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历史是无情的,谁抛弃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谁就会收到历史的惩罚。这样,从汉代以后,中国历史上就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

——节选自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材料二   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三 与亚非其它三大古文明相比,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中华文明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今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就是那创造古老文明的先民之后裔,在这片土地上是同一种文明按照自身的逻辑演进、发展,并一直延续下来。同时,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显示了巨大的凝聚力,不仅没有中断,也没有分裂;只有新的文明因素增加进来,而没有甚么文明的因素分离出去成为另一种独立的文明。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指出如何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并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2 .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皇汉武统一中国,建立南北统一的文化,以《诗经》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和以楚锌为代表的长江文化互相融合为一,构成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主体。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进一步系统化,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经过长期的积累叠加,发展成为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着我们民族精神状况的内容和活动方向。到了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赖于政治的统一不同,佛教的传入是纯粹的文化运动。它与汉文化的区别如此之大,以至从佛教与儒家的冲突直到合一,其间经历了近百年。

——摘编自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材料二   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文化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华文化中儒家文化的历史价值。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中国古代思想内容丰富,其中关于天下国际责任观的表述,大家熟悉的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天朝上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新生社会主义国家、革命社会主义国家、最大发展中国家、负责任发展中大国六种国家身份。根据国家身份决定对外战略和国际责任原则,中国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战略和国际责任观(见下表)。

国家身份国际责任内容国际责任表现①
天朝上国天下责任、朝贡责任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维持朝贡体系责任国家救亡图存维持越南等国主权,抗日战争、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等
新生社会主义国家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反对帝国主义、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

材料三   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会通,构建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其中沉淀着民族的智慧、民族的价值尺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指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在表中①、②处各写出一项史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以及自然环境诸要素的综合产物。中国古代社会虽然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中国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质,它所主张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宁折不弯”的民族气节与骨气,“莴目而忧世之患”的忧悲意识,“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以及艰苦朴素的美德,对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优秀文化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并在当代的实践中形成新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戈钟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古代服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的着装有严格规范。下表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服饰规范的部分内容:

出处内容
《礼记·深衣篇》上衣用布四幅,表明一年有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代表一年有十二月;袖口圆弧,领子方正,意味着公正;背缝垂直,体现出诚直。
《新唐书·车服志》唐高宗时对官服的规定:三品以上袍衫紫色,四品袍深绯,五品袍浅绯,六品袍深绿,七品袍浅绿,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浅青。
《宋史·舆服志》绍兴五年,高宗谓辅臣曰:“金翠为妇人服饰,不惟靡货害物,而侈靡之习,实关风化宜申严禁。”

——摘编自张玲《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符号内涵及制度规范》等

材料二   明代的“服妖”(服饰奇异)分为衣冠复古、奢侈僭越、男女混装和习俗禁忌四个类别。衣冠复古,即穿戴模仿前朝服饰,包括了元蒙遗风和之前其他朝代的服饰;奢侈僭越,即以下僭上,违制使用贵重饰品和贵族服饰;男女混装,即女着男装、男着女装;习俗禁忌,即与传统社会认知相违背的服饰或服饰行为,如上层人士穿戴低贱之人服饰等。

——摘编自赵梦菲《明代“服妖”服饰现象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内涵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服妖”的成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枝芬芳独放的奇葩,而中国古代健身术则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中国古代健身学崇尚礼仪,偏重道德伦理,主静不主动,认为人身是一个完整的小天地,人的心态如何,对于整体的损益兴衰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古代养生学家们特别强调养心、养神、养性、养德,注重调摄情志,陶冶情操。同时认为,人生活于自然,更不可能离开自然环境,在人类生活的天地里,人无时无刻不在与天地自然界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自古以来健身有千法,但最基本的法则是要合于自然。大道以自然为家,以无心为心。健身之术无须远求,只要在饮食、起居、行走坐卧之间,时时留意调摄,就会受益无穷。

——摘编自王德峰李福光《中国古代健身术初探》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健身术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学知识,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
2023-09-0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验收(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不直接教育其热爱国家;而是他们教育人们敬天畏天,自称奉天命而行使统治权力。周王利用礼制,教育人们对统治者要“忠”;春秋战国以后,儒家建构“五伦”说,建构身、家、国、天下四位一体的伦理系统。汉武帝时实行“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教育以及宋明国家开始进行“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则是“五伦”说的发展,其核心是爱君主、爱朝廷、爱国家。历代统治者还利用献计献策的功臣、能臣、诤臣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例如周公旦、萧何、魏征等,这些人物都为后人所景仰。

——摘编自耿文茹《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救国”“救亡”成为爱国教育的主题。在1903年,青年革命家邹容书写的《革命军》中说:“我中国今日欲脱满州人之羁缚,不可不草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1905年的抵制荚货运动,号召群众抵制荚货,维护民族尊严,范围波及全国各大城市。比之古代的爱国主义,中国近代的爱国主义逐步摆脱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局限性,表现出中华民族虚心学习,积极向上精神;例如思想家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名言,康梁等人也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体制,建立新型国家。

——摘编自黄明光《试论近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前期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泰山文化发展的分期

中国古代泰山早在华夏文明初肇,就渐同国家政权发生联系,发展为帝王封禅告祭之所,秦汉唐宋皆有帝王封禅。魏晋南北朝,泰山固有信仰与新兴宗教相互融合。隋唐至宋金,以“士”为主体的文人群体竞相登山抒怀,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华章。明清时期,君主不再封禅泰山,但随着碧霞元君(泰山娘娘)信仰普及全国,民众涌入泰山进香,庙会甚为繁荣。
中国近代19世纪末,泰山上下“断井颓垣,老弱乞人拦游客呼号索钱,无复当年康乐景象矣。”民国时期,许多人对泰山“独尊”的地位提出质疑,全面否定泰山信仰和泰山文化。1930年阎锡山部队进驻泰安,与马鸿逵的第十五路军作战,泰山上下文物集中的盘道一线成为战场。1938年,日军侵占泰安,登上泰山并决定刻石留念。国民党在泰安的统治垮台前夕,其特务曾窜到玉皇顶大肆破坏。泰山上还建有近代不同阶段为中华民族独立富强而献身的烈士之墓和纪念碑。
中国现代泰山如今它已成为人民的博物馆兼山岳公园,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行列。宗教活动在泰山虽仍有延续,但熙熙攘攘的游客中,主流已是旅游观光的人群。.新的泰山文化正在形成之中,它必将是我们这个民族思索、奋斗、重新崛起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忠实代表。

——摘编自周郢《泰山与中华文化》、韩光辉《泰山文化的历史分期及特点》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表中选择任意一个阶段,围绕泰山文化的发展特点提出观点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表述清晰)
2023-07-12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的人文主义文化传统中,对人的价值及尊严是十分崇尚的。儒家重视人 的价值,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自孔子始,便一再地强调“入世”。“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可谓知矣。”孔子自己也坚守“不语怪、力、乱、神”,把人事放在首位。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说明孔子具有比较强烈的非宗教意识和倾向。孔子之后,儒 家也基本上是反宗教、反出世的,儒家学者都十分强调人事。儒家的《四书》,即《大 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些儒家的经典,也没有主张超世脱俗的言论,都是 针对现实社会需要的。

——摘编自丁卯《政治规约与思想传播——历史视域下的解放区木刻研究(19371945)》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儒家“反宗教”的历史因素。
2021-03-18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模块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辉煌时代。这个时代中国形成了自具特色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出现的原因有几点:首先,秩序的变化使得过去天经地义、不言而喻的“知识”和“思想”不再拥有不言自明的权威性,重新建立思想与知识对于世界的有效解释,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其次,王室的衰微使过去独占的文化、思想与知识流入诸侯的领地,而诸侯国的长期稳定和富庶则逐渐生养了一批新的文化人,这些文化人在王朝格局中地位的上下移动,使他们的思想和知识处在变化之中;再次,“知识——思想”体系在不同职业的文化人中,有不同的侧重点,王官失守之后,文化人的分化则使“知识——思想"也在分化之中,并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流派。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贾谊是汉初儒家的代表人物,但他的思想呈现出明显的“驳杂"性特点,既有法家渊源,道家痕迹,也包含阴阳家的成分。此外,墨家思想以及在战国大显其道的纵横家思想等,贾谊也都有所汲取。但毋庸置疑,贾谊学术思想的本质属性还是归于儒家,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

——摘编自汪高鑫《汉初儒学思想的“驳杂”性特征——以陆贾、贾谊为中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自具特色思想体系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贾谊思想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