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西亚、 非洲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近3000年的法老时代,古埃及人始终保持着其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以象形文字为例,古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就创造了文字,到公元前3100年左右就已形成了完整的象形文字体系,象形文字对保持古代埃及文化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古埃及人相信死亡只是来世的一种准备,最为重要的在于要把死者在来世所用的东西准备好,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古埃及人一直盛行着对死者实行厚葬之风。在古埃及人的浮雕和绘画作品中,人像造型必须遵照严格的侧头正胸式的基本法则,即表现人站立、行走时,头和面孔必须以侧面形式表现,双肩和胸部以正面表现,而脚又是侧面的。

——摘编自令狐若明《古埃及文明的传统特点》

材料二   在“埃及学”出现以前,人们对埃及了解甚少,甚至到了启蒙运动时期,人们都仅把埃及和金字塔联系在一起。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带去了兵将和一部分学者及技术人员,想对埃及的地理历史有较深刻的了解。这些学者先是发现了卢克索宫殿,然后发现了凯尔奈克的神庙。由于大多数人读不懂古埃及人的碑文,因此工作毫无进展。直到1822年9月29日,法国学者商博良在巴黎科学院召开的重要会议上宣读了《关于象形文字语言的字母给M.达西尔先生的信》,就释读埃及象形文字的情况作了报告,宣布象形文字释读成功。欧洲许多国家的著名学者出席了这次会议,这一天是公认的一门新兴学科——埃及学的诞生日。从此,研究埃及之门被打开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埃及文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埃及学出现的历史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埃及学出现的历史意义。
2023-08-19更新 | 150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萍乡市安源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古代地中海周边曾诞生过许多著名的大帝国,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以下为其中两个帝国扩张形势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

图2
(1)写出图1、图2两个帝国的名称,并分别列出一条判断依据。
(2)有人说地中海是“文明交流之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阿拉伯翻译运动发轫于倭马亚王朝(公元661—750年)时期,勃兴于阿拔斯王朝(公元750—1258年),结束于13世纪蒙古人西征的铁蹄之下。由倭马亚王朝时期的个人的零星翻译,到阿拔斯王朝时期达到鼎盛,发展为国家的主要事业,由国家投入巨资,建立机构,组织人力进行翻译。史书记载:“上自哈里发,下至平民……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溯,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所储蓄的宝藏,分给发奋的学生们,并且孜孜不倦地编辑许多典籍,其卷轶之浩大与内容之丰富,不亚于现代的百科全书,而其对于现代科学约贡献,远非一般人的想象所能及的。”

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各民族以翻译的方式继承了东西方古代文明(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地中海东岸及希腊罗马、恒河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丰厚的文化遗产,翻译的学科范围涉及当时东西方文明古国全部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并开拓了新的领域。这一运动又直接推动了阿拉伯帝国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了翻译运动的高涨和新文化的创造。这场规模宏大、成绩卓著的翻译运动奠定了伊斯兰文化创造高起点的基石。有学者指出:“没有他们约努力,这古老的文明就会泯灭,科学的发展就会断线,中世纪就可能出现一片愚昧黑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文炯、张嵘《伊斯兰教与中世纪阿拉伯翻译运动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的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帝国是依靠武力建立的军事大帝国,境内各地区存在巨大差异,各行省都保持着半独立状态。巨大的经济、民族和文化差异,单靠军事征服不能彻底消除。帝国后期,对外战争减少,战俘来源严重匮乏。而贵族阶层对于奴隶劳动的严重依赖,造成生产衰退和经济崩溃。加之奴隶主对奴隶的盘剥与压榨,激化社会矛盾,给蛮族入侵提供可乘之机。对外征服战争也使罗马人变得骄奢淫逸、贪图享乐,失去了简单朴素、吃苦耐劳、尽忠职守的罗马精神。趋于消极的社会风气影响军队,使军队人数和战斗力断崖式下跌。

——摘编自徐宁《一个强大帝国的软肋》

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发起的这场翻译古代东西方文化典籍的学术运动,连通两个世纪。主持这场翻译运动的是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机构智慧宫,它重金聘请不同民族的近百位著名学者和翻译家,翻译希腊语著作100多部,波斯语著作约20部,印度语著作约30部,奈波特语著作约20部,从希伯来语、古叙利亚语翻译过来的文学、艺术和科技著作也有几十部。阿拉伯人在直译原著的基础上还做了大量的校勘、注释,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大量新的学术著作。……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这些阿拉伯文的古典文本又译成拉丁文转渡欧洲,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奠定思想基础。

——摘编自沈清波《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穿过沉寂的中世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成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634年到公元750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个西起比利牛斯山脉,东至中国西北边境的帝国。阿拉伯的地域扩张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进入了繁荣时期。阿拉伯本就处于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帝国建立后的经济繁荣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迹遍布亚、非、欧三洲。除了商业贸易的频繁交往,这一时期的科学文化交流也大大加强了。阿拉伯的统治者对异族文化的宽容态度促成了中世纪阿拉伯科学的进步。

——摘编自[美]希提《阿拉伯通史》

材料二   在欧洲文化凋敝的时期,阿拉伯人从被他们征服的亚里山大里亚、大马士革等地搜集古希腊典籍,还从拜占庭收买古希腊手稿,并把它们翻译成阿拉伯文。阿拉伯人非常重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有些阿拉伯学者为了使自己的著作得到重视,竟然假托它们是古希腊人的著作。阿拉伯文化是在吸收了古希腊以及东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阿拉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大融合。

——摘编自[英]休·肯尼迪《大征服——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帝国在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方面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6 . 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呈现出区域性的多元特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巴比伦最突出的成就是它的法律体系。《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最早的有系统的法典,它的全文刻在石头上石头上部刻着两个人,坐着的是神,站着的是汉谟拉比,这意思是说,神把法典交给人间的统治者,让他去执行。在西方“法”的思想中,“法”是从神那里来的,人只是服从“法”和执行“法”,在《汉谟拉比法典》石刻上,就已经看到了这个苗头。法典开宗明义就说制定这部法典是为了追求公正和正义,让正义之光照耀大地,消灭一切罪恶、一切恶人,使强者不可以压迫弱者,弱者可以得到保护。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钱乘旦讲西方文化通论》

材料二 雅典民主制的根本原则是政治平等,公民享有近乎绝对平等的政治权利,直接参与国家的管理。在参与人数不得不有限的地方,普遍采取抽签和轮流的方式。雅典人相信,只要给与充分参与的机会,普通民众和社会精英一样拥有政治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学者认为,雅典民主制是“迄今为止最为民主的政治制度”。

摘编自黄洋《古代与现代的民主政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巴比伦法律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雅典民主制的特征。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大文明形成的主要因素。
2023-07-07更新 | 139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

材料二 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

——古代穆斯林作家·比鲁尼

材料三 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而通行全国的阿拉伯语和占统治地位的伊斯兰教意识形态,则为它提供了必要前提。适应阿拉伯帝国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发展的需要,帝国的统治者日益认识到科学文化的重要性。因此,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到阿拔斯王朝时期……他们不分宗教畛域,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8世纪中叶,中国的造纸术和罗盘针传入阿拉伯帝国,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1)阅读材料一、二,请思考阿拉伯半岛统一与伊斯兰教的关系?
(2)阅读材料三,请思考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中国历史,说说有哪些文化成就经阿拉伯人传入了中国?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内容为民间传说或歌颂英雄功绩的长篇叙事诗,它涉及的主题可以包括历史事件、民族、宗教或传说。

材料二毗湿摩说:婆罗门可以娶三个妻子。刹帝利可以娶两个妻子。吠舍只可以从本种姓内娶一个妻子。无论几个妻子,她们生下的儿子地位都是平等的。在婆罗门家庭中,出生于婆罗门种姓的妻子地位是最高的。在刹帝利家庭中,出生于刹帝利种姓的妻子地位是最高的。首陀罗女为前三个种姓的人所生的孩子,有道行的人是鄙视的。一个婆罗门让首陀罗女为他生了孩子,这个婆罗门应该为此赎罪。

——摘自史诗《摩诃婆罗多》

(1)以下是世界伟大的史诗作品,请指出以下史诗分别是哪些古代文化的成就?
史诗作品代表的古代文化
《罗摩衍那》
《吉尔伽美什》
《荷马史诗》
《伊戈尔远征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诗《摩诃婆罗多》对研究印度历史的史料价值。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塞塔碑铭文是公元前196年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发布的一篇敕令,用古埃及语圣书体文字(古埃及祭司使用)、世俗体文字(古埃及平民使用)和古希腊文字3种文字对照书写。埃及象形文之读法与写法在公元4世纪后彻底失传。但古希腊文是近代人类可以阅读的。


——据令狐若明《古埃及罗塞塔石碑解密始末》等

材料二   1798年,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以期实现打击英国的战略目标。拿破仑十分重视埃及古迹,他制定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埃及的计划,组成一支庞大的科学艺术考察团,学者们负有收集和研究埃及历史和古迹的重任。1799年,法军在尼罗河三角洲西支流入海口附近的拉希德村修筑防御工事,偶然掘出一块布满稀奇古怪文字的黑色玄武岩石碑断片。1801年,英国打败法国,夺得了埃及的宗主权,根据协议,战败国法国必须无条件地交出他们在埃及发掘的一切文物。1802年,罗塞塔石碑被运往伦敦,移至大英博物馆的埃及厅,成为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时至今日,石碑上的标签仍写着:“不列颠军队征服埃及的战利品”。

——据令狐若明《古埃及罗塞塔石碑解密始末》


(1)说明罗塞塔石碑及其铭文的史料价值。
(2)罗塞塔石碑的发现和归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5世纪前后,阿拉伯语文学语言形成,7世纪后,阿拉伯人从波斯语、阿拉马语中吸收了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词汇和政治术语,从布伯来人和叙利亚人那里吸收了宗教术语,从希腊人那里吸收了政治、科学、哲学术语。阿拉伯帝国治下的民众为了与阿拉伯人交往,为了担任公职,为了宗教信仰而学习阿拉伯语,促使阿拉伯语传播到阿拉伯帝国治下的亚、非、欧地区,阿拉伯语也因此而成了一种世界性语言。912世纪,用阿拉伯语写成的著作,包括哲学、医学、历史、宗教、天文、地理各学科,较其他语言占有很大比例。在欧洲中古世纪,它是保存希腊文化和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媒介语,西欧的语言中至今仍有许多阿拉伯语词汇,除拉丁语字母外,阿拉伯语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一套字母。

——摘编自王玉芝《人类文明第一次大融合的结晶: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材料二   语言由特定的人群使用,语言的发展是由说这些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发展的具体条件决定的”,其兴衰也必定伴随有关民族在历史上的沉浮,或起或落,千回百转,当今世界已然可见的民族语言流市与交互影响的图景,是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行程中熔铸而成,同那些相关民族集团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动紧密交织在一起的。

——摘编自沈坚《民族语言格局:历史的产物》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语成为世界性语言的原因和历史作用。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阐述语言的发展是“由说这些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发展的具体条件决定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