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浩如烟海的日本古代典籍,保存了大量中国已经失传的唐诗作品和唐代诗学理论资料,成为中国学者辑佚唐诗作品、研究唐诗的重要史料。这表明(       
A.中日两国文化同根同源B.日本更重视文化的传承
C.日本深受中华文化影响D.唐诗深受日本国民欢迎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进化论是近代中国思想史的主流,经历了完整的发展进程,折射了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魏源认为, “五帝不袭礼,三王不沿乐”,人类社会的历史总是向前发展,不断变化的。 “天下无数百年不变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严复翻译《天演论》, 对西方进化论加以改造,倡导“天演哲学”,用“生物进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变化日新”的道理,鼓吹“变者,天道也”, “变者古今之公理也”。邹容在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了“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也”的革命哲理。陈独秀宣称, “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 “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 生活、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根本与“现代自由平等”的新思潮背道而驰。

——赵璐《论中国近代进化论发展的四个时期》

(1)四位思想家对“进化”观点的阐释,反映了各自怎样的思想诉求?
(2)中国近代进化论发展的历程折射了怎样的时代变迁?
2024-02-07更新 | 75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世纪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其《人类的由来》一书中,引用了《本草纲目》中关于金鱼颜色形成的资料来说明动物有人工选择的问题。据统计,在达尔文的著作中,提到中国中医学和植物学资料的达104处之多。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中西方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B.中国的中医药学受到世界广泛认可
C.西方生物科学深受中医药学的影响D.西方科学在理论研究领域早于中国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6年,伏尔泰发表《风俗论》,将中国列为最古老的民族,并盛赞中国的高度文明与繁盛,得到欧洲启蒙哲人的广泛认同。魁奈则说道: “中国人不区分道德和政治,在他们看来,良好的生活技艺即是良好的统治技术,所以伦理学和政治学合二为一。”雷诺多发现“哲学家在中国比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更有权力”,所以中国的政治具有一种“哲学王”色彩……这种“开明专制”可以避免政治的混乱和动荡,使政治制度更加稳定可靠。伏尔泰声称,中国的政府官员只有经过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能被录用,很难想象有比它更好的政府。经过传教士与启蒙思想家的传播, “以学识孕育政府”成为法国社会的新理念。1791年,法国传统的封建等级制逐渐发展为专家治国的官僚政治。

——摘编自张慧《 “中学西渐”推动近代法国政治变革》

材料二   中世纪以来,特别是自全球史开始以来,东西方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的变化说明“西方中心论”其实是缺乏历史支撑的,好像“皇帝的新衣”。如果从更远的世界大历史来看, “西方中心论”更像是一个“新事物”,甚至是偶然现象。以历史事实说话,无异于是对“西方中心论”的釜底抽薪。

——摘编自李兴《世界史“西方中心论”破解与“三大体系”构建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法国“中学西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驳斥“西方中心论”。
2024-01-31更新 | 187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博雅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井真成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由日本来唐的遣唐使,开元二十二年36岁时“终于官弟(第)”,逝世于中国。唐玄宗命赠他为“尚衣奉御”,丧葬事务由官方负责。这反映了(     
A.中日之间的友好交往B.唐代官员的丧葬礼仪
C.遣唐使者的使命所在D.贞观盛世的兼容并包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世纪从晚明到清朝中期,有80名来华耶稣会士对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大炮铸造法、历法、绘图、算术、天文、代数、几何、地理、艺术、建筑和音乐。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汤若望、徐光启等编订《崇祯历书》,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李之藻、傅泛际合译《谈天》(亚里士多德著)。与此同时,耶稣会士也将中华文明介绍到了欧洲
18世纪百科全书派领袖狄德罗认为儒学的政治伦理是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之存续的不可战胜的力量所在,盛赞“孔教不谈奇迹,不言灵感,纯粹不脱离伦理学政治学的范围”“孔子教义以保存天赋的理性为圣人的特质,以补充天赋的理性为贤人的特质”
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是“欧洲人中最大的中国赞美者”。他认为儒学是世界上最好的、最合于理性的哲学。中国的孔子及儒学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理性宗教”或“哲学宗教”的典范
19世纪林则徐(钦差大臣)雇人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令》;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李善兰翻译《方圆阑幽》《垛积比类》。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和《法意》(即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马君武翻译《民约论》(即卢梭《社会契约论》)
根据材料,提取中学西传及西学东渐各一个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24-01-18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84年,《儒家伦理》教科书(小学德育选修课之一)在新加坡出版,该书前言宣称该课程不仅涉及理想、道德修养等方面,还会介绍华族(华人,占新加坡人口最多的族群)固有的道德观与文化。新加坡教育部还对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以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开展了50个学时的培训。这些做法意在(     
A.传承中华文化精髓B.构建多元社会结构
C.厚植民族文化根基D.抵御西方文化侵略
8 . 魏晋时期,少数氏族内迁,虽然造成了西晋灭亡后黄河流域的大动乱,但只经过不到三个世纪,华夏文明便通过隋朝统一,宣告先进文明对于落后文明取得全面胜利,并挟统一产生的强大力量,在随后三个世纪中,全面影响着东亚其他地区的历史进程,以至隋朝被域外史学家称为“世界帝国”。材料表明,隋朝(     
A.对华夏文明发展贡献卓著B.使国家由分裂走向了统一
C.促进了民族间文化的交融D.对周边国家产生较大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求同存异思想,这一思想在建国后被广泛用于政治上的许多领域,成为指导新中国的一个广泛的政治原则。以下选项可以作为论据证明此看法的是(     
A.运用和平赎买政策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B.实行三三制政权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一国两制在台湾香港问题上的成功实施D.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解决国际领土争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历史的角度看,竞考制在法国犹如从天而降,几乎无人阐述其来源。其实,稍加追究,便可以搜寻到法国竞考来源的蛛丝马迹。利玛窦等是最早直接接触中国的西方人。明朝万历年间,利玛窦在澳门发现,这个古老而遥远的东方之国原来就是柏拉图式的“理想国”。“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也就是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他还煞有介事地告诉欧洲老乡,“在中国最终实现这一原则的制度,叫做科举制”。他对中国文化十分痴迷与崇拜,引发了西方的“中国热”。

——摘编自《利玛窦中国札记》

材料二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过,在中国只有经过严格考试的人才能够任职政府官员。这是中国长期保持“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原因。伏尔泰在评价中国科举制度时说,“关于人的思想,不能想象有比中国更好的统治手段,在那里,一切权力掌握在由极其严格考试录取的成员所构成的官僚体系手中”,“中国是一个奖励德行和鼓励才能的国家,诚实与贫穷的农民可以成为官员”。从一些文件和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科举制度是法国竞考制度诞生的直接来源。竞考制诞生并且普及后,法国大学招生“不分门第,不问资产,不计较学历资格,知识水平是入学的唯一条件,而考试是衡量知识的唯一尺度”。

——摘编自郭华榕《法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简评利玛窦对中国“科举制”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对中国科举制的观点,说明科举制与法国竞考制、大学招生制度变革的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