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1 . 唐贞观年间,高丽、百济和新罗都有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其中有些人还参加了唐朝的科举考试。新罗人崔致远在唐朝考中进士并担任淮南节度使的幕僚,还留下了20卷汉文的诗歌集传世,他回国后热情介绍唐朝文化,在知识分子群体中享有很高威望。材料现象(     
A.体现了文明交流成果的同质性B.印证了唐朝宗藩体制的稳定
C.彰显出中华文化强大的吸引力D.表明了华夏认同具有内驱力
7日内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 . 1982年春节,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在新年致辞中号召全体新加坡公民遵守新“八德”,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这一举措客观上(     
A.改善了与中国的外交关系B.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D.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7日内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
3 . 唐王朝的强大和文化上的隆盛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周边各国的统治者和人民,他们为缩短与唐王朝文化上的差距,不遗余力地把唐文化吸入本国,并结合本国特点,有选择地加以消化和吸收,唐朝文化酶的实质是(       
A.大唐国力强盛影响力强
B.唐文化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C.唐文化先进政治、经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吸引
D.唐文化对新罗、日本、越南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024-05-11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环际大联考逐梦计划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4 . 西方学者说“近代科学只兴起于17世纪的欧洲,那时找到做出发现的最佳方法,但当时及其后的发现和发明在许多情况下都有赖于以前许多个世纪内中国在科学、技术与医学方面的进步。”“我们所生活的‘近代世界’,原来是中国和西方成分的极好结合。”上述材料反映(     
A.中华文化奠定了世界文明的基础B.中华文化带来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C.中华文化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D.中国科技成果改变近代世界面貌
2024-05-02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元明天皇即位后,仿照唐都长安在奈良建造平城京,并于和铜三年(710年)迁都至此,日本进入奈良时代,走上急速封建化的道路。当时上自统治集团内部,甚至是天皇年号,下至黎民百姓的衣冠服饰,民间风俗习惯,无一不模仿、学习唐风。汉学成为皇族以及王公、大臣的必备修养,被认为是官方正学,日本经过学习、改良骤然成为东亚仅次于唐王朝的文明国之一。

——摘编自林范武《从唐风文化的影响看奈良时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材料二   “唐风文化”指的是日本杂良时代受到中国影响形成的文化,其对于奈良文化的影响涉及各个领域,如宗教、文学、音乐、绘画、建筑等。至平安前期,“唐风文化”仍然盛行,表现在桓武天皇时期高僧最澄、空海将中国佛教——天台宗、密教传入日本,后形成日本佛教。可以说平安时代前期,“唐风文化”仍活跃于日本社会。所以,在一些正式的公共场合,人们还是会挂中国画,诗宴吟咏的还是汉诗。

——摘编自林幼仙《浅谈日本平安时代的“国风文化”与“唐风文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奈良时代“唐风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奈良时代“唐风文化”的影响。
6 . 日本奈良时代(710—794年)又称为“唐风”时代,王公、大臣都争习汉籍,汉学被认为是当时的官方正学,在一些正式公共场合,都会挂中国画。由此可知,当时“唐风”的盛行(     
A.导致日本旧文化的消亡B.助推儒学成为世界主流
C.拓展了中华文化的影响D.保证了日本社会的稳定
2024-04-26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维新派在变法前后创办的大大小小近百所学堂,主要有三类,一是为了扩充变法力量、制造变法声势,维新派办了一些直接为变法服务的学校;二是本着实业救国的精神,办了很多实业学堂,以教授西学格致为主,培养了不少近代科技人才;三是兴办大批的普及教育学堂和师范学堂。维新派提出了通过教育来改造国民性的教育宗旨。严复首倡“三民说”即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从德智体三方面来重塑国民的性格。梁启超继承并发展了严复的“三民说”并进而提出“新民说”,要按有公德心、国家思想、自由、进步、自尊、合群、毅力、尚武的标准塑造崭新的国民。

——摘编自丛静《维新派教育思想的时代特色和历史地位》

材料二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领域兴起了反思和改革封建传统教育,学习和引进西方近代教育,倡导和建设民主、科学、实用的中国新教育的热潮,教育思想空前活跃。五四运动前后,西方现代教育思想被大量介绍到中国,与国内教育改革的思考和探索相结合,形成各种各样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极大地提高了当时中国的教育认识和实践水平,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前进步伐,创造了中国教育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与专制统治相表里的中国传统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和清算,中国的教育家和学者探索教育的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中国教育也前所未有地开始融入世界性的发展潮流中。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教育实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前后教育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024-04-0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青桐鸣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观念。作为心之本体,良知承载了儒家所认可的伦理道德规范,人因之而能判断善恶是非,它既先验地内在于人的心中,又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是每个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据。王阳明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按照良知来安排自己的言行举止,“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在阳明心学的视野中,良知在人的塑造和自我成就的过程中不可或缺,是人能够过有道德的生活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依傍的前提。儒家礼教的秩序精神、是非准则、善恶标准内化为自我的道德意志、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以良知的形式成为人之为人的本体,就此而言,以礼为教在心学中就成了以良知为教。从所承担的现实功能角度来看,以良知为教与以礼为教有着共同的指向,良知是礼教塑造人、规约人的心学体现,构造了人的心性秩序,承担了“教”的功能。因此,在心学里,良知与致良知也就成了“良知教”。

——摘编自朱承《阳明心学与礼教精神》

材料二   中国科技对西方的影响首推中国的四大发明。而在建筑上,中国园林建筑对西方“洛可可风格”建筑的产生具有直接影响。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中,中国的航海和造船技术传入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促进了其造船业的发展。华人也将中国的建筑风格传播到泰国,丰富了泰国的建筑艺术。11世纪中期,中国的活字印刷技术传入朝鲜,高丽人在毕昇的胶泥活字印刷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此外,高丽的瓷器工艺是在中国原有的技术上发展起来的。同时,青瓷和白瓷大量输入日本,日本的建筑也多采用中式建筑方法。

——摘编自陈苗《浅谈中国文化对世界的辐射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简述中国文化对世界的意义。
2024-04-0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4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几种认识。

观点一不同国家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不同,又会有具体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进而有不同的经济形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特征和具体文明形态也具有差异性,由此呈现出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客观状况。
观点二地域性的文明可以在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养分中不断丰富与更新自身。
观点三回眸千百年来的人类文明史,可以发现诸多文化并不是封闭、孤立地各自发展,而是在交流碰撞中推动人类文明演进。

——摘编自刘先春、张艳霞《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依据、理论内涵及价值意蕴》

根据材料,选择一个或多个观点,自拟论题,结合世界古代史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浩如烟海的日本古代典籍,保存了大量中国已经失传的唐诗作品和唐代诗学理论资料,成为中国学者辑佚唐诗作品、研究唐诗的重要史料。这表明(       
A.中日两国文化同根同源B.日本更重视文化的传承
C.日本深受中华文化影响D.唐诗深受日本国民欢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