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如表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西学译著统计表。表格中数据变化的主要背景是(        
年份书目自然科学(含应用科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学类为主)
总数占比总数占比
1896年《西学书目表》259种73.6%93种26.4%
1900—1904年《译书经眼录》164种33.4%327种66.6%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C.维新变法思潮逐渐兴起D.救亡图存探索的深入
2023-04-09更新 | 394次组卷 | 1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永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如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该表格反映出中华文化(     
中国戏剧京剧、秦腔、昆曲、湘剧、豫剧、河北梆子、木偶戏、梨园戏、歌仔戏……
传统文学先秦诗歌、汉赋、汉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小说
民间工艺潮绣、剪纸、风筝、中国结、泥人、千层底……
A.缺乏转型的根本动力B.维系了中国大一统局面
C.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D.蕴含着明显的民族差异
3 . 如表是某同学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整理归纳的表格,通过此表,可得出
发展历程
古代阶段时间概况
起源上古多元一体
奠基先秦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形成秦汉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
创新发展魏晋至隋唐儒佛道交汇融通,文化灿烂
宋元理学形成,科技文化繁荣
衰落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经世致用
清康雍乾君主专制,钳制思想,禁锢文化
近代转型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成为主流
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民主
复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主流
A.中华文化渊源流长一成不变B.中华文化别具一格
C.中华文化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D.中华文化随时代变化而发展
4 . 下表为先秦时期三位思想家的言论(节选)。据表可知,他们的主张(       

人物

主张

孔子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墨子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孟子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A.蕴含着以民为本的思想B.体现出中华文化崇德尚贤
C.打破了传统的等级秩序D.反映了诸子百家思想趋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中两位思想家讨论的共同话题是(     
思想家观点
孟子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荀子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A.道法自然B.天人关系C.民本思想D.宇宙法则
6 . 与端午节起源相关人物的说法,两汉时期就众说纷纭,下表列出两汉时期各地关于端午节习俗起源的信息。这表明,两汉时期(     
时期地域纪念人物
两汉苏南、浙北伍子胥(忠贞贤能)
绍兴曹娥(孝女)
梧州陈临(勤政爱民)
许多地区屈原(爱国爱民)
苏南、浙北伍子胥(忠贞贤能)
A.儒家思想影响社会习俗B.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
C.城市商品经济迅速发展D.家国一体政治格局形成
7 . 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部分经典著作中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反映出的共同思想内涵(     

著作

内容

《国语》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左传》

“和如羹焉”

《中庸》

“中者也,天下之本也;和者也,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A.在当今世界仍具有明显的普世意义B.强调用道德礼制来维护社会的秩序
C.体现批判继承与引介相结合的特点D.保障了中华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023-08-03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起源于民间故事,至宋话本基本成熟定型,明清迎来繁荣时代。下表所示为对“小说”词源的考证。据此可推知,中国古代“小说”(       

早期说法

出处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庄子》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汉书》

A.得到官方的推崇B.题材渐趋多元化
C.起源于先秦时期D.世俗化气息强烈
9 . 下表所示为1843年至1860年中国部分城市出版“西书”的情况,这一时期“西书”在中国的出版(     
地区书籍种类宗教书籍种类宗教书籍占比(%)科学书籍种类科学书籍占比(%)
香港603761.72338.3
广州4229691331
福州422661.91638.1
厦门131310000
宁波10686812019
上海17113880.73319.3
A.体现出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西方科技
B.说明清朝主动实施对外开放
C.客观上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D.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
10 . 儒学思想家在不同时期对人性有不同的主张,如下表所示。据下表可知(     
孟子《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荀子《荀子·礼论》 性者,本始材朴也;伪(人为)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
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而天下治。
董仲舒《春秋繁露·洞察名号》天生民性有普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次民天意也。在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朱熹《朱子语类》卷四心统性情。心有善恶,性无不善。然而有生下来善底,有生下来便恶底,此是气禀不同
A.人性教化要遵循统治者的权威B.儒者认同人性由外在条件决定
C.以仁为规范和支撑方能止于至善D.儒学人性说随时代的变化而演变
2023-03-17更新 | 631次组卷 | 7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