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两汉四百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丰富的政治学说,众多的思想家把民本思想作为建构其政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贾谊认为,政以民为根本,他说:“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陆贾则说:“怀道者众归之,恃刑者民畏之,”在他看来,秦取天下时可以利用法家思想,但在建立政权后要根据守的要求,转变统治思想,以儒家的仁义道德、德教作为指导思想。王符说:“天之立君,非私此人也,以役民,盖以诛暴除害利黎元也,”君主要养民,关心人民的疾苦。董仲舒也提出了“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的主张。民本思想在汉代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摘编自郝建平《民本思想与汉代的统治政策》

材料二   20043月,政府宣布:“除烟叶外,取消农业特产税,每年可使农村减轻负担48亿元,平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2006年起,我国西部地区率先进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十一五,时期,中央计划要在全国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2006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此后,各地提高农民工待遇、改善农民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措施也陆续出台。除此之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对种粮农民的补贴等都得到了国家的关注和积极解决。

——摘编自赵秀玲《”以民为本,与政府治理—近几年中国政府的惠民政策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民本思想得以发展的原因,并概括汉代民本思想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世纪中国政府惠民政策的特点。
2023-10-28更新 | 226次组卷 | 5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天水三中、天水九中、新梦想高考复读学校2024届高三11月考试历史试题
2 . 【古代美育】

材料   远古时期,乐与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在殷周时期,美育实践已经脱离了宗教、祭祀活动的束缚,分化成了“诗教”“乐教”“礼教”等形式。西周时期是礼乐建立的形成期,“礼”实际是一种行为标准或是一种政治标准,在现实生活中以“礼”约束人们的行为,在精神生活中以“乐”桎梏人们的思想。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时代,孔子曾以“六艺”教授弟子,强调诗、礼、乐三者在培养完善人格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孔子所强调的以乐育人的教育思想。

自秦汉后,中国的“乐”转化为普施于大众的“礼教文化”。汉代音乐理论著作《乐记》记载:“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自魏晋南北朝以后,以“礼乐”为核心的美育已经逐渐淡化了其教化的社会功用,转而向审美化、娱乐化发展。隋唐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美育已经不仅仅是“乐、舞、诗”三种途径,而是逐步加入了杂剧、小说、传奇等形态各异的艺术种类。

——摘编自曹健《中国古代的美育实践与美育意识》

(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美育的发展历程。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美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中国古代美育的社会价值。
2023-05-31更新 | 284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3 .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材料 当立足于西方文化基础上的现代化潮流,以强制性方式突入中华大地、裹挟着“天朝上国”踏入“现代化”发展轨道的时候,中西文化发生剧烈冲突,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面对汹涌而来、表现强势的西方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能否救亡图存的质疑声中,“国粹派”“西化派”“折中派”的主张与应对策略泾渭分明。

客观上,起始于鸦片战争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构想行动,使绵延久远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刚刚启程的中国现代化在相互对视中,共同进入一条既要互为助力又难免间有阻滞、既要协调促进又必然存在矛盾的历史通道之中。历经洋务运动、戊戍变法、辛亥革命,在抵御外辱、保国保种的历史任务面前,中华传统文化的功能作用渐显不支,中国现代化清理路障、辟出通道的努力亦显坎坷。

——摘编自商志晓《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自拟论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2023-05-24更新 | 257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届高三5月压轴卷(一)历史试题
4 .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其思想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阳明心学对待民众的核心是亲民。他不仅承认凡人可以成为圣人,而且提出人本来就是圣人,重视普通人、士人,向下以至于百姓。晚明时期,市民话语进入文学,体现出文人对市民审美趣味、道德的认可,这一切与阳明心学的亲民思想密不可分。

——摘编自刘万里《新民亲民平民——论阳明心学与晚明文学的平民化进程》

材料二:平民儒学以王阳明心学为契机而生成。平民儒者们不拘泥于儒家经典文义,反对《四书集注》为代表的章句之学,认为可任意解释经典。他们恢复和发展了孔子和先秦儒家学者重视平民教育的优良传统,在学术大众化、社会化的基础上创立起真正的平民学派——泰州学派。 在授学传道过程中,平民儒者按照自己的理想将“圣人”塑造成为没有特权的平民,还把自己打扮成“以先觉为己任”的新教主。

——摘编自陈寒鸣《论明代中后叶的平民儒学》

材料三:阳明心学承继儒学入世之精神,激发人积极奋发的生命状态,激励人们修心、强心,堂堂正正做人。它不是自私的养生哲学,只“治一人一身”,不仅要讲修身明性,还要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个性在心灵上与社会自觉的统一。这对于现代社会树立文化自信,解放发展潜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引领作用。

——摘编自黄文杰、徐晓莹《王阳明与平民哲学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阳明“亲民”思想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归纳平民儒学的基本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阳明心学的“价值引领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一般通史的写法偏重于政治史,但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因为文明所包括的范围很广,文明的各种要素的发展不平衡,在综合考察的同时还必须有重点,重点就是不同时期不同的标志性文明成果。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史料二   董仲舒从天出发来论“仁”,认为天是万物的本原,天生人并养育人,而上天要治理宇宙万物,就不能只靠刑罚,而是主要靠仁德,因此宇宙万物才如此有秩序,所以天是具有仁义精神的。他在强调“仁者爱人”的基础上,提出仁爱的对象不能是“我”、自己,而必须是他人,并由此推衍出“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

——摘编自孟维《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仁”的继承与发展》

史料三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摘编自李贽《藏书》

【探究】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该时期的标志性文明成果。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仁”的发展的表现及其目的。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李贽等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并简要说明。
23-24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孔子提倡“仁”“为政以德”。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孟子提出“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等思想主张。《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而对于和的主张,孔孟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材料二

时期代表作品
西周《尚书·无逸》:周公告诫周成王为政要勤劳,不能贪图安逸。
汉代刘邦在《手敕太子》中以自身实践告诫其子:“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魏晋南北朝《颜氏家训》对族中子弟提出:“明六经之旨,涉百家之书”“子当以养为心,父当以学为教”。唐太宗《帝范》:“宽大其志,足以兼包,平正其心,足以制新”“奉先思孝,处住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夫圣世之君,存乎节俭”。
唐代白居易《遇物感兴因示子弟》:“于何保终吉,强弱刚柔间。上遵周孔训,旁鉴老庄言。”
宋代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治生之最,善者也”“夫俭者,守家第一法也”。
明代袁黄在其《训子语》中指出:“日日知非,日日改过,凡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清代石成金《传家宝》中要求子孙:“存好心,行好事,节俭辛勤,循礼守法,义.中求利,本分生涯,不要奢靡懒惰,利已损人、明谋诈取”。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蕴含了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家训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2023-12-08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选择性必修三第1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均推崇“勇”德,下表是儒法两家关于“勇”德的论述:

内容

出处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要与面临任务知戒备、善谋划并能实现的人共事)

《论语·述而》

“贱礼义而贵勇力,贫则为盗,富则为贼”

《荀子集解》

“‘困而知’‘勉而行者’也,勇之事也”

《中庸章句》

“死而不义,非勇也。”“违强陵弱,非勇也”

《春秋》

“怯民使之以刑,则勇;勇民使之以赏,则死。怯民勇,勇民死,国无敌者必王”“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

《商君书锥指》

“法之所加,勇者弗敢争”

《韩非子集解》

材料二   西方的“勇”德最早表现于《荷马史诗》,它把尚武勇敢看作是最高美德,战场上越勇,获得的战利品越多,荣誉也就越高,越是受人尊敬。后来,思想家们又不断从哲学层面思考“勇敢”。亚里士多德:“一个勇敢的人,怕他所应该怕的,坚持他所应有的目的,以应有的方式,在应该的时间。一个勇敢的人,要把握有利时机,按照理性的指令而感受,而见子行动”。斯宾诺莎:“勇敢是一个人被激动而作同辈的人所不敢作的危险之事的欲望”。康德:“心灵通过思考而镇静地去承担危险就是勇敢”“轻率的人则是莽撞的,他敢于去冒险是因为他不知道危险”。

——摘编自陈娟《论“勇”——基于中西方传统德性教育的比较视角》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勇”德的内涵。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中国与西方对“勇”德认识的相同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传统“勇”德思想的当代价值。
2023-12-06更新 | 78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上接夏商周特别是西周时的礼乐文化,形成了“和而不同”的诸子百家之学,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后来的中华文化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之学中找到原始的基本论点,即文化基因。汉代以后,中国历史上就逐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的文化共同体,之所以说是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少数民族都为祖国的疆土的开发、建设,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做出了贡献,汉族与少教民放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会通,构建了中华文化的家园,其中积流着民放的智思、民族的价值尺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的特性。

——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材料二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枝芬芳独放的奇葩,而中国古代健身术则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中国古代健身学崇尚礼仪,偏重道德伦理,主静不主动,认为人身是一个完整的小天地,人的心态如何,对于整体的损益兴衰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古代养生学家们特别强调养心、养神、养性、养德,注重调摄情志,陶冶情操。同时认为,人生活于自然,更不可能离开自然环境,在人类生活的天地里,人无时无刻不在与天地自然界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自古以来健身有千法,但最基本的法则是要合于自然。大道以自然为家,以无心为心。健身之术无须远求,只要在饮食、起居、行走坐卧之间,时时留意调摄,就会受益无穷。

——摘编自王德峰李福光《中国古代健身术初探》


(1)恨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学知识,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
2023-12-08更新 | 118次组卷 | 3卷引用:选择性必修三第1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9 . 文化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时期,生产力显著提升,生产关系剧烈变化。当此时,诸家并出,百花齐放,儒尚仁义、道体无名、法兼势术、兵贵止……皆欲塑当世之秩序,焕华夏以新生,故而风云激荡,史称百家争鸣。其所争者,为济世之要枢;其所鸣者,为治平之大道。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源·启蒙奠基》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兴起,宋代精神文化也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两宋在其三百余年间,始终受到来自北方民族国家的环伺紧逼,面临着生死存亡的现实威胁,故而民族意识应时而起,构成宋代文化的强烈底色。也因此,宋代文化注重实用,从根本上关注人怎样生存发展、国家如何安宁强盛。

——摘编自虞云国《略论宋代文化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代表人物在“塑当世之秩序”方面所提出的主张,并用一句话概括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2)指出《汉书》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统治措施,并结合所学简述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宋代文化呈现这些特点的社会背景。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一统”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它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密不可分。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多次提到大一统的思想体系,使“大一统”思想出现时间追溯至尧舜禹时期。从尧舜禹经三代再到秦汉,先后产生了三种背景指向的“大一统”观念:即与尧舜禹时代族邦联盟机制相适应的带有联盟一体色彩的“天下一统”观念;与夏商西周“复合制王朝国家”相适应的大一统观念;与秦汉以后郡县制机制下的中央集权的帝制国家形态相适应的大一统思想观念。在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一直发挥着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已构成中华传统文化中基因性的要素之一。

——摘编自王震中《论源远流长的“大一统”思想观念》

材料二   1271年,忽必烈“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定国号为“元”,“见天下一家之义”。在对宋战争中,忽必烈反复强调赢得江南民心的重要性,占领临安之初,元廷就宣布继承江南的政治传统,不许毁坏南方名胜古迹,颁布诏令要求“农者就来,商者就涂,士庶缁黄,各安已业”,并派程钜夫到江南搜访隐逸、礼聘贤才,赵孟頫、叶李等相继北往出仕,大都城内活跃的一些南方学者也多任职于集贤院、翰林院、国史馆等元朝中央文化机构,为南北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在边疆地区,元廷一方面在西藏设置宣政院,在西南、岭南等边疆地区设宣慰司;一方面大力推行文教,至元十一年(1274年),于云南中庆路(今昆明)建孔庙,经过长期儒学教育,民众“兴于礼让而修其孝弟忠信,由是诵行夫子之言行”。

——摘编自陈彩云《元朝强化了中华民族一体格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至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发展的特点并分析促进其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大一统”思想对元朝政治实践的影响。
2023-09-02更新 | 69次组卷 | 2卷引用:高考历史非选择题分类练2024版全国通用-第三部分新考法专练1传统文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