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欧洲文化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14-18世纪欧洲思想领域经历重大转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4世纪中期的意大利,薄伽丘小说的“市井琐事”和“市民情调”是对古典拉丁文化的直接挑战,也是对市民社会风俗的积极倡……在对教会和君主双重压迫的反抗和嘲弄过程中,薄伽丘实现了为市民阶级价值观念张目的人文关怀主题。

——张攒、江宁康《文艺复兴与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嬗变》

材料二       路德认为,只有信仰基督,才可得到上帝的恩典;只要心存信仰,人的获救就无需教士的中介作用,不必求助教皇和教会…路德新教所推的权威《圣经》,也不是如天主教解释的那样,是一本只有教皇可以解释的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教条主义的经典,而是一本人人可以阅读和解释的,并在其中得到人与上帝交流的福音书。

——李平晔《人的发现——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材料三       孟德斯鸠不但抨击暴君政体,而且他还专门研究了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按照他的看法,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才能避免暴政的出现。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薄伽丘小说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薄伽丘小说产生的经济根源。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具体办法”。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14-18世纪欧洲思想领域重大变化的主要内容。
2020-07-27更新 | 408次组卷 | 24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希罗多德和司马迁是世界历史上久负盛名的史学家。希罗多德开创了一种编纂历史的新体裁——历史叙述体,从而奠定了西方历史编纂学的基础,他早年曾漫游各地,足迹遍及小亚细亚、爱琴海诸岛、埃及、叙利亚、巴比伦、波斯帝国的腹地、色雷斯以及黑海北岸的西徐亚等地。“他每到一处总是精心了解当地风土人情,考察文物古迹,多方采集各种民间传说、风俗习惯、法律、政治以及宗教等,并且不带有任何先入之见,或者任何偏见。”因此,西方学者强调是“希腊人首创了史学”。司马迁第一次汇总古今典籍,“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创建了记叙中国通史的纪传体,这在中国史学上也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创举。两者在史学方法方面同样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相似又宝贵的文化遗产。希罗多德《历史》主题虽然是希波战争,但是实际上叙述的是亚欧非三洲当时希腊人所知历史范畴内的重大事件,例如埃及、巴比伦、叙利亚、波斯、西徐亚的历史都占有相当大的篇幅。司马迁在其著作《史记》中,除着重记述了华夏民族以外,还尽可能详细地记载了当时边远少数民族和周围国家的史实。在匈奴、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大宛等列传中,他以简明扼要的笔法描绘了各族各国的源流和概况。

——摘编自丁燕霞《东西方“史学之父”之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比较希罗多德和司马迁史学研究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和司马迁共同的历史贡献。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对立统一的。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把传统文化的统一性推向了极致。但事实上,统治者宣扬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又使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呜的总结与融合,传统文化又经历了继承性与变革性的过程。古代中国虽历经战乱、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传统文化从未中断,总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包容性有利于中华文化图的形成和发展。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先秦文化基础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入释、道观念而形成的一种成热的伦理文化;西方传统文化根植于古希腊世俗文化、古罗马政治文化的土壤中,历经基督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而形成的一套世俗文化。天人合一、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多元和谐与有限对立中,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而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契约意识则构成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表达一种向上、向外扩张的气魄,在契约、律法的前提下,求得人与人的平等与尊重,呈现出特定的宗教意识和科学精神。

——摘编自黄政昌《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我国传统文化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之处。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研究的重点由自然转移到人,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者,他反对研究客观世界,认为客观世界是神安排好了的,人是不能认识的。他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命题。他指出人的灵魂、心理支配着肉体,只有灵魂、心理才能认识事物,得到知识。人要自我认识,必须要用心思考,不能过多地依赖别人教。

——摘编自苏振兴《世界文化史纲》

材料二:文艺复兴运动是指14世纪初到17世纪初在欧洲出现的古代文学、艺术、知识的复兴。它是欧洲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发动的一场文化革命运动。14世纪初兴起于意大利,后传播到尼德兰、法国、英国、德国、西班牙,直到16世纪在西欧各国繁盛起来。

——摘编自石莉芳《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师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及其对哲学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古早期的动乱在毁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严重破坏文化。这时的教育和文化知识为人数不多的教士所垄断。教会学校教授的内容是源自古典文化的“七艺”,但教会并不热衰于在学理上和精神上理解古典文化,学术活动集中在为读通《圣经》而进行的烦琐考证上。当时的哲学和神学是二位一体,完全脱离实际经验,被称为“经院哲学”,许多哲学家沉迷在炼金术和星象学之中。建筑方面盛行哥特式教堂建筑物,高耸入云的教堂尖塔和透过彩色玻璃从高处射进教堂内部的阳光象征着教徒期望接近上帝并最终进入天堂的愿望。

———摘编自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上》

材料二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黑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褚冉冉(儒学的西传:历史和现状》等

西学东渐不仅直接影响着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近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填补了许多中国文化中原来没有的元素。自然科学中的声、光、电、医学等科学技术随着西学东渐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当中,并且通过具有先进思想的国人的学习与研究,中国本地的近代科学也开始形成并且逐步发展。不仅如此,关于近代科学的分类也渐次趋向专门化,形成比较系统的领域。近代的中国随着西学东渐发生着改变,新式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新领域的开拓和新科学的建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结构。

——摘编自王含含《“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早期欧洲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东西方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2022-05-28更新 | 280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山中学2023届新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主要源头,古希腊与古代中国哲学思想对宇宙自然和社会人伦有着类似的观点和看法,只是在后来的发展中,古希腊在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发展了自然科学,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泰勒斯的天文学、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等这些从哲学中过渡派生出来的科学思想,为构筑一个宏大的科学体系提供了必备的思想要素。而中国的哲学家们却或远或近地疏离了自然科学,他们不像古希腊的哲学家同时是几何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而是肩负政治家的角色。他们关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伦理胜过关心自然本身,而且善于从自然的规律反躬自省,寻找社会的和谐之本。

——摘编自黄谊《浅析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与科学的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哲学思想对后世东西方科学发展的影响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共同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