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汉代史书刻画的孝子形象

孝子形象出处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恭敬谨慎),匪有解(懈怠)……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非难、批评)于父母昆(兄长)弟之言”[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闵子骞三年之丧毕,见于孔子,孔子与之琴,使之弦,援琴而弦,切切而悲作,而曰:“先生制礼不敢过也。”孔子曰:“君子也”[西汉]刘向《说苑·修文》
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对材料中“孝子”的记述加以鉴别,并结合时代背景说明汉代塑造“孝子”形象的史学功能。

2 . 在中华文化形成发展的悠悠岁月,世界许多地区的人们也在创造着自己的文化,共同构成古代人类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某校史学社开展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的主题学习,步骤如下:

步骤一:追寻文化源头,查找关于早期各地域文化的相关史料和相关表述。

1.根据所学,在表格中把古代文化与相关史料准确匹配。(填写字母)。
相关史料(填写字母)
(1)古代东亚文化_______
(2)古代西亚文化_______
(3)古代非洲文化_______
(4)古代南亚文化_______
(5)古代欧洲文化_______
(6)古代美洲文化_______
A.“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
B.汉穆拉比:“使我有如沙马什,昭临黔首,光耀大地。”
C.亚里士多德:“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D.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E.“威令在你(指法老)的口中,认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
F.“(当他们分割普鲁沙时)其口为婆罗......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
2.根据所学,在表格中把相关表述与各古代文化准确匹配。(填写字母)
(1)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家国情怀,主张和而不同等。_______
(2)《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集中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_______
(3)因大洋阻隔而与欧亚大陆缺乏交流独立发展。_______
(4)被誉为欧洲文化的源头之一。_______
A.古代印度文化B.古代印第安文化C.古代希腊文化D.古代中华文化

步骤二:聚焦“轴心时代”,探寻早期文明走向成熟的动力。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公元前8世纪一前3世纪,同时出现在亚欧部分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为“轴心时代”。他认为这个时期这些文化和思想上的突破,成为后来文化发展的源泉。以中国为例,对下列问题解答做出选择。

3.“轴心时代”的出现与以下哪一技术的发明息息相关?()(单选)
A.新石器发明B.制陶技术C.青铜冶炼D.冶铁技术
4.中国在“轴心时代”最具历史影响力的文化现象是()(单选)
A.创制礼乐文明B.出现“百家争鸣”
C.确立儒学正统D.完善理学体系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末年,太史伯提出了“和实生物”,春秋时齐相晏婴继承他的观点并进一步提出“和与同异”。孔子基于春秋末期的社会现实,继承并发展前人关于“中的观念,提出了中庸思想,进而上升为“和而不同”“和为贵”这些经典命题。子思继承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在《中庸》中对“中这两个观念加以联系,提出中和思想。在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儒家思想家不断充实中和思想的内涵,使之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哲学智慧。

——摘编自陈苗苗等《儒家中和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材料二   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的形成,既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也受到西方自由主义和互助论的影响。在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中,他通过对调和本义的研究,把调和定义为两存和竞立,并以调和对近代中国新旧文化和中西文化进行理性思考。在新旧调和中,他主张用新的取代旧的,立足点在于开新。在中西调和中,他主张由吸收西洋文明的长处逐渐转变为在融合现有东西文明基础上创造第三种文明,十月革命后他认为“俄罗斯之文明,诚足以当媒介东西之任”。由此,李大钊的文化调和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独特性,也成为形成其马克思主义观的动因之一、这使他的前后期思想处于一种转折与连续中。

——摘编自杨芳《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提出“和而不同”思想的政治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思想在当时的意义。
2024-05-04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历法是国家通过行政权力向全社会推行的基础性时间制度,近代以来传统历法的权威性不断遭遇挑战,从而出现新的变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中首详各省节气时刻及昼夜长短诸例,天之道也;次列八卦方位二十四山、九宫紫白诸局,地之道也;中列十二月七十二候等类,时之道也;内复备人事之趋避(包括“御用六十七事”及“民用三十七事”)、吉凶之向背,人之道也。……顺之者昌,违之者殃。

——据清代缪之晋《大清时宪书笺释》(雍正元年)

材料二   民国历书以授时为主,旨破除一切迷信。凡旧历书中之所谓方位、临值、宜忌等项,悉数删除,而以天文图说代之。

吾国近数年来讲求新政,亦仿用七日休息之例,而每过七日谓之“星期”而休息一日,而星期以次各日则谓之星期一、星期二等日,夫所以遇七日休息者,盖欲与世界大同,……而与环球各国亦不至彼此参差。

——据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二年历书》

材料三   采用阳历的好处:“可以增进人民国家观念。”“历本一日不统一,时间经济之进行,即有一日之妨碍。”

——据于长缨《阴阳历在经济上之价值》(1923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历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政府改旧历行新历的背景及目的。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视角谈谈你对民国历法改革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家国情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礼记·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解释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密不可分。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在这种伦理观下,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即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专制)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使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1)阅读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家国情怀的内涵并简述其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甲午战后二十年间反映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救亡图存运动。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做人不可不讲正气、气节。《尚书》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诸原则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

材料二   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主要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连续发展,中华文化不仅在过去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着自己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结合史实,分析中华文化对世界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7 .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引文


材料   来源
引文内容
吴兢《贞观政要》卷1《君道》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孟子·离娄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材料二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各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
8 . 北京颐和园内有许多含有“仁”、“德”两字的牌匾、条幅,还有以“仁”、“德”命名的建筑物,如仁寿门、仁寿殿、德兴殿、德辉殿等。对上述现象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十分广泛
B.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彰显儒家伦理道德的教育价值
C.“仁”、“德”思想是欺骗、愚弄人民的封建糟粕
D.“仁”、“德”思想是古代警示统治者的重要道德准则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