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黄宗羲将“为故国存信史”作为史学研究的重要宗旨,相较于考订史实的传统,他更注重于“当身现代之史”与“文献人物之史”,乾隆年间有学者对其史著《明儒学案》作出评价:“论学最为详备,窥其意旨,取扶植名教砥砺风节者多。”由此可知,黄宗羲的史学研究(       

A.过度强调文献史料B.注重还原历史真实
C.服务现实政治需要D.践行经世致用精神
2 . 阅读下表史料,可以推断出(  )
《宋书·周朗列传》“今天子以炎、轩之德,冢辅以姬、吕之贤……”。
《南齐书·百官志》“建官设职,兴自炎、昊,方乎隆周之册,表乎盛汉之书。”
《北史·魏本纪》“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
《周书·文帝纪》
“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子孙遁居朔野。”
A.炎黄血统决定了君位的合法性B.炎黄的始祖地位得以确立
C.奠定隋唐统一的文化心理基础D.民族凝聚力源自祖先崇拜
2022-02-15更新 | 1321次组卷 | 9卷引用:陕西省西安中学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2年到1906年梁启超在流亡日本期间写了《新民说》。在书中梁启超认为一个人应该公德和私德兼备,传统的儒家伦理主要是在私德上着力,导致国民缺乏公德,而公德是国家所赖以成立的根本因素。梁启超特别反对中国传统所提倡的宽柔以教、以德报怨的妥协主义,这将会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1919年梁启超在游历欧洲的时候写下了《欧游心影录》。在文中他认为由科学所带来的物质进步并没有给人带来预想中的幸福,反而导致了精神的迷茫。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文化上就是要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存有敬意,并融合中西方文明,建立一个世界主义的国家。梁启超他还认为竞争和强者的权利会导致社会的不公,要用互助主义来补救,中国古代就有丰富的互助精神。

——摘编自干春松《梁启超儒学观的转变—从<新民说>到<欧游心影录>》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儒学的现代转化上取得新的进展。从80年代起,海外现代新儒学的学术成果被陆续介绍到大陆,助推了大陆的“儒学”热。学术界开始重新正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传统文化寻找现代化的思想资源。新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为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民族复兴必然带来文化的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摘编自郭瑞《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儒学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新民说》和《欧游心影录》中梁启超对儒学认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儒学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杜佑(735812年),中唐时期政治家和史学家。杜佑基于对国家治理的思考,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资政专书——《通典》。黄帝时在“画野分疆”之中诞生了“万数”的封建国家,他已经认识到了国家并非自古就有,而是历史进程到了一定阶段才出现。随着国家间逐渐产生了争端,“万国”并为一国,产生了大一统国家。杜佑论证封建制与郡县制两种政体的产生都有其社会渊源,认为封建制被郡县制取代不是偶然,他本着“为人而置君”的理念,在“利万姓”的立场上肯定并选择了郡县制。这种选择既符合历史趋势,又符合大一统观念,为国家解决藩镇问题与民族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在门类编排上,《通典》分“食货”“选举”等九门,首开以“食货”为首的先河,而“食货”门以“田制”为首,完全不同于此前所有纪传体史籍中的“志”部编排体现了杜佑以“富国安人”的国家理想为追求。

——摘编自阎莉蓉《试论杜佑的国家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佑国家观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杜佑国家观的价值。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历史由“人类全体或大多数之共业组成”,他认为史学家的职责在于充分挖掘中华民族历史的优秀成果,使国民“睹遗产之丰厚则欢喜而自壮”。据此可知,梁启超的治史理念(     
A.否定传统史学的价值B.根源于马克思主义
C.为变法提供理论支持D.具有现实关怀意识
2023·河北·模拟预测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对“长城”的称呼不同。战国时期称为堑;汉代和唐代称为塞;金代称为界壕;明代则称为边墙。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明确指出,“在建设范围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包括战国、秦、汉长城,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宋、西夏、辽具备长城特征的防御体系,金界壕,明长城”。

长城是一个关、城一体的综合体系,它承担着防御功能、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使命,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

——摘编自赵琛《为何说“长城两边皆故乡”?》等

历史事实和现实取向决定了对长城的价值判断,而从其兴建、功用、变迁和遗存等不同角度考查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请从上述文字材料和图片中提取论点,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史论结合)
2023-05-13更新 | 591次组卷 | 16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孔子看来,同鬼神相比,首先应关心人;同牛马相比,也应首先关心人,为此,从哲学的高度做了深刻而平实的论述,提出了著名的“仁者爱人”的“人道原则”……可以说,孔子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开科授徒普及教育的行为,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以他熟读的古代文献典籍,因材施教,开启民智,成为中国古代第一个系统阐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

——摘编自张一平:《苏格拉底与孔子——中西古典哲学人物比较》

材料二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他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他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尤其是他至善的思想理念,是人类生命的精华,是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知道的哲学境界。

——摘编自黄珊妹:《苏格拉底至上论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苏格拉底二人思想有何共同的特点,并简述苏格拉底思想的历史地位。
2023-04-23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兴华学校与镇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史学家总是将天与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体现出整体的思维特征,如《史记》中关于天象、自然及其对人事影响的记述等均属于此类。中国古代史学研究,普遍注重历史的贯通意识,肯定历史的变易过程是一种盛衰之变,如《汉书》中的本纪、列传、志、表四种体例都具有贯通意识,其记述内容都是贯通古今的。典制体史书如杜佑的《通典》等,还植根于高度的社会历史和民族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书写历史的兴亡成败,体现经世致用的史学价值特点。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过程中,史学家们不仅致力于追求史实之真,还将儒家圣人的是非作为史学道义的标准,如《左传》记事详尽,书法不计,《汉书》以“旁贯《五经》”为提述原则。

——摘编自汪高鑫《中国古代史学的思维特征》

材料二: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1928年中共六大将中国社会性质确定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解决了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困扰,但也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大规模展开。中国社会史论战则由现实诉求引申到历史问题,争论的实质是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与马克思主义所总结的人类历史发展基本规律是否一致。论战在1937年基本结束,经过论战,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得到广泛认同。在此次论战中,马克思主义被广泛地应用于对中国现实和历史问题的研究中。

——摘编自李娟《中国社会史大论战的来龙去脉》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史学出现了最深刻的变化,全国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潮,大力宣传唯物史观,1949年10月创刊的《学习》杂志就是推动这个学习的重要刊物。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大量翻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著作以指导史学研究,其中包括《马克思恩格斯金集》《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毛泽东选集》以及其他有关的选集和单行本。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史学理论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何北武、陈启能主编的《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对“什么是史学理论”作了明确说明,他们指出“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对历史学的理解都有其理论的方面,前者是历史理论,后者为史学理论”。

——摘编自瞿林东《新中国史学五十年的理论设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史学的思维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社会史论战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史学“出现了见深刻的变化”的表现。
2023-07-18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以后,经学日趋昌盛,太学中的经学博士就是专治一经的经师,他们以诠释儒家经典为终身职业,皓首穷经,搞章句之学。两汉博士通过荐举、征召等途径可任太傅少傅、刺史太守、奉常议郎等官职。经学博士是汉代官方确认的学术权威,在以经治国、独尊儒术的背景下,负责经学的研究与传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明代阳明心学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通过追求高级的道德哲学状态,重构政治哲学实践。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为改变王学末流的弊端,破解国破家亡的历史遗憾,重回实学研究,要求经世致用。明清实学跳出了理学道德性命的范围,把学术研究的范围从儒家经典扩大到了自然、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其研究对象几乎涉及社会的一切方面。19世纪“今文经学派”中的龚自珍、魏源,为了挽救时局,分别提出“改制更法”“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具有鲜明时代价值的实践指向。

——摘编自汪四红《论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和马克思“实践观”的互融相通》

材料三:20世纪三四十年代,顾颉刚回归传统经世致用观。他宣扬以学术经国济世,致力于民众历史教育和边疆史地研究,主张以史为鉴和以史明智。同时,他根据时代要求对经世致用论作了发展,突出史学培养国民爱国主义的作用,指出史学能够增进民族团结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在形式上,他不再限于传统学术研究和史学著述,而是以现代学会和报刊从事宣传,通过撰写新历史教科书和各类通俗历史读物传播历史知识。

——摘编自徐国利《民国时期顾颉刚学术价值观的转向及与经世致用观的离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经学与明清经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顾颉刚对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及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经世致用思想的价值。
2023-07-16更新 | 47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左传》记载晋灵公派鉏麑刺杀赵盾:“晋灵公不君。……宣子(指赵盾)骤(意为多次)谏,公患之,使鉏麑贼(刺杀)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有研究者对该记载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认为鉏麑死时旁边并无别人,他的心里活动从何而知?由此可知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通过多种方法的使用一定能弄清历史的真相
B.历史研究应该允许进行合理的推理与虚构
C.若以上记载为假则没有任何历史研究的价值
D.尚礼思想在作者生活的年代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2023-04-14更新 | 250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韩城市象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