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6 道试题
1 . 据统计,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移居海外的中国人约有1000万人,主体是劳工,商业、政治性移民次之,文化、亲属团聚等又次之。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也有大批前往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等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A.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B.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D.契约华工形成苦力贸易
2 .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19世纪,英国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1788年英国库克船长在悉尼登陆时,居住在澳洲的土著有30万人,500个左右的部落,人们从事狩猎和采集,通过以群体的家族集团形式居住在一起。到了19世纪中叶,澳洲土著只剩下5万多人,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摘编自《澳洲土著民族的历史与现状》

材料二   1875年,18岁的丁龙被人以“猪仔”的身份从中国贩卖到美国加州。当时的美国正在修建太平洋铁路,大量华工参与铁路建设并在高强度的工作下客死他乡。丁龙在铁路投资者卡朋蒂埃的企业里做工,由于他做事勤恳,赢得信赖,后来成为卡朋蒂埃的管家,并与他结下深厚的情谊。19世纪末美国排华情绪加剧,丁龙遂请辞回国,卡朋蒂埃许诺给予丁龙一个愿望。令人惊异的是,丁龙提出希望把他终生积攒的血汗钱12000美元捐献给一所有名的美国大学,建立一个汉学系,来研究他祖国的文化,推动美国人理解和尊重中华文化。在卡朋蒂埃的捐助和努力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丁龙讲座”和“东亚系”。这里后来成为全美研究中国文化的权威机构。

——摘编自裘伟廷《丁龙一位创造美国传奇的华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殖民澳大利亚的特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丁龙被贩卖至美国的历史背景,并简述近代留美华人的历史贡献。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022-07-24更新 | 256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平陵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3 . 如表为近代哥斯达黎加人口比重的变化情况(注:非土著人口包括白人、黑人、混血种人),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总人口土著人口非土著人口
人数%人数%
1522年2720027200100
1569年174791716698.23131.8
16ll年155381490895.96304.1
1700年192931548980.3380419.7
174l年241261271652.71141047.3
175l年240221010942.11391357.9
1778年34212810423.72610876.3
1801年52591829115.84430084.2
A.旧大陆病原体的传播B.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C.美洲原有社会的解体D.三角贸易的兴起盛行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世纪初—18世纪70年代,西欧移民大批涌进13个英属殖民地。在整个17世纪,移民中半数是黑奴,他们从事烟叶、蓝靛等经济作物和水稻的种植,对发展南方种植园经济起了巨大作用。进入19世纪,欧洲殖民国家相继宣布取消黑奴制度,随后大批劳工源源不断地来到北美大陆,他们主要在美国西部等地修筑铁路,开发金矿,垦殖荒地和建设工厂,美国迅速发展为居于世界前列的现代化工业强国。20世纪30年代至大战期间,许多欧洲科学家为躲避纳粹迫害逃亡美国,其中很多人参与了美国原子武器的研制乃至阿波罗登月飞行计划。移民不仅推动了美国生产和技术的兴旺发达,而且使美国文化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但与此同时,有色人种还是受到了来自美国社会有增无减的凌辱、侵害、威胁和袭击。

——摘编自黄安年《外来移民和美国的发展》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个时期移民赴美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外来移民对美国产生的影响。
5 . 19世纪上半期,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西进运动,把美国领土从大西洋沿岸的13个州,向西扩展到太平洋沿岸。随着疆界的不断扩张,新的领土的开发和利用,急需大批劳动力。外来移民迅速增加,形成了一股空前规模的移民浪潮。在这股移民潮中,大量华工从事的主要工作是
A.开矿筑路B.金融证券C.建立牧场D.买办经商
2020-12-11更新 | 578次组卷 | 14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随着华工的增多,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议会通过《移民限制法案》,规定入境的华人要接受语言测试。测试可以是任何一种欧洲语言,如果一种语言通过了,移民官有权换另一种语言,直到通不过。华人团体的抗争迫使澳政府反思其种族歧视政策,直到1975年《反种族歧视法》出台,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性地确保了全体澳大利亚人不分种族、肤色与信仰,一律平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民族解放运动在澳大利亚的蓬勃兴起B.华人奋斗抗争,逐渐融入澳大利亚社会
C.种族歧视政策遏止了华工赴澳D.澳大利亚本土文化具有排外性
7 . 18世纪,西方学者使用“文明等级论”来审视世界。一些法国学者通过历史分析与语义辨析,将“文明”视为欧洲所特有的-种生活方式,认为其他地区的民众皆无缘于此。这一理论(     
A.客观分析了世界文明发展历程B.反映了欧洲文明的转型
C.否认了其他地区文明发展成就D.适应了殖民扩张的需要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晋时期常有“水旱为灾",“郡国大旱蝗”,民多流亡,《三国志》记载“黄巾起,避难南方"、“遭天下乱,避难交州"。江南地区气候条件的变迁,使得中原士民不再视之为“暑湿”“瘅热之地,气候环境的改善,也让中原先进农耕技术可以迅速移用推广、加之地多人少,因而比较容易获得土地。还应看到,农耕民在不得不迁徙时,往往倾向于选择脱离政府强力控制之地。一旦脱离控制,他们可能激发出惊人的生产积极性和文化创造力,经历“八王之乱”后,永嘉元年(307年)又出现“永嘉南渡”。永嘉南波”及其之后的移民运动,进一步把中原文化传统的精华传向南方,从而使南方逐渐继承了中原文化的正统。

——摘编自王子今《“铜驼”象征征与汉晋南迁的移民运动》

材料二   至晚在18世纪后期,中国与南太平洋地区已经通过海洋贸易确立联系,由中国海产消费市场驱动的捕捞海参、砍伐檀香木及猎取海豹皮等活动,在南太地区迅速蔓延,中国与南太地区的联系绝不仅限于海上贸马这种相对间接的形式,也没有止步于沿海地区。突如其来的淘金热热瞬间改变了内陆的魅力。1852年,澳大利亚本迪戈金矿出现了1500名华人矿工,随后部分有经验的华人矿工被带到新西兰。19世纪80年代后南太平洋各地淘金热因资源枯竭而偃旗息鼓。华人也凭资本而非劳动力开发内陆资源。1868年,广州人周详移民至新西兰,他利用当地原始森林里长的毛木耳,创立了新西兰木耳产业,然后用木耳产业的盈利投资建立黄油产业。1887年他开办了三家黄油厂和一家奶油厂,其中最大的一个仅建造和装备费就高达3700英镑。华人移民有力地推动联系。但华人在海外倍受排斥和歧视,在西方世界长期存在所谓的“黄祸论:

——摘编自费晟、毕以迪《近代华人移民与南太平洋地区复合生态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晋南迁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与南太地区联系过程的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人两次南向移民给政府施政带来的启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世界文学中,对奴隶贸易的再现和控诉已经屡见不鲜。然而,“苦力贸易”却鲜为人知,尽管其中的罪恶和暴力程度丝毫不亚于黑奴贸易。总体而言,苦力贸易和契约华工问题在学术界得到的关注明显不足,相关的文学书写也很少,数量和影响力都难以与奴隶题材的文学作品相比肩。……目前涉及苦力贸易和契约华工海外流散的代表性文学作品有: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台风》(1903)、古巴裔美国作家克里斯蒂娜·加西亚的《猎猴》(2003)、华裔美国作家林露德的《幸运之神》(2007)、古巴作家马尔塔·罗哈斯的《黄色行李》(2009)和中国香港作家雷竞璇的《远在古巴》(2016)等。这些文学作品都选取华工在拉丁美洲的流散作为书写主题……出发点不同、叙述手法各异,但是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苦力贸易以及契约华工的海外流散历史。从作家的叙事方式和主题选择,可以清楚地看出苦力贸易所映射出的权力关系。……都明确反映出一些深层次的主题,例如苦力贸易中契约华工的苦难……人性之险恶和脆弱等。

——摘编自李保杰《世界文学中的苦力贸易和契约华工》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苦力贸易的实质,并指出契约华工在拉美分布的主要地区或国家。
(2)综合以上材料,说说你如何看待文学作品与真实历史中契约华工事件的关系。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一直到明清时期才越走越宽,呈现大规模的迁徙潮。从汉朝到明清时期,每当新老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的一部分会移居海外。“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因此凭借着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特别是闽广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有资料记载,鸦片战争之前下南洋经商谋生的华人就已有150万人之多。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接受纷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此时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出现了马来西亚联邦给予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等优惠措施以吸引华工的现象。“下南洋”的华人与华侨或工或商,胼手胝足,打下了华人的一片天地。

——摘编自高荣伟《下南洋: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人口大迁徙》

材料二   19世纪,欧洲农业在机械化的普及下,农业人口迅速减少,资本主义农场的发展又使得越来越多的雇工丧失生计;工业领域中,伴随着捣毁机器的“卢德运动”、英国宪章运动的接续发生,许多工人逐渐感到失望与厌倦。为了缓和人口激增等矛盾,诸国政府也纷纷废除了限制移民的规章,因此人口外流趋势加强。而同时期的美国,农业上大量国土有待开发,加之工业革命席卷各个产业,大型工厂纷纷建立,使得美国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大大增加。1863年,国会通过了《鼓励移民法》,林肯总统和国务卿等也发声呼吁美国驻欧洲官员宣传美国的高工资,以此吸引欧洲的科研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士。

——摘编自王喆《19世纪西欧人口赴美移民的历史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下南洋”现象的特点,并分析推动“下南洋”现象出现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欧赴美移民的原因,并指出与鸦片战争后华人“下南洋”的不同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