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屈原对故国始终怀着一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情感。在《天间》里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整体,一连提出100多个问题,叩天:敬畏自然;问地:顺应自然;论人:天人合德,仁民爱物,万物一体。在《离骚》中,他痛惜人民在战乱中遭受的苦难,“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在《远游》中,他写道“涉青云以泛涩游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怀余心悲兮,边马顾而不行。”

——摘编自刘晨琤《再解“离骚”——兼论屈原思想的独特性》

材料二   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朱熹认为,教人为学在于“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为学方法则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以外,从“修身、处世、接物”等方面进行道德的体验与践行。从明代开始,书院制度移植到朝鲜、日本、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乃至欧美等地,成为当地了解、接受中华文化的窗口,并融入当地的文化传统,有的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有力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摘编自邓洪波《中国书院文献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屈原思想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积极作用。
2 . 有学者认为, “北宋一代,是儒家学者们的觉醒时期,当时绝大部分儒学家们,不再只是拘守着儒家旧有的思想壁垒,作为反对佛老的基地,而是扩大阵地,扩大战果,努力于振兴儒学,使儒家学派重新居于佛道两家之上”。这一“觉醒”(     
A.推动儒学内涵的丰富充实B.旨在否定佛老思想
C.确立了理学官方正统地位D.重建了个人价值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史记》中居于列传之首的是没有什么事功而仅仅是因为饿死首阳山也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三国志》传记的开篇也是功劳不大但由于重义轻利而与同窗割席的管宁。即使是普通百姓,特别是孝子贤孙、节妇烈女,都可青史留名。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品评人物(     
A.以构筑民族认同为标准B.深受儒家道德观念影响
C.体现宋明理学的价值观D.具有英雄史观的局限性

4 . 屈原《国殇》中写道:“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曹植在《白马篇》中写道:“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陆游在《病起书怀》中感叹:“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些作品透露出(       

A.天下为公的精神       
B.为家为国的情怀       
C.以人为本的思想
D.道法自然的态度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有学者指出,“德”的观念至少在西周已经产生,它既是一种个人的品德,又与天命有关。春秋时期,“德”的神秘意味开始减弱,更强调人的品德和理性,如文献记载:“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推崇文献中这一观点的先秦思想流派是(     
A.墨家B.兵家C.儒家D.法家
2023-04-07更新 | 2520次组卷 | 22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励志班)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春秋战国时期,夷狄文化在西周贵族中逐渐流传:如鲁襄公由楚归而"作楚宫";陈灵公"弃衮冕而南冠(楚人之冠)以出";作为禹夏后裔的杞国,因毗邻东夷而杂用夷礼等。孟子曾愤然道:"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A.民族交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B.贵族摈弃了"夷夏有别"理念
C.夷狄文化顺应社会发展潮流D.传统宗法理念已经出现崩塌
7 . 明清两朝,“临川四梦”、藏戏,壮剧、伺剧等都形成并发展起来,同时也出现了以纳兰性德为代表的许多少数民族文学家、据考证,曹雪芹祖籍是满洲正白旗,尹纳希创作的泣江亭等作品,也是当时蒙古族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一现象的出现
A.推动了民间世俗文学的发展B.体现了文学作品形态的转变
C.提升了戏剧小说社会感染力D.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8 . 元初中止了科举,实行以“出身”“功勋”为主的铨选方式。这一方式促使很多习儒者不得不投身民间成为”民众儒师”,进而使儒学更多地影响了民众的价值观和宗族观。这反映了
A.正统思想再受挑战B.科举制度开始异化
C.儒家思想的哲理化D.儒学社会化的加强
2022-01-03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