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23-24高二下·四川广元·期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既信教又崇拜祖先和孔圣人对于西方传教士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为此,教皇克莱门十一世两次派人向康熙传达谕旨,“训示”清朝贯彻天主教教义。这种态度激怒了康熙,他最后批示:“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这一做法(     
A.导致了中国闭关锁国B.维护了天朝上国地位
C.反映出中西文化冲突D.断绝了西学东渐进程
2024-05-07更新 | 101次组卷 | 3卷引用:选必3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23-24高二下·四川广元·期中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随着技术的进步、农业的扩展与贸易的繁荣,引起了社会关系、政治组织、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它促使人们深刻自省,不断地提出新问题……问题主要集中在:理想政府的道德基础,社会制度的作用,以及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和目的等。约公元前6世纪前后,整个文明核心区域都在提出和探讨以上问题,形成了古典时代伟大的哲学、宗教和社会体系。代表人物如中国的孔子、印度的佛陀、波斯的琐罗亚斯德、希腊的理性主义哲学家等,都生活在这个时代,这绝非巧合。因为当时各个文明地区都遇上了同样的动乱和挑战,只是其各自做出的回答极为不同……上述文明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各自独特的哲学观念和社会制度,这些特征经过此后数百年的发展定型之后一直持续到现代。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 年以前的世界》

材料二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注:古代中国称基督教为景教),出土于明朝天启年间的陕西周至县,拥有“众碑之魁”的美誉。此碑立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全碑约1780字,用汉文和叙利亚文合刻,介绍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和传入中原后承蒙唐太宗之后六位皇帝的厚爱,在唐朝传教近150年的历史,震惊了国际学术界和宗教界。碑文除引经据典吸收了大量儒家、道家等中国传统文化外,还借用众多佛教梵文术语,反映了印度人的思想智慧。此外,西亚的叙利亚文、波斯文词汇也融入其中,其内容更是体现大秦景教流行西亚、欧洲基督教文化的精华,被称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丰碑。中国碑碑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明核心区域的地理特征。概括公元前6世纪前后,文明核心区域同时出现文化觉醒的共同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属于何种史料类型?请简述其史料价值。
2024-04-30更新 | 43次组卷 | 2卷引用:选必3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23-24高二下·湖南·期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8世纪英国启蒙思想家哥尔德斯密斯在其著作《世界公民》中借中国哲学家之口,赞许了中国“只服从一种法律,只听命于一个君主。四千年来只经过一度长期革命。……宗教迫害是不存在的,人们的不同主张也没有引起战争”。由此可知,哥尔德斯密斯意在(     
A.论证开明君主专制合理性B.模仿中国体制改造欧洲社会
C.批判欧洲混乱的政治局面D.推动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2024-04-30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选必3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23-24高二下·湖南·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表中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汉谟拉比法典》前言宣扬君权神授,炫耀国王的功德,法典的正文共282条《汉谟拉比法典》是研究古代巴比伦封建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B

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创作于12世纪,反映了古代斯拉夫民族的历史、传说和风土人情,是基辅罗斯时期最杰出的文学作品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C

[美]伯恩斯、拉尔夫著《世界文明史》第3卷说到:“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危地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美洲当时文化发展水平居于世界首位

D

《高丽史》的体例分为“世家”“列传”“志”等,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历史;日本根据自己语言的发音,借用汉字的笔画,创制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古代朝鲜和日本吸收中华文化,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A.AB.BC.CD.D
2024-03-29更新 | 106次组卷 | 6卷引用:选必3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4·吉林·三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佛教刚入中国时,被儒家批判为“无君无父”。但元代重编的《敕修百丈清规》第一页就写着“大智寿圣禅寺主持臣僧德辉奉敕重修”,用了“臣僧”二字,而且将称颂祷拜君主的《报恩章》置于供养佛祖的《报本章》之前,代表着出家人彻底摆脱了不拜俗的戒条。这表明元朝时期(     
A.佛教伦理中国化B.佛教成为国教C.佛教完成世俗化D.佛教儒学合一
6 . 魏晋时期,少数氏族内迁,虽然造成了西晋灭亡后黄河流域的大动乱,但只经过不到三个世纪,华夏文明便通过隋朝统一,宣告先进文明对于落后文明取得全面胜利,并挟统一产生的强大力量,在随后三个世纪中,全面影响着东亚其他地区的历史进程,以至隋朝被域外史学家称为“世界帝国”。材料表明,隋朝(     
A.对华夏文明发展贡献卓著B.使国家由分裂走向了统一
C.促进了民族间文化的交融D.对周边国家产生较大影响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农政全书》有种植,桑蚕,水利等分类,共70万字,6万字是徐光启个人亲身经历所写。总结了之前的农业著作和当代著作,提出了个人见解。

《农政全书》传入朝鲜、日本,在日本大饥荒时期起到积极作用,在日本进入农业现代化仍使用《农政全书》,促进日本发展了现代有机农业,在日本发展现代农业时,仍起到借鉴作用。

传入法国,法国人写《中华帝国史》英国,促进当地丝织业发展。传入俄罗斯,翻译这本书,传播了中国桑织技术。

——《科学技术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农政全书》特点;说明在国外传播及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状况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认为佛教是在东汉明帝遣使求法后传入中国的。但在此之前,佛教已从西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翻越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传入中国内地及西藏、云南等地,为外来商人提供服务。传播期间,常发生僧侣与道士斗法取胜的故事,这为佛教吸收了众多权贵的皈依。经过两百多年,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在佛教传播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译经活动。起初主要由私人支持的外来僧人主持,东晋道安和尚则是本土僧人主持译经的第一人,而唐朝玄奘和尚主持的译经活动则是历史上的一个顶峰。译经过程中,不仅突出了孝道观念,还将轮回报应的重点从来世报转移到报在子孙。此外,汉译经书还强调前世福报和转轮圣王,为帝王的庄严、王朝的更迭和帝王的世袭提供了有力论证。

——摘编自方永《试论佛教中国化》

材料二   唐初实行均田制,“凡道士给三十亩,女冠二十亩,僧尼亦如之”,并保留其免赋役等特权。虽有韩愈等指出佛教的弊端,但并未引起统治者的重视。至唐武宗会昌年间,反击回鹘的战争和平定刘稹叛乱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农民或弃乡逃亡,或铤而走险,或遁入空门,社会闲散人员、无业游民也多皈依寺院。会昌二年(842年),武宗在道士赵归真等的劝说下下诏:“令天下僧尼中犯罪和不能持戒者尽皆还俗,行咒术、妖术等者同禁”,并要求“天下废寺,铜像、钟磬委盐铁使铸钱,其铁像委本州铸为农器”。会昌五年(845年),武宗不仅“令年五十岁以下僧尼还俗”,还敕令“大秦穆护、袄僧皆勒还俗,递还本地充纳税百姓。如系外国人,即送回国”。据统计,会昌年间“天下凡还俗僧尼总计二十六万零五百人。皆收充为国家纳税之编户齐民”。

——摘编自齐倩楠《唐武宗“会昌灭佛”的历史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会昌灭佛”的原因及其影响。
9 . 唐代时,各国使者、教派所带来的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的律令制度、汉字文化、儒家文化等波及东亚乃至东南亚,其文化影响甚至远及大食(阿拉伯)、拂林(今东地中海一带)等地。这表明唐朝(     
A.科技成就领先世界B.深受外来文化影响
C.政治制度优越先进D.包容开放影响世界
2023-09-23更新 | 1290次组卷 | 21卷引用: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选择性必修三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22-23高二下·河北·阶段练习
10 . 唐朝时,新罗国统一了朝鲜半岛。新罗是一个稳定且组织完善的王朝,它严格地以唐制为样板,甚至统治阶级都使用中国文字,模仿中国的文体,接受佛教文化和儒家思想。由此可知,唐朝文化(     
A.被新罗加以全面复制B.深刻影响了朝鲜发展
C.取代了新罗本土文化D.推动了朝鲜社会转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