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23年3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材料二 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形成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不断地为各地的文明增添活力。纵观世界历史,以文明多样性为基础的文明交流互鉴始终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流。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各自发展,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相互碰撞中携手前行。从这样的人文视角出发,可以看到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互通有无、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

——摘编自《文明多样性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自信》


结合中外古代史的有关知识,提取材料中关于世界文明的观点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中外结合,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4-25更新 | 170次组卷 | 37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农民战争使四川人口大量死亡和外逃,经济凋敝。康熙年间“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后又规定“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永业”。湖广、江西、福建、广东等省人民纷纷携儿带女大规模移居四川。“前去四川耕种纳粮”的民众普遍希望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成家立业,发迹兴旺”。他们或插占,或佃耕,或商贩,或从事其他职业以求生存,形成了一种移民杂居并各求发展的局面。在清代,福建人不仅迁往临近的江西、浙江和台湾,还移往江苏、山东、四川,直至东北。与此同时,外地也有移民移入福建,如邵武的江西人有南昌帮、抚州帮、南丰帮、广昌帮等,总称江西帮。在南平,有浙江、安徽、江西的商人分别从事种菇、饮食、木工等行业。

——谢方里《试论明清人口迁移的特点》

材料二   历史上由欧洲人发起的殖民扩张经历了两次狂潮,第一次狂潮始于15世纪,止于18世纪末,第二次殖民扩张狂潮始于1870年,止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殖民扩张的过程也是欧洲人向全世界移民的过程,欧洲白人殖民者本身就是移民。二战后,殖民时代的结束带来了原殖民统治者退出前殖民地的趋势。同时,西方很多国家制定了优惠政策,以吸引拥有相当财富和拥有知识、技术优势的外国人前来定居、工作、投资。总的说来,后殖民时期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民的数量要远远大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移民的数量。据联合国2002年的统计,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的移民每年汇往本国的资金达到5000亿美元,已经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外资或外汇来源。

——摘编自郑亚伟《殖民与后殖民时期国际移民的特征及不同后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国内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形成国际移民潮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期间的耕地面积有了很大的增加,据学者推算,宋代的最高垦田数大约是7.2亿亩。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经过唐后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开发,农田水利有了很大的发展,耕作水平也有了显著进步。宋太宗时,开始在南方水稻区扩种麦豆类作物,同时在江淮之间推广水稻,以充分利用地力,防止水旱灾害的影响。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长江下游和淮河流域大早,真宗下令从福建运送三万斛早熟耐旱的占城稻种,到受早地区推广;并在宫中试种,让百官了解新品种的效益。…吴越国旧地元丰年间的户数与唐朝开元时相比,增长率是相当高的,其与江南各州的户数分别是开元时的138%和325%。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全盘学习苏联,反对避孕和节育,一定程度上顺应了人口补偿性增长的需要……由第一次全国人口调查登记结果公报显示的数据可知,195363024时,我国的人口数量为58260万人,不到四年就比新中国成立时估计的“四万万七千五百万”多出一亿多。这一数字一经公布,就引起了舆论界的哗然,要求节制生育的呼声远比二三十年代更为强烈,因为这当中融入子越来越多的来自人民大众的声音。政务院在19538月要求卫生部推行帮助群众节育的运动。19552月,卫生部报送了《关于节制生育问题向党中央的报告》。同年31日,中央做出批示:“节制生育是关系广大人民生活的一项重大政策性的问题。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国家、家庭和新生一代的利益,我们党是赞成适当地节制生育的。”

——摘编自李文《再谈毛泽东与计划生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江南地区户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
4 . 如表为1912~1943年山东向东北地区移民的人数及回返、留住人数情况(单位:千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年度(两年合计)迁入数回返数留住数
19121913512160352
19141915552184368
19161917563145418
19181919602230372
19201921698247451
19221923744272472
19241925784324460
192619271375528847
1928192919048001104
19301931980732248
193219337447431
19341935962739223
1936193765459163
193819391220512708
1940194119701210760
1942194318701030840

——摘编自马晓驰《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山东移民问题研究》


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时期山东向东北地区移民情况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南下移民的长河中,有三次浪潮使南方农业文化的发展出现三次飞跃。第一次发生在西晋永嘉之乱后,南来的北方侨民,使江淮一带的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时期取得长足的进步,将三国以来南方已经加速开发的势头更加推向前进。但是唐朝安史之乱将北方诸道化为千里萧条的灾区,大批难民蜂拥而至淮汉以南地区,形成了第二次移民浪潮。南方经济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已足与北方抗衡。靖康元年,金人南侵,宋王室辗转南逃杭州,大批北方各阶层人士随之南迁,形成第三次移民浪潮,使南方经济再度加速发展。从东汉末年到两宋之际的八百年,开始并完成了经济重心向南转移的全过程。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材料二   中国区域间人口流动在近代以前就已十分普遍,近代列强在对我国实行军事侵略和政治渗透同时,强行在我国沿海沿江地区开辟通商口岸倾销货物和掠夺物资,与此同时,近代工业的出现并以较快速度发展,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的人口流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人口在乡村与城市之间以及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较大规模流动。从同一区域内部看,东部沿海沿江地区乡村人口流向城市规模大于西部内陆地区,从不同区域来看则呈现由内陆地区向东南沿江沿海单向流动。

———摘编自鲁克亮陈炜《略论近代中国区域城市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中国移民的特点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人口流动原因。
6 . 古人曾将我国长城以北地区称为塞外,塞外的经济文化发展意义重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长城是农牧业的分界线,康熙中后期,随着内地土地紧张,塞外遂成为北方各省百姓的重要去处。热河以北,清初并无汉人,到乾隆49年,汉民增加到55万人,到道光五年。增加88万,长城沿边已经形成蒙汉杂处的半农半牧区,甚至出现了“开垦地亩较多,牧场较少”的新格局。为了加强对蒙古地区汉族移民的管理,清廷在汉民聚居地建立厅、县等行政机构。和以往游牧风气影响中原不同,清代,农耕文化处于积极进取地位,随着“内地民人渐集,汉文风气一开。”是时,蒙人“起用汉名”、“学习汉字文艺”已蔚然成风。“蒙古游牧为主,初多肉食,近以汉民北耕,亦甘食五谷”。蒙古与内地逐渐出现了意义深远的一体化趋势。

——摘编自刘凤云等《论清代中国北部的农耕文化及游牧文化》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北方边疆地区农牧业生产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

材料二   传统的欧洲作物,无论是小麦、大麦、燕麦都是冬季或春季作物。仲夏后通常是饥荒的季节,而玉米恰好在这个时段成熟,利用夏季闲置的土地,而且产量大大超过了它们,玉米得到了一个“灾难时期的生命线”的称号。传统的体耕轮作制度演化为常年的复合物栽培形式,大大缓解了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促进了欧洲的人口增长。欧洲的农民选择种植玉米以抵消不断上涨的地租、创造剩余产品。他们把玉米作为自己的主要食物,而把市场计值较高的稻米、小麦出售到发达地区和工商业城市这些集中消费稻米、小麦的地方。十八世纪之后,玉米逐渐成为肉、奶食品生产不可或缺的饲料资源,成为商品生产转化的中间消耗物,为欧洲的城市化、商业化提供基础保障。

——摘编自阿图洛·瓦尔曼著《玉米与资本主义》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玉米对于近代欧洲经济发展的作用。
2021-03-07更新 | 490次组卷 | 6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17届高三零模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 与拉丁美洲地区一样,1850年前,美国同样推行这种契约华工制度。……1849年9月,加利福尼亚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一种禁止蓄奴制的州宪法。1850年,美国国会各代表经过激烈争论,终于达成了《1850年妥协案》,加利福尼亚作为自由州被接纳加入合众国。……英国国会于1855年通过一项《乘客法案》,规定香港为由中国赴美国的唯一港口,而香港早在1841年已被宣布为自由港。……基于以上原因,赴美国的移民又出现了一种新形式——“赊单工”。“赊单”系广东话,意为“赊欠船票制”。……从香港到旧金山的船费最低每人约40美元,而归还时须偿还大约100美元。这笔钱规定每月在工资中加以扣除。华工必须偿清债务才能回国,否则,轮船公司就不准售给他回国的船票。由于华工在国内一般都有妻室老小,都想工作一段时间后返回故里,所以一般都尽快还清这笔债务。

——摘编自陆国俊《美洲华侨史话》

(1)19世纪中叶以后,美国移民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材料概述其原因。
(2)材料所涉及的前后两种移民形式有何根本区别? 有人认为,从华工的角度看后者显然优于前者,试分析这种观点的主要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关中地区人口在全国总人口(户数)所占比例统计表(部分)

朝代西汉东汉西晋隋代唐代宋代
年代元始二年永和五年太和一年大业五年开元二十八年大观四年
关中户数(户)64718010774170700492294540174684871
占全国户数(户)的比例(%)5.291.112.875.536.423.28

——摘编自唐杰等《中国古代核心城市变迁与雄安新区》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的英商、俄商建砖茶厂,雇佣了大量周边农村的农民。洋务运动企业和民营企业也多采取这种方式获得劳动力。甲午战争后,各地开始兴建专门技术学校。清末废科举,新式学校遍及全国各主要城市,城市因此成为思想知识青年汇聚之地。民国初年,许多民营工厂的工人从外省农村招募而来。当民营企业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后,便以零星的方式补充所需员工。这些新补充的员工多靠已在城市立足的亲友、同乡的介绍,寻求谋生之处。而企业也特别强调这种介绍的作用,以便管理。

——摘编自王跃生《近代中国人口的地区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西汉到宋代关中地区户数变化的趋势,分析影响这一时期户数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前期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的原因。
2021-03-16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青海湟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以来,美国大陆内部人口的迁移开始变得更加频繁,这主要是由于东北部大都市区的 迅速发展和中西部的城市化形成规模而导致的,这种大陆内部的人口迁移不仅使美国的“地理中心点”不断向西迁移,也使“人口中心点”开始不断由东部发达的大都市区向中西部的城市或人口聚集点迁移。20世纪头十年美国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同时涌入了比之前任一时期都要多的移民。在一战前,这种人口的增长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即被美国发达的城市环境和充足的就业机会所吸引。1910年时的美国社会中白人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这必然决定着美国联邦政府的各项重大政策向以 土生白人为主的美国人口主体倾斜,移民的被强制美国化就反映了这一正在得到加强的事实。总之,1900-1910年间的美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巨变”,它在经济上表现为美国工业、农业中垄断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在社会转型的层面则通过人口、城市、移民、族裔的变化得到反映。1910年人口普查便是全面反映这个国家当时经济、社会状况和其所处时代特征的最为真实的画卷。

——摘编自宋健《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垄断和社会转型:美国1910年人口普查研究》

材料二 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在我国社会发展从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 关键时期开展的。这次普查按户调查的项目有23项,按人调查的项目有26项,比 1990年人口普查 时的21个项目增加了许多。为了不过多增加居民的负担,同时也为了减少各级政府财力、物力的投入,这次人口普查采用了短表长表技术。短表内容包括有关人的自然属性等基本指标和简单的住房 状况指标,由全国90%的家庭填报;长表内容包括有关人口素质、经济活动、婚姻、妇女生育状况、住房状况等指标,在全国抽取10%的户填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活跃,人们会因就业、就学、迁 居等因素迁移、流动,人户分离现象大量增加。针对这种情况,这次人口普查增设了《暂住人口调查表》,作为人口普查的附表。目的的是为了防止流动人口漏报,对人口总量数据的质量进行控制。鉴于目前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希望尽快地得到普查成果,这次人口普查采用了光电录入技术。收到了节省人力、不受人工因素影响、精度高、录入速度快等好处。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内容、特点及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进行191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时代背景,并指出其所反映出的当时美国社会转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欧洲移民大量涌入美国是从19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共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个高潮从1820年至1860年,移民总数达500万;第二个高潮从1860年至1890年,总数多达1000万;第三个高潮从1890年至1930年,移民人数猛增到2200万。

1940年,美国移民史研究先驱马库斯汉森提出“拉力”说,认为19世纪的美国无异于巨大而富有魔力的磁铁,牢牢地吸引着欧洲各地的人们。英国经济学家布林利托马斯提出“推力”说,认为欧洲传统经济的摧毁、频繁的革命与战争、人口的增长等对美国移民潮的推动作用要大得多。

——摘编自王英文《关于欧洲移民迁往美国的原因问题》


材料中两位学者提出了关于19世纪美国移民的不同观点。结合世界近代的相关史实,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0-06-25更新 | 143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5月复课模拟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