期。从尧舜禹经三代再到秦汉,先后产生了三种背景指向的“大一统”观念:即与尧舜禹时代族邦联盟机制相适应的带有联盟一体色彩的“天下一统”观念;与夏商西周“复合制王朝国家”相适应的大一统观念;与秦汉以后郡县制机制下的中央集权的帝制国家形态相适应的大一统思想观念。在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一直发挥着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已构成中华传统文化中基因性的要素之一。

——摘编自王震中《论源远流长的“大一统”思想观念》

材料二   1271年,忽必烈“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定国号为“元”,“见天下一家之义”。在对宋战争中,忽必烈反复强调赢得江南民心的重要性,占领临安之初,元廷就宣布继承江南的政治传统,不许毁坏南方名胜古迹,颁布诏令要求“农者就来,商者就涂,士庶缁黄,各安已业”,并派程钜夫到江南搜访隐逸、礼聘贤才,赵孟頫、叶李等相继北往出仕,大都城内活跃的一些南方学者也多任职于集贤院、翰林院、国史馆等元朝中央文化机构,为南北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在边疆地区,元廷一方面在西藏设置宣政院,在西南、岭南等边疆地区设宣慰司;一方面大力推行文教,至元十一年(1274年),于云南中庆路(今昆明)建孔庙,经过长期儒学教育,民众“兴于礼让而修其孝弟忠信,由是诵行夫子之言行”。

——摘编自陈彩云《元朝强化了中华民族一体格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至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发展的特点并分析促进其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大一统”思想对元朝政治实践的影响。
2023-09-02更新 | 69次组卷 | 2卷引用:高考历史非选择题分类练2024版全国通用-第三部分新考法专练1传统文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指我们的民族精神中最本质、最重要的思想,它是其他精神的基础、前提。如何把握民族精神的核心,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有学者提出自强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重德、务实、宽容、爱国都不能离开自强。还有学者认为最为重要的是理性精神,脱离了理性精神,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精神,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求实精神和具有积极意义的应变精神。再有学者认为,对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的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最鲜明、发展最持久、影响最广泛的一个传统,中华民族精神就是以这种理想为核心的。另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人文主义为内核的”,中国文化中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传统。也有人把张企年所概括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自强不息”表现了中华民族拼搏的精神,“厚德载物”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兼容并包精神。

——摘编自俞祖华、赵慧峰《中华民族精神问题研究述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学者的观点赞成、质疑、修改或自创皆可),并予以说明。(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3世纪末,关中发生饥荒,汉、氏各族大批民众被迫流亡到汉中地区,其中十余万人获准进入巴蜀。西晋益州刺史谋求割据自立,为收编移民而残害流民首领,各族流民在氐族人李特的率领下攻克成都,粉碎了其割据阴谋。不久,西晋政府又下令遣返流民。史载:“时罗尚(西晋新任益州刺史)贪残,为百姓患,而(李)特与蜀人约法三章,施舍振贷,礼贤拔滞,军政肃然。百姓为之谣曰:‘李特尚可,罗尚杀我’。”李特去世后,其子李雄领导流民再次攻下成都,李雄在部下及部分蜀中大户的拥戴下称皇帝。“雄于是下宽大之令,降附者皆假复除。虚己爱人,授用皆得其才,益州遂定”,“由是夷夏安之,威震西土。时海内大乱,而蜀独无事,故归之者相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

材料二   自秦朝以后,大一统始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基调。比较来看,欧洲的面积与我国相当,但自古罗马帝国以后就逐步分裂为众多国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字基本统一、观念基本相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而欧洲并没有形成这样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在这一过程中,由中原人构建、各民族参与发展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成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在中原地区形成的科技文化和制度文化,成为周边各民族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摘编自何星亮《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公元3世纪末大量人口迁入巴蜀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公元3~6世纪中欧人口迁徙的后果的差异。
2023-08-10更新 | 203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2022-2023学年高二3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405711日,奉成祖命,郑和率2.78万人第一次下西洋。回航途中,郑和从容指挥打败海盗袭扰,船队满载着象牙、胡椒、香料和药材等顺利回国。1407年,郑和船队第二次下西洋。到了真腊(今柬埔寨)迄罗(今缅甸)等地,向当地人民传授凿井、筑路、农作物栽培等技术;还把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属制品和书籍等运往国外。1409年,郑和奉旨第三次下西洋。船队到锡兰,提前察觉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陷害预谋,才免遭不测,后押解亚烈苦奈儿到南京皇宫,明成祖对其宽大处理,放回锡兰。至1433年,郑和船队先后七下西洋,到达非洲东海岸等地,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梁启超先生曾评价道“郑和下西洋后而移居南洋诸岛,当不下五百四、五十万人,加上与土著人杂婚者,当及七百万人。”到了明朝后期大约有十几万华侨散居在南洋各国。

——摘编自朱光立《浅谈郑和下西洋对当下意识形态传播的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功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和取得功绩的原因。
2023-07-14更新 | 65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追求幸福是全人类的最大愿望和永恒主题。几千年来,人们为追求幸福不懈努力、艰苦奋斗,心中充满了诸多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西方幸福观

类别

内容

感性主义幸福观

强调人的自然需求以及通过欲望的满是而获得快乐,认为人活动的目的是在于追求快乐,避免痛苦。梭伦将人的幸福概括为中等财富、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好的儿孙、善终五个方面。

理性主义幸福观

崇尚人的理性,追求道德品质的完善,关注人类精神的自由和圆满,轻视物质欲望和享受。苏格拉底的幸福观即知识(理性)是前提,道德是途径,幸福是目的。亚里士多德强调幸福是人完善自己的一种活动。

基督教幸福观

以来世主义为基调,幸福是人们对于某种信仰的不断追求。罗马帝国教父的代表人物奥古斯丁认为反省自身的罪恶,向上帝仟悔才是人类获得幸福的唯一途径。

劳动致福观

突出劳动在创造幸福中的重要作用。在卢梭看来,“一个人在那里坐吃不是他本人挣来的东西,就等于是在行乞”。费希特指出,劳动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每个公民都能得到应得的劳动报酬。

——摘编自孔德生、黄晓天等《西方幸福观的历史回眸与现实思考》


提取材料部分或整体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06-21更新 | 204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九校联盟2023届高三高考适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人在从事商品经济的过程中需要与外界不断地交流,这要求人们具有较强的对外交往能力。一般说来,古希腊人对外交往能力越强,其理性越发达。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本身就是理性,普遍意义的知识即为普遍的理性。在教育上正是由于知识是理性的、普遍的真理,因而传授理性知识应成为教育教学的最高目的。公民的理性培养可以通过参与城邦的公共生活,如公民大会、公民法庭、剧院、市政广场等获得相关的教育和知识。

—摘编自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等

材料二   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育主要在修道院里进行。学生进入学校后,就像修道士在修道院中一样,必须讲拉丁语。在学习文化和阅读的同时,学生还要学会唱歌,这是为了参加圣事时能够准确地唱诗。进一步的文化学习是阅读古罗马诗人维吉尔人的史诗和一些基督教诗人的诗歌。修道院学校也像古希腊那样教授修辞学,但并不注重演说技巧的训练,主要是学习写作,如撰写修道院日志、法律文书等。代数仍旧使用古希腊和罗马的著作。音乐主要是学习古希腊的音乐理论。代数、几何和天文在修道院学校中很重要,因为它们可用来计算基督教中那些日期不确定的节日。

—摘编自王挺之《欧洲中世纪的教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希腊教育思想最显著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征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修道院学校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文化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初,以剑桥知识精英为首的西方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推崇和热爱。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艺术品和古代文化典籍的西传,使得西方社会开始重新关注中国文化中那被忽视已久的高雅、古典、精美的部分,并使得英国现代主义运动主动接受和融合其中的养分,使之烙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表:1920世纪中国文化进入英国的情况

事件渠道
普特南·威尔在其著作《庚子使馆被围记》中写道:“予在端王府见有美瓷数千件,皆为先入之兵所击碎,成为无数之碎片,彼等所要者金、银而已,五彩美丽之瓷器,其颜色之鲜明、绘画之精细,令人爱玩不置,在欧洲市场价值巨万者,彼等何能知之?”
英国学者索沃尔比说:“19世纪末以来,由于欧洲工程师在中国修建铁路,沿途的坟墓被无情地挖开,这样世代以来与死者一同掩埋的艺术珍宝,开始大批重见天日,进而展现出这个国家当其不同文化盛世时的前所未料的荣光。中国及海外,很快便产生了对此类出土文物的需求;这转而又引起更多的、收获惊人的挖掘。”
诸多中国学者,如萧乾、徐志摩、胡适等前往英国读书或访学,与剑桥知识精英有较多交流。尤其徐志摩及其所属的“新月派”被称作“中国的布鲁姆斯伯里团体”,在思想理念、文学倾向、艺术情趣、生活方式上与布圈相似。在二者交流的过程中,中国文化的韵味也同样深深吸引着英国的知识精英。

——摘编自白薇臻《中国文化元素与英国现代主义的生成》


(1)根据材料,概括19-20世纪中国文化进入英国的渠道然后填写在对应位置,并补充一种渠道。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英文化交往的特点。
2023-06-04更新 | 110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等四地2023届高三模拟(五)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