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官方和民间都要进行祭天、拜祖、祭孔等重大活动,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都非常清楚,祭天、拜祖、敬奉鬼神说到底都是为了教化百姓。从周公旦那个时候开始就有了这种清醒的实用理性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强调每个人只要从我的内心做起,从我们的日常事情和现实生活做起,就可以由平凡之事入手来成就伟大功业。因此,最现实、最直接的事情,无非就是每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中国人既然把眼光都关注于内在的道德修养和现实的经世致用活动,他就无暇去顾及那些六合之外的鬼神,这就使得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儒家知识分子能够投身于现实社会,投身于经世致用的实践活动中,从而推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繁荣昌盛。

——摘编自赵林《西学三书》

材料二   明末传教士对中国古文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力对其进行研究和翻译,在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古文献所反映出的儒家思想及其自然观、道德观和政治理想成为引领欧洲一代风流的思想旗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欧洲思想家。18世纪,经传教士介绍到欧洲的中国传统文化,使欧洲许多激进的知识分子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内容与当地流行的理性主义自然神论相类似,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推崇的是“理”而非“神”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无疑就成了他们取证的榜样,他们也从中找到他们观点的旁证,从而坚定了他们的观念和斗志,丰富了他们的学说。

——摘编自王立《中华文明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东学西传对当时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产,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网民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

——摘编自孟轲等《孟子》

材料二   16世纪到18世纪,受罗马教皇的派遣,先后有大批耶稣会士来华传教。起初,耶稣会士译介中国儒家经典的目的在于证明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教义是一样的。从16世纪末17世纪初开始,耶稣会士们创办报纸和杂志等定期地、大量地向西方介绍中国的文化,中国文化因此在欧洲知识界和上流社会流传。意大利耶稣会士和葡萄牙耶稣会士合作,将《大学》译成拉丁文,以《中国的智慧》为名于1662年出版。《中庸》的译本则被取名为《中国的政治道德学》。17世纪末,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还曾专门诏谕皇家印刷厂大批印制传教士从中国带回的四书译稿。此外,传教士还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科举考试制度作了介绍。经过传教士们的介绍和宣传,在那一时期的欧洲人眼中,中国文化是美妙绝伦、令人向往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理想国家。

——摘编自王杰《儒家思想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先秦诸子之论战,实不及希(古希腊)哲之剧烈,而嫉妒偏狭之情大为吾历史污点者。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适合,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孔子)非先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法行不敢行,其学派之立脚点近于保守。孟子之距(批评)杨墨,则毫无论据,而漫加以无父无君之恶名……绝似村妇谩骂口吻,毫无士君子从容论道之风。(汉武帝时期)儒学统一者,非中国学界之幸,而实中国学界之大不幸也。

——摘编自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1902—1904年)

材料四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能够绵延千年而不绝,主要是因为其具有开放性、包容性。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淬炼的科学真理,可为儒学的现代化、时代化转型提供助力。而儒学作为扎根中国土壤的思想文化,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及丰富内涵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供了肥田沃土,如“表正则何物不正”的社会规矩意识、“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中庸辩证哲学等,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典支撑和理念补充。

——摘编自孙耀胜、王碧颖《文化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相融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孟子的民本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耶稣会士在欧洲译介中华文化典籍的根本意图,并说明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对传统儒学的看法,并分析其成因。
(4)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如今的青年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应秉持的态度。
7日内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四十九中学校、江津第二中学校等九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唐统一后,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公元622年,新罗遣使入唐。唐高祖亲自慰问新罗使者,并派庾文素出使新罗。从此,唐与新罗保持密切来往。公元639年,善德女王开始遣子弟入唐求学,到公元837年,新罗在唐朝国学学习者达216人。这些留学生当中,有不少人著述颇丰,如崔致远有文集三十卷。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新罗王金政明遣使来唐,求得唐礼一部并其他文章。公元788年仿唐科举制公布读书三品出身法,以儒家经典与汉学为主要考试科目,进行国家考试,以录用官吏。其标准是对汉文典籍的通晓程度和汉文的写作能力,以学问的高低和汉文熟练的程度来决定其官职。新罗人虔信佛教,纷纷入唐求法。当时长安诸寺中的新罗人较多。这些人“得法归国”后,“皆为国王之师表,佛门之领袖”。

——摘编自吴葆棠《唐与新罗关系研究》等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与新罗文化交流密切的背景。
(2)据材料,归纳新罗学习大唐文化的主要途径。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文化东传新罗的意义。
7日内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时期,日本遣唐使制度更为完备,二百余年间,日本遣唐使成行16次,遣唐使一般每次五六百人。使团集中了当时日本的外交、科技、佛教、艺术等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在中国所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成归国后,将其所学引进到日本,实现“全盘唐化”,成为日本大化改新的谋划者与助推者。通过大化革新建立起以唐三省六部制和郡县制为蓝本的中央与地方行政体系:效法唐初实行的均田制,施行了“班 田收授法”,仿唐租庸调制建立起税收制度;在军事方面,仿唐朝的府兵制,建立起“防人制”;还仿效唐朝教育制度,开设各类学校教授汉学,培育人才。自从圣德太子执政奖励儒学以来,社会上很快形成好儒习汉的风气,儒家思想很快普及到日本各地。举德天皇更是效仿 唐制,主张“孝为百行之先”,令全国每户备孝经一本。

——摘编自唐移君《隋唐时期的中日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学习唐朝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学习唐朝的积极影响。
7日内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人类文明自诞生起就不断地相互交流,并在交流中不断发展融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波斯在对外征服的过程中不断被先进的两河流域文明所折服和同化,并吸收近东多民族不同文明的养分。例如,古波斯的浮雕就带有两河流域雕刻艺术的明显印迹,古波斯还模仿巴比伦尼亚的建筑风格,仿制美索不达米亚建筑中的有翼公牛、琉璃砖及装饰色彩。波斯原先采用古埃及历法,后改用巴比伦历法;还有许多希腊工匠参与了波斯王宫的建造,其宗教雕塑尽显希腊风采。古波斯文明的精华集中体现在其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和文化等典章制度建设上,尤其是波斯帝国的政治制度成为后世帝国效仿的样本。

——摘编自王芳《试论古代中东多元文明的流变及其互鉴》

材料二 托莱多市地处欧洲西南部,三面环海,南部的直布罗陀海峡连通着地中海和大西洋,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翻译中心之一……托莱多市在中世纪早期就是远近闻名的宗教文化圣地之一,阿拉伯人统治期间带来大量的文化典籍和学者,使它成为一个犹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杂居的多元文化城市……托莱多建立了托莱多翻译学院,大批学者从欧洲各地纷纷来此学习或者任教,托莱多翻译学院的发展经历了拉蒙德大主教领导下的创办初期和国王阿方索十世支持下发展的黄金时期……译著和著述所代表的阿拉伯文化在欧洲广为流传,启迪了欧洲人的思想。

——摘编自陈赫明地《中世纪阿拉伯文明与欧洲文明交往研究——以托莱多翻译学院为例》

材料三 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的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强调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

——摘编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波斯文化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波斯帝国的政治制度成为后世帝国效仿的样本”。
(2)根据材料二,概括托莱多市成为翻译中心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阿拉伯文化“启迪了欧洲人的思想”。
(3)根据材料三,指出“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当今全球治理的角度,举例说明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2024-05-17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培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至18世纪末,罗明坚、利玛窦等外国传教士将大量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典籍转译为西文后传入欧洲。此举使中国儒家学说在欧洲得到广泛传播,并在欧洲兴起了百余年的“中国文化热”。18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百科全书派”主要成员霍尔巴赫认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将政治和道德相结合的国家,是以德治为基础的政府,欧洲政府当以中国为模范。启蒙时期的法国持霍尔巴赫观点的思想家很多,他们认为中国儒家“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应成为其学习的榜样,这也促使上述思想逐渐成为近代欧洲思想家追求并建立民主思想的渊源。

——摘编自周小欣、王丽娟、兰春《中国儒家典籍对欧洲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   裘廷梁在《无锡白话报·序》中指出,中国要能够与泰西强国竞争,就必须“尽天下之民而智之”,使不同行业的人皆能人尽其才。按当时的发展趋势,中国将“非行西政不能活吾民,每一行省,非有精通西学数十人,必不能行西政”。按环球各国的大势看,“一人智而天下皆愚,能富强昔日之天下,决不能富强今日之天下”。他认为开启民智的根本措施是兴学校,其次是办报。此外,严复也将《国闻报》视为通上下、通中外的传播工具。“为各国并立之国,则尤以通外情为要务;昧于外情则坐井而以为天小,扪籥(一种乐器)而以为日圆,若是者国必危。”

——摘编自李滨《戊戌时期西学东渐与改良派论报话语的新变》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儒家思想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目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行西政”的前提条件及其解决策略。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思想潮流的认识。
2024-05-14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屈原对故国始终怀着一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情感。在《天间》里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整体,一连提出100多个问题,叩天:敬畏自然;问地:顺应自然;论人:天人合德,仁民爱物,万物一体。在《离骚》中,他痛惜人民在战乱中遭受的苦难,“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在《远游》中,他写道“涉青云以泛涩游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怀余心悲兮,边马顾而不行。”

——摘编自刘晨琤《再解“离骚”——兼论屈原思想的独特性》

材料二   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朱熹认为,教人为学在于“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为学方法则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以外,从“修身、处世、接物”等方面进行道德的体验与践行。从明代开始,书院制度移植到朝鲜、日本、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乃至欧美等地,成为当地了解、接受中华文化的窗口,并融入当地的文化传统,有的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有力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摘编自邓洪波《中国书院文献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屈原思想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积极作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唐宋时期深厚的诗词文学积淀、美学内涵和思想特质为其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丰富资源。“已而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于是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摘自《唐会要·卷三五》)。在唐宋频繁的国际交流中,外国人对诗词的学习、交流以及诗词的国际传播成为重要内容,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也成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主要媒介,发挥独特的美学作用和人文魅力。

——摘编自欧阳骞《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

材料二   马克思曾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你们赞美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是不可代替的,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中华文化传播的特点。
(2)指出材料二中马克思的话体现的文化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
2024-05-04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万历十年(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传教,中国少数上层士绅开始接受他所带来的天文学、数学和地图学等知识,但排斥天主教教义。此后,小规模的“西学东传”一直存在。康熙晚年,清王朝因罗马教廷禁止中国教徒崇拜祖宗、崇拜偶像及拒用“上帝”译名等“礼仪之争”而开始限制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雍正皇帝甚至怀疑传教士的动机,担心民众受其蛊惑而影响到法令的推行,于是全面禁教,“西学东传”基本中断。

——摘编自杨晓娟姜红明《中国现代化演进的历史向度:从西学东渐到文明创生》

材料二   法国学者谢和耐把这个时代(明末)的典型特点概括为如下方面:

“以银锭为基础的商业经济的飞跃发展,这种发展又与从日本到暹罗和菲律宾的整个东亚海上贸易的巨大发展相吻合。”

“所有领域(农业、纺织、瓷器、印刷术等)中的生产技术大发展。”

“社会变革、城市生活的发展,由大小商人、山西的富裕店商和新安商人组织成的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出现。”

“短篇小说《三言》和《二拍》、长篇小说(1570年左右的《西游记》和1619年左右成书的《金瓶梅》)与剧的发展,这种发展在明末出现了令人仰慕的新生。”

“具有技术和科学特点的著作日益增多……”

——摘编自罗本琦方国根《明末“西学东渐”的缘起申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末西学东渐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明末西学东渐的影响。
2024-05-0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三晋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元代中国幅员广大,以强大和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马可·波罗作为许多西方来华的人士之一、深为中华文明的成就和中国的繁荣所吸引,成为元朝的国家管理人员之一。他关于中国的回忆经过整理,以《马可·波罗行纪》为题,在欧洲传播,使欧洲人对中国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也大量地在元朝的国家机关中供职。中国与外国的贸易和文化往来成为更经常的事情。儒学中的理学得到官方的提倡,因而在北方得到广泛的传播。藏传佛教受到特别的尊崇,其他如道教、基督教、摩尼教、婆罗门教、犹太教等也得到优容,穆斯林在中国人口众多。元代杂剧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郭守敬制定的《授时历》,把我国古代的历法推算推进到了更为准确的水平。元官方编辑的《农桑辑要》和王祯的《农书》,是当时中国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

——摘自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元朝文化的特点,并指出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交流的认识。
2024-05-01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高二市区一类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