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文化在欧洲(英国)的传播与影响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来华后,他先在广州学习汉语,并编纂了《华英字典》,此书于1817年在澳门出版。1824年马礼逊返回了英国,“带回国内一万卷中国书籍”,其中不少是世所仅见的精刊善本,有的还是后来我国失传的典籍与未见的版本。马礼逊还通过出版《中国丛报》,向英国介绍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语言、文字和风俗人情等方面的情况。继马礼逊之后,1835年,传教士麦都司和司梯文司一起来到中国,主要目的是收集情报,为英国政府出谋划策。1842年以后,英国侵略者虽然在武力上战胜了中国,但在思想文化上却遇到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顽强抵制。一些在华的英国人开始研究中国文化,并将中国的儒家经典翻译成英文,向英国介绍中国文化。从1861年开始,雷祈历时二十一年,翻译了“四书”、“五经”。理雅各翻译了《十三经》中的十种经书。1876年,牛津大学正式设置了汉学讲座。1945年后,研究中国文化的英国学者增多,几所主要的大学,各有侧重,如牛津大学偏重于古典文献的讲授和研究,公共必修科目为《左传》《孟子》中的篇章,诗词方面主要讲授《诗经》和唐诗。剑桥大学偏重于古典作品,讲授《孟子》《荀子》《史记》《汉书》《水浒传》《红楼梦》等专著。伦敦大学的课程则较侧重近现代中国文化。

——王怀兴《中国文化》修订版


采用新的合理的时间尺度,分阶段说明英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状况及其影响。
2021-05-01更新 | 17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A.辐射其他国家文化B.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
C.贡献中国智慧方案D.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2021-05-01更新 | 1701次组卷 | 4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黑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 ,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 自褚冉冉(儒学的西传:历史和现状》等

材料二 西学东渐不仅直接影响着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近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填补了许多中国文化中原来没有的元素。自然科学中的声、光、电、医学等科学技术随着西学东渐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当中,并且通过具有先进思想的国人的学习与研究,中国本地的近代科学也开始形成并且逐步发展。不仅如此,关于近代科学的分类也渐次趋向专门化,形成比较系统的领域。近代的中国随着西学东渐发生着改变,新式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新领域的开拓和新科学的建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结构。

                    ——摘编自王含含《“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东西方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4 . 下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       (  )
A.东亚文化圈形成B.造纸术传入中亚
C.佛、道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D.中华文化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
2021-03-12更新 | 1261次组卷 | 23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材料体现了
A.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B.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
C.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D.阳明学是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
2021-01-10更新 | 1735次组卷 | 20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对汉字传播认识正确的是
A.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B.奠定了亚洲儒学文化圈的基础
C.消除了东亚地区交流的障碍D.便利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收
2020-11-14更新 | 1454次组卷 | 28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十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B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妈祖信仰原本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1405年琉球国建立妈祖庙,17世纪日本长崎建立妈祖庙,而后泰国、缅甸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相继出现规模不同的妈祖庙。据此可知,妈祖信仰的传播
A.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联系B.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
C.源于海上丝路的不断拓展D.巩固了“朝贡贸易”体系
2020-10-14更新 | 866次组卷 | 22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元代马祖常有诗云:“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该诗歌
A.记载了一段战争往事B.表达了作者对疆土的热爱
C.反映元代中外交流通畅D.反映元代桑麻质量较好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惰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现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致,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

——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二   理学家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了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

——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

材料三   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目的。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构建“理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家加强个人“道德伦理规范”的两种主要途径。
(3)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10 . 中文里原来并无“塔”字,魏晋以后才造出“塔”字。印度的塔早期多是“覆钵”或“覆盆”式,也就是一个半圆覆钵形的大土冢。而中国工匠将这种佛塔形式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创造出各种造型美观、千姿百态的佛塔。这反映了
A.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B.佛教本土化并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C.中国墓葬形制深受佛教文化影响
D.宗教信仰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
2020-04-26更新 | 1843次组卷 | 6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颐中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