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81 道试题
1 . 【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中国的儒家世界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具有内向性的社会。中国的这种内聚性,并非当时才有的一种新现象,它从数千年前中国文明的早期阶段起就有了,并一直持续到今天。实际上,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未曾中断的文明。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册

材料二   共产党执政后,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怎样治理国家,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艰巨课题,也是毛泽东艰辛探索的课题。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走出了一条和苏联、西方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的、具有独创性的国家治理道路,开创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的探索和创新。

——摘编自2019年11月1日《中国组织人事报》江宇《毛泽东如何探索国家治理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百年动荡。在新旧交替的特殊时期,新中国将向何处去?中国共产党能给人民带来什么?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心揣愿景,在探索契合新中国国情的国家治理现代化道路上付出了巨大努力,促进了新中国的安定团结与恢复发展,亦为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启示。

——摘编自2020年02月06日人民网季春芳、李正华《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影响中国文明具有内聚性和连续性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道路模式,至少从两方面进行分析解读。
今日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中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文明涵化与趋时更新】

冯天瑜先生在《中国文化生成史》中指出,多极世界各具特色的文明彼此交流沟通,其间既有冲突激荡,又有吸纳融会,达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涵化”结果。以中国文化为例,历史上,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

第一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
第二次历史性融合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 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
第三次历史性融合明代中期以来, 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 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 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请结合中国文化的三次历史性融合,以“文明涵化与趋时更新”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今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田横在秦末与刘邦共封为王,后来刘邦取得天下,田横与八百壮士耻事汉王,全部壮烈自尽;公元前138年汉中人张骞应汉武帝招募,充当使者前往大月氏,历十余年终于凿空西域;苏武出使匈奴,持节不悔;杨震欲留清白,深夜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却贿。这些反映了当时(     
A.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B.主流思想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
C.选官制度发展推动了风气革新D.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今日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唐末杨缩认为因儒道不举,士人一味追求做官,礼义道德沦丧,才造成了安史的反叛和战乱的延伸。穆宗时,仍有“兵兴以来,人散久矣,始欲导之以德,不欲趋之以刑”的说法。这说明当时(     
A.权力斗争盛行导致社会失序B.旨在实行外儒内法统治方式
C.重建儒学信仰已成现实所需D.佛道兴盛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今日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百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A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南北朝本是一个病的时代。此所谓病,乃指文化病。若论文化病,北朝受病较南朝为浅,因此新生的希望亦在北朝,不在南朝。”作者重在说明(     
A.南北朝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B.北朝对后世的历史影响更大
C.南北朝分裂动荡的社会病态D.南朝玄学影响了文化的发展
今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百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A卷
6 . 西周设立山虞、林衡、川衡等职官,管理山川、湖泊、森林等;《孟子·梁惠王上》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汉元帝曾颁布“有司勉之,毋犯四时之禁”的诏令。据此可知(     
A.天人合一思想源远流长B.政府禁止自然资源的开采
C.无为而治成为实践准则D.儒家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今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7 .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陆九渊、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太简,陆以朱教之人为支离,此颇不合。”二者的分歧主要在于(     
A.万物本原的认识不同B.儒学入世与出世的看法不同
C.探求天理的方式不同D.学习与思考关系的理解不同
今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大约距今5000年前,黄河上游地区就接受了起源于西亚地区古文明的制作铜器、栽培小麦、饲养黄牛和绵羊等新的技术。大约在距今4300年前的黄河中游地区发明了泥范铸造铜铃乃至青铜容器的技术。到了夏、商朝,青铜容器制作工艺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青铜文明。这反映出(     
A.华夏文明的连续性发展B.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格局
C.早期中外文明交流互鉴D.中华文明的开放性与创新性
今日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老子》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中提到:“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能参预天地之职)。”

—整理自《老子》《荀子》

材料二   隋唐时期,采取开放政策,不仅吸收了外域文化,而且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从印度传入的佛教,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礼俗的巨大影响而中国化了。在隋唐时期佛教发展达到兴盛的顶峰,并对中国传统诗词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如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主要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以禅语入诗,二是以禅趣入诗,三是以禅法入诗。

—整理自豹云天《探索中国古代隋唐时期的历史脉络和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老子和荀子的主张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的内涵,并予以合理解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佛教的角度说明隋唐时期“不仅吸收了外域文化,而且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并说明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诗词书画艺术的影响。
今日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一中学、天祝藏族自治县第一中学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面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需要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其思想基础和内在逻辑。“连续性”是“不变”,“创新性”是“变”,统一性是“一”,“包容性”是“多”。连续性与统一性、创新性与包容性是相辅相成的,有连续性才有统一性,有包容性才有创新性。和平性可以看作是中华文明的总体特性。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既有其相对稳定的价值系统,又在开放包容中不断吸收、融合外来文明,从而能够保持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推进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处理好“不变”与“变”、“一”与“多”的辩证关系,诠释好中华文明的和平性特征,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新时代进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摘编自汪家琪翟奎凤《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哲学基础和内在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文明突出特征”之间的关联,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今日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运东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