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 道试题
1 .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方以智认为“泰西质测(自然科学)颇精”,可以为我所用。其与传教士汤若望交往频繁,多次探讨天文学,并提出“质测即藏通几(哲学)”的哲学观。同时期黄宗羲撰写的《授时历故》等多部科学著作,也大量地吸收了西方科学知识。这反映出明清之际(     
A.中学未能突破传统窠臼B.西方科技受到士大夫普遍认可
C.中西方文化的全面融合D.经世致用与西学东渐相互影响
2023-04-15更新 | 1325次组卷 | 1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2 . 德国文豪歌德在比较中西文学后说:“当中国人已拥有小说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还正在树林里生活呢。”其实在16世纪前后,也就是欧洲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在欧洲社会风靡的是中华文化。材料表明(     
A.欧洲文艺复兴的动力源于中国文化B.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强
C.16世纪前后中国文化开始向外输出D.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胜于外国文化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外交是主权国家利用文化手段实现对外文化战略目标的一种外交手段。新中国成立至今,文化外交成果丰硕,形成了完整的战略布局。但在国际上中国文化外交仍然存在很大挑战。   

时间主张成就挑战
新中国成立时期反对霸权、支持第三世界、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相互吸收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展开文化交流与合作美苏冷战
霸权主义
文革时期文化外交曾一度停顿乒乓外交/
改革开放时期求同求和与全面参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
123个国家签订文化合作协定。
160多个国家文化往来。
与数千个世界文化组织保持联系
“文明冲突论”
“历史终结论”
“中国威胁论”
“中国崩溃论”
新时代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北京冬奥会、《流浪地球》
中国式现代化
关闭孔子学院
限制留学生
“阴间滤镜”
“双重标准”

——摘编自杨悦《新中国文化外交70年——传承与创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外交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应对文化外交挑战的举措。
2023-03-10更新 | 196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必1)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4 . 西方史学家孟席斯在其著作《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燃起文艺复兴》中声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许多机器设计图与元代王祯的《农书》等中国古籍的设计图“惊人地”相似。此说法可用以佐证( )
A.达.芬奇模仿中国科技成果B.东方文化点燃文艺复兴之火
C.中国传统科技领先于西方D.东学西传影响西方科技发展
2023-03-10更新 | 1748次组卷 | 22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模拟(三)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学者将中国文化的发展归结为文化的移动。这种移动首先表现为文化在地域上由内而外的扩展性波动和自外而内的反馈性波动,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中心的移动;其次表现为文化在不同阶级、阶层乃至不同民族间的移动,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自身的内容及形式的变化。从第一种表现来看,中国文化暂时停止由内向外的扩展性波动的时代即东汉后期至西晋;中国文化自外向内的反馈性波动的时代即五胡十六国至唐中叶;中国文化自外向内的反馈性波动达于顶点的时代即唐末五代。从文化移动的第二个表现来看,汉武帝时开始倡导的儒家文化,通过与政治、选举紧密结合的教育政策,并经过学问的“中毒”及其反动、社会风气和选举制度的变迁等复杂的转化过程,最终普及到地方社会;与此同时,文化由汉族向周边民族的传播,唤起了后者的民族自觉,最后形成向中国内部发展的五胡势力;而从中世时期贵族垄断文化,逐步向非贵族的平民阶层下移,以及与之相应的诸如文学形式由诗赋到散文到词曲的变化。

——摘编自牟发松《内藤湖南和陈寅属的“六朝隋唐论”试析》


根据材料信息,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移动”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阐述清晰)
6 . 法隆寺位于日本奈良,据传始建于607年,历遭焚毁,屡屡重建。法隆寺是佛教木结构寺庙,其建筑风格是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式样。工匠多是百济人。据此可知(     
A.法隆寺是日本神道文化典型代表B.法隆寺是大化改新的成果
C.直接交往是中日交往的主要方式D.日本建筑受中国文化影响
7 . 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儒学的向外传播(     
A.说明中国是世界文化中心B.源于儒学的强大吸引力
C.源于开放兼容的文化政策D.增强了各地的民族认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日本学者山鹿素行(1622——1685)按照中国《朱子小学》的模式写成武家教科书《武教小学》,目的是把武士子弟培养成正行正知,符合武士道标准的有用人才,并强化武士实践道德的自觉性。这反映出日本(     
A.强化武士忠君观念B.善于学习先进文化
C.重视国民小学教育D.以理学为正统思想
2022-11-10更新 | 734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丝绸之路似一条传输纽带,将汉唐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播至西方;同时,将沿途的物产、文化、习俗和宗教带入了都城长安,影响着汉唐民族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西方国家的动植物、幻术、乐器等随着商人或各国使者积聚长安,在丝绸之路运行的两千多年间,各朝君主一直不停地寻觅波斯马,西域王国也经常奉送波斯马给中国。汉朝派遣军队在西域发展农业,将坎儿井技术和井渠技术带入西域,并发展到更远的国家,中国的印刷品技术沿着丝路传入西域地区为西方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中西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汉唐文化的繁荣。

——摘编自杜玉粉《汉唐宏观历史视域下的丝绸之路解析》

材料二   公元第一个一千年里,中华文化创立了华夏文化圈,文言文、儒家思想、家族与政治伦理、太学与科举制度、统一货币、土地制度与税制等在整个东亚与部分东南亚地区一体化。公元第二个一千年里,中华文化转动世界,不仅启发了西方的现代化,而且准备了东亚现代化的文化资源。在第三个一千年开始的时候迎来了伟大的复兴,并昭示了西方模式之外的世界现代化的另一种模式。世界文明的进程是一个多元发展、相互作用的系统进程。

——摘编自周宁《探寻世界文明的中华文化资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中外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源氏物语》引用了数量相当可观的中国诗词,作者在152个重要的情节中融入了131处节选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诗句。书中仅引用的白居易的诗歌就多达90多处。而白居易最重要的作品《长恨歌》几乎贯穿于整个小说中。由此表明(     
A.《源氏物语》是一部诗歌总集B.《源氏物语》作者曾久居长安
C.《源氏物语》是研究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参考依据D.《源氏物语》取材于中国故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