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 道试题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填空题 | 较易(0.85) |
1 . 阅读教材P6-12,完成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表格。

中华文化

特点
兼收并蓄等(1)融合儒法等:
(2)融合佛道等:
(3)融合西学:

价值
历久弥香
泽被世界
浴火新生

2022-08-22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夯实基础】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选必3·文化交流与传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美国学者米高邦曾在22个东、西方国家开展华人价值观调查,结果显示1965—1984年间经济发展较快的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在“儒家工作动力”(包括节俭、毅力、稳重等)这项指标上均排在前列。这说明上述东亚国家(     
A.大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B.经济发展以儒学为导向
C.有类似的儒家文化背景D.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372年,高句丽设立太学,作为国家的教育机关,以传播汉学为主要内容。8世纪,日本仿效唐代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国学,学习《史记》《汉书》《礼记》《尚书》等中华传统经典著作。这反映了(     
A.华人移民的历史贡献B.东亚各国文明的相互交融
C.中华文明的辐射作用D.东亚政治一体化趋势加强
2022-07-11更新 | 564次组卷 | 17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601年,来华传教的意大利人利玛窦一度自喻为“西僧”,之后又改称为“西儒”,并研习儒家文明,以此表明他并非“西夷”。利玛窦此举说明(     
A.佛教在中国影响力不断减小B.文明间交流应遵循适应原则
C.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外联系D.明代儒学教化功能逐渐异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811-1911年间,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士人合译了大量“汉文西书”,内容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物理学等,其中出现了圣经、行星、国会、文艺复兴等术语。译书活动(       
A.源于西方列强的武力侵略B.开启中国天文学的近代化
C.扩展了国人对西方的认知D.旨在推动中国的社会转型
2022-07-06更新 | 718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06晚清时期的经济、外交、政治和西学东渐-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
6 .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在与外来的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同时,中华文化也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某校学生准备举办主题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展览活动。


(1)根据展品信息,将下列展品匹配相应的展板。(填写字母)

展板一主题:输出(中华文化)________
展板二主题:输入(外来文化________)
(2)观察下列待展展品,若要据此增加一块展板,你认为展板三的主题应该是________。

A.清代内务府自制会打更的自鸣钟
B.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
C.土耳其伊兹尼克仿元青花瓷器
(3)请你选择展板三中的一个展品,根据示例,结合主题,为其做一简单介绍。
示例:从8世纪起,瓷器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深受人们的喜爱。由于受元青花的影响,中东地区皇室开始扶持制瓷产业,学习中国制瓷工艺,伊兹尼克在15世纪下半叶发展成为重要的陶瓷制作中心。这是一件土耳其的仿制青花瓷器,从中可以看到其浓厚的本土文化的影响。
2022-06-22更新 | 127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黄浦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2015年2月到6月,贵阳孔学堂与国际多媒体文化协会合作,发起面向全球漫画艺术家征集"孔子与中国”漫画大赛活动。短短的四个月内,“孔子与中国”漫画大赛组委会就收到了来自全球67个国家和地区的1120幅作品。这反映出当前
A.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
B.世界文化的趋同化趋势加强
C.儒学引领世界艺术发展价值走向
D.世界科技文化发展日新月异.
2022-05-21更新 | 1087次组卷 | 23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2届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明清时期基督教入华,不仅具有宗教传播的意义,而且也是中西文化双向交通的肇始。而当时传教士的文献不只是翻译,而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一一译述。这
A.体现了弥合文化差异的努力B.反映了中西交流的不断深化
C.推动了基督文化在华的普及D.冲击了广大民众的传统意识
2022-04-29更新 | 1843次组卷 | 19卷引用:专题05中国古代史:选择性必修部分【好题帮】-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
9 . 中华文化的发展及传播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要研究中华文化的起源,首先要找到其多元一体的核心

——华夏族,其华夏认同观念对中国后世发展有巨大影响


(1)中原各国自称“华夏”,中原民众产生华夏认同观念是在(________)(单选)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


(2)将以下思想家与其主张准确对应。
①孔子   A.五德之次,从所不胜,故虞土夏木
②老子   B.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③邹衍   C.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
④韩非子   D.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⑤墨子   E.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先秦之后,中华文化继续发展。为巩固大一统的局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到了宋代,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黄宗羲等人批判理学,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潮流。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的价值目标。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改编自《高中历史教科书·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3)阅读以上文字,结合所学,中华文化不断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中华文化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以琉球王国为例:1372年琉球诸国与明朝通过朝贡册封建立宗藩关系,1429年中山王尚巴志建立起统一的琉球王国,仍然一直与中国保持着宗藩关系。从14世纪末起,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出于维护统治秩序、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琉球王国以中国儒家思想的“德治”“家天下”为治国理念,但“家文化”下的宗族观念在琉球社会已经发生变异,如记录家谱时,琉球久米村不严格区分辈分,记录先人事迹时不避讳敢于直言事实,这与怀着对长辈尊敬之情扬善避恶记录先人的中国不同;……琉球墓葬礼仪虽沿用中国习俗使用龟甲墓,但墓地规模略小,男女墓地相同,并不体现男尊女卑之差异,办理丧事程序简单,允许女性参加墓葬祭祀活动。清明节祭祀祖先完毕后,会将祭祀贡品吃掉,表示与祖先共进食,而在中国因重视孝道鲜有吃祖先祭品的现象。

——刘晓飞《古代中国文化在琉球的传播发展与变异》


(4)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你如何认识中华文化在琉球王国的传播?
2022-04-16更新 | 254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辜鸿铭认为,一战后,西方人将在中国找到解决这个文明难题的钥匙,在中国存在一笔无法估量的、迄今为止毋庸置疑的巨大文明财富。这笔财富,就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拥有欧洲人民战后重建新文明的奥秘。据此可知,辜鸿铭
A.绝对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明B.认为西方文明已经完全破产
C.看到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D.认为中国文化具有一定适用性
2022-03-02更新 | 1982次组卷 | 19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