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现代化在东亚(包括东南亚)的胜利进展是二战后最令人激动的现象之一。如果说,日本的繁荣还只是非西方国家发展的特例,亚洲“四小龙”的成绩又因其相对狭小的规模而限制其普遍意义,那么中国、东盟、印支国家的急起直追,迫使人们重新认识东亚奇迹。90年代以来东亚持续上升的趋势,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为展望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文化圈的前景提供了基础。

追根溯源,在历史上存在着一个极其广袤的中华文明圈。此文明圈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对汉文化的学习和认同。汉文化圈包括中国、日本、越南、朝鲜等。经过中国文化改造过的佛教,传入日本、朝鲜、越南和东南亚。儒学在日本、朝鲜、越南已深入到各自的生活方式、伦理观念、政治制度之中,与在汉“文化圈”的核心地区——中国的表现形态非常接近。

——摘编自俞新天《东亚文化论坛》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历史知识,就“中华文化与东亚现代化的关系”自拟论题,从整体或局部任一角度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不得抄袭材料中的案例)
2024-03-24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17世纪,西方传教士来华后逐渐了解中国的选官制度,并不断地把最新的选官信息反馈回西方,这成为他们构建中国形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时间代表人物主要信息影响
16世纪早期【西班牙】门多萨介绍了明朝的官僚机构和官员设置情况,首次记载并高度赞扬了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和科举取士制度,以为明朝的科举考试方式是和西方一样采取口试的方式开启了西方传教士介绍明朝选官制度的先河
16世纪中后期【意大利】利玛窦介绍了更多有关中国选官制度的信息,认识到官员的九个品级,以为官员三年一升迁;批判了科举考试内容的狭隘性,认为这是明代中国科学不发达的原因西方人对中国选官制度的内容认识变得丰富、清晰,但仍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17世纪上半叶【葡萄牙】曾德昭增加了官员品级、早期私人教育、吏员入途、官俸折支及纸钞买官、掣签法等新内容,特别提到了品德、礼貌、书法等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不仅认识到中国选官制度中积极的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其中存在的腐败行为使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选官制度不断完善起来
17时期中后期【法国】白晋高度评价了康熙皇帝,认为他公正司法,任人唯贤,是位明君。记载了清朝皇帝对朝廷显贵之子的特殊对待,还提到了捐纳制度刺激了欧洲“中学热”的兴盛,对西方国家构建文官制度提供了重要启迪

——据杨洁《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对中国选官制度的认识与评价》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官僚制度”,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