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02 道试题
1 .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体现了(       
A.敬天保民B.以人为本C.厚德载物D.天人合一
昨日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 . 下图为郑州博物馆所藏隋大业二年《李渊为子李世民祈福造像记碑》碑文。据此可知,当时(     

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B.佛教具备世俗功用
C.皇室利用宗教加强统治D.权贵阶层精通佛学
3 . 下表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史实结论
A西周时期,周公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整理、改造,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的“周礼”“周礼”源远流长,继往开来
B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和包容性
C伏尔泰认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赞美孔子“以直抱怨,以德报德”的思想儒家思想总体上符合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D莱布尼茨在阅读中国的《易经》后,发现易经图可以用来解释二进制数表《易经》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
A.AB.BC.CD.D
7日内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学情检测历史试题
4 . 某同学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特性"的主题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材料∶
材料出处
中国传统文化一贯主张“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在文化价值观方面,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的交相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李宗桂:《优秀文化传统与民族凝聚力》
中国古代社会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中国传统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华原典强调“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和“以华变夷”,但是“华夏”本身所具有的自信和大气魄,使她能够如大海之收纳百川,吸收、融合甚至同化各种外来文化而不失自我。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提取一项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特性”的信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表述成文)
2024-04-19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模拟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成吉思汗远征时还没有进入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耕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

材料二 希罗多德曾说,“希腊人一出生就与贫穷为伍”。希腊半岛大部分土地都荒瘠不毛,无法大量种植农作物,可当时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但这样的条件并没有阻碍古希腊的文明化进程。古希腊人或到海外经商,或到远方开辟殖民地。通过频繁的海上贸易,古希腊人把本土生产的经济作物和手工制品销售到四面八方,而强大的东方邻国本可以轻易地把这些不速之客们赶回大海,但他们对希腊人的到来却表示欢迎。他们认为,商贾云集,有利于当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摘编自陈燃《简明希腊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华文明“不主张远征”的原因和这种特性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古希腊进行海外殖民活动的原因,以及这种活动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3)综合以上两则材料,你认为应怎样看待亚欧文明的差异?
2024-04-19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第七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極(jí)之”;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并产生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这反映出先秦时期(     
A.神权统治的思想根深蒂固B.统治阶层等级意识淡薄
C.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萌发D.儒学深受天人感应影响
2024-04-08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7 . 《曾子大孝第五十二》云:“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据此可推知,当时“孝”(     
A.重视血缘伦理B.孝道融入礼法C.社会行为规范D.国家政治伦理
8 . 以下为荀子和贾谊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二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荀子

“入境,观其民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其畏有司而顺,古之风也”

贾谊

“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A.阶级立场的差异B.情感倾向的影响
C.正统观念的左右D.历史叙述的偏好

9 . 1923—1926年,《新青年》杂志共出季刊与不定期刊9期,发文113篇,其中译文41篇,占总数的36%。从翻译群体来看,留法群体译文占总译文的32%,留苏群体译文占总译文的52%。在这些译文当中,列宁著作译文9篇,斯大林译文4篇,其余译文主要涉及反映苏俄的具体情况以及列宁、斯大林思想和关注中国革命问题等方面。这说明《新青年》在当时(       

A.促使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B.推动了青年界学术问题的探讨
C.深刻反思新文化运动启蒙的不足D.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10 . 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其言论(       
A.表达了民富国强的愿景B.提出了农本商末的思想
C.阐述了富安天下的道理D.体现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