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6 道试题
1 . 下表为15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奴隶贸易导致美洲丧失大众劳动人口B.全球航路开辟影响世界各地人口变化
C.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人口的稳步增长D.贸易重心转移推动亚洲人口迅速增长
2 . 1851年2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巴瑟斯特发现金矿;8月,又在距墨尔本不到100英里的巴拉腊特和本迪戈发现了金矿。澳大利亚于是掀起了淘金热潮,世界各地的淘金者潮水般涌来。这一现象
A.说明世界市场首次实现跨洋资源整合
B.证明全球自由贸易网络正在迅速形成
C.有利于面临资本困境的欧洲得到补充
D.吸引了大量黑人奴隶前往实现发财梦
2020-12-11更新 | 776次组卷 | 17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淮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欧洲文化能整个地迁移到南北美洲,是因为原住民或者被消灭,或者已被撵走。但印第安文化的影响依旧存在,例如披在肩上的塞拉普毛毯起源于印第安部落。日常菜肴中的玉米粽子、玉米粉圆饼和各种辣菜都是以印第安两大名产蚕豆和玉米为基本原料。据此可知美洲文化
A.融合多种文化具有多元性B.完全来自欧洲文化的迁移
C.依旧是印第安文化占主导D.不受干扰自成体系的发展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把饮食与政治联系起来,是中国古代独特的饮食理念。自古认为治理国家与饮食烹饪的原理是相通的,《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周礼》以“冢(大)宰”为百官之长。因为“宰”有调和膳羞之意,而官长需要具备厨师“调和”五味那样的本领,故“宰”成为官吏的通称。饮食与政治的联系还表现在为官者与民众在饮食上的差别,为官者称“肉食者”、平民称“蔬食者”、“藿食者”。

——摘自黎虎《略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餐馆、西式饭店在中国通商口岸大量出现,用最具体形象和可见、可尝的形式传播了西方饮食文化。同时,一些来华的外交使节、商人等也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的食物原料、菜点及其制法、饮食习俗等。1851—1911年期间的历次世博会上都有中国的茶叶和饮食餐具——瓷器的展示。西方传教士翻译的《保全生命论》《化学卫生论》等书籍,向中国介绍西方营养学、卫生学知识,在当时影响广泛。清末,政府颁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明确设立“家事”课,一般都有营养学的内容。1909年,美国基督教会出版的《造洋饭书》介绍了267个西餐菜点成品或半成品的用料及制法。西方国家还将面包、罐头、啤酒等工业食品及其机器、设备和技术输入中国,对中国食品工业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摘自杜莉《古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色及成因探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体现出的治国原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点以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5 . “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突出表现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     
A.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2023-09-08更新 | 147次组卷 | 125卷引用:2012-2013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6 . 在15-19世纪,下图中的甲,乙、丙、丁四个地区之间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其中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推动人口迁入地近代化进程的迁徙路线是
A.丁→乙B.丙-→乙C.丁→甲D.丙-→甲
7 . 下图为美国不同时期主要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示意图。由此可推知

A.移民解决了美国主流文化内在矛盾B.移民导致人口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C.白人移民占主导地位状况日益改变D.移民推动美国文化格局的多元化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英国官方公布的显然缩小了的数字,在厦门被掠卖出国的华工人数,1845年一百八十人,1849年二百八十人,1851年二千零六十六人。香港总督包令(18541859年在任)在亲眼看见厦门掠卖华工的情况后,不得不承认:“几百个苦力胸前各自按照准备把他们送去的地方,分别打上“C'(加利福尼亚)、'P'(秘鲁)或者“S'(山德维治群岛,即夏威夷群岛)等印记。”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第三版)

材料二   华侨问题在整个晚清时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代中国海外移民激增,华侨问题,即华侨在国外遭受压迫、虐待和种族歧视的问题由此产生。清政府最初对此总体漠视。李鸿章在办理洋务和处理外交问题上,逐渐认识到海外华人仍是清政府的臣民,要用国家力量来保护他们在海外的人身和财产利益。针对秘鲁虐待华工问题,他派容闳赴秘调查华工受迫害详情,迫使秘鲁承诺“将以前苛待华工弊端尽行革除”。同治九年,他建议政府,“商民往日本长崎岛贸迁寄居者络绎不绝应派大员长驻该国京师,或委员近驻长崎,兼充各港领事管束我国商民,籍探日本动静,似于大局有裨”。光绪二十二年(1896),已是古稀老人的李鸿章到达美国,受到当地华侨的热烈欢迎,他向华商代表询问华侨境况,向美国媒体表明中国反对美国《排华法案》的立场。李鸿章积极支持华侨中的富商们回国创办诸类企业。此外他还笼络海外华商赈济国内灾情和缓财政压力。他积极推动清政府设立领事制度,派驻使臣;调集舰队出洋访问华侨聚居地;授华侨以官爵,提高其政治地位。这些措施很快吸引了华侨们的爱国热情,他们开始关注祖国,回国开办了很多企业。海外华侨与祖国的命运已经紧紧地联在一起。

——摘编自金蓓《李鸿章护侨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四五十年代经厦门被掠卖出国的华工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李鸿章护侨思想形成的原因,说明李鸿章推动政府制定护侨措施的意义。
9 . 美国《加州志》记载,“今天位于南部的肥沃三角洲地区……在未开垦前,1850年,一些失意的淘金者集居于此,种植糊口。及1870年,中国工人于建造了中央太平洋铁路后,又接受低工资担任开垦三角洲地区的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堤防,逐渐全部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被开拓了”。这反映了
①华工为美国的开发做出贡献   ②华工生活生存状况恶劣
③华工到美洲的途中死亡率高   ④华工充当了廉价劳动力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2021-08-17更新 | 527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苏省邳州市宿羊山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
10 . 有学者认为,“澳洲淘金华工……具有高度封闭性,中西文化融合现象业已出现但远非主流,因而以淘金史为代表的早期华人史更多反映了中国历史的海外延伸”。这意味着澳洲淘金华工(  )
A.传承了中国传统生活方式B.遏止了中西文化融合现象的出现
C.奉行独立自主和闭关锁国政策D.深受济世安民思想的影响
2020-10-15更新 | 715次组卷 | 27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教育集团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