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1-14世纪是欧洲中世纪盛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场教会、贵族、广大农民广泛参加的拓殖运动。经过长达数百年的拓殖,原本荒芜的森林、沼泽得到大面积开发,粮食产量和人口增加了1倍。农业种植结构日趋多元化,工商业也发展起来,市场不断扩大。 至14世纪,西欧共兴起了2000多座市镇,其中有不少是自治城市。庄园的农奴获得了更多自由,甚至得到解放。农民承担的劳役地租减少,货币地租增加。

——摘编自郑崧《欧洲中世纪盛期拓殖运动的社会经济意义》

材料二:1759年,清军平定新疆。此后,大量八旗兵、绿营兵及其家属屯驻新疆,其人数之多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王朝。 随之而来的军需问题也愈加突出。 于是,清政府在西北地区实施了以边养边的政策。除设置屯田外,还招徕大量内地民众前往屯垦,政府给移民发放耕牛、种子,并减免其赋税。随着内地移民的大量迁入,屯垦面积不断增加,新疆地区的农业获得长足发展,甚至出现因粮食丰产,粮价只有内地几分之一的现象。随着军需问题的解决,清政府的移民政策也由鼓励转趋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新疆地区的发展。

——摘编自屈小强《试论清代前期的边疆开发》

材料三:从18世纪末开始,美国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西进运动。 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工人、商人、淘金客进入西部地区。最初的移民主要从事农业,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和采矿业也发展起来,旧金山等大城市相继崛起。 美国联邦政府给西部的交通提供了大量的补贴和贷款。1825 年,伊利运河开通。到19世纪末,美国先后修建了五条纵贯大陆的铁路,把西部和东部密切地连接起来。

——摘编自成崇德、张世明《清代中国边疆开发与美国西部开发对比刍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中世纪盛期拓殖运动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前期西北开发与美国西进运动的不同。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古代和近代中西边疆开发的历史经验。
2023-12-17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哥伦布于1493年第二次远航时,将甘蔗带到了美洲,随后甘蔗在美洲的种植范围得到扩大,欧洲对蔗糖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但是欧洲殖民者不愿收割、运送甘蔗,而美洲绝大部分原住民已被杀害,于是殖民者找到了一个能补充加勒比地区劳力的办法:贩卖能从事重体力劳动、适应炎热气候的黑人至加勒比地区。这反映了(     
A.物种交流改变族群分布B.商业革命丰富植物种类
C.人口迁徙更新商贸形态D.殖民扩张加速资本流动
2023-11-14更新 | 1660次组卷 | 17卷引用:甘肃省靖远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期末模拟试卷
3 . 1851年以来,大批华工前往澳大利亚淘金。据统计,当时每6个外国淘金者中就有一个中国人。华工不仅成为澳大利亚淘金热潮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还参加了当地的建设和清除从林、开扩田地的工程。在1888年前后,约有5000名华工参与修筑了从达尔文至松湾的铁路。同时,昆士兰所有的公路都是华工修筑的。这反映了(     
A.华工获得了在海外发展的自由权B.华工推动近代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C.华工促进了澳大利亚经济的发展D.华工在澳大利亚主要从事重工业
2023-08-02更新 | 144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据统计,19世纪中叶前往拉丁美洲的华人总数在30万人以上,主要集中在古巴、秘鲁和英属圭亚那。在古巴大约有8万华工在种植园和制糖厂工作,输入秘鲁的10万华工多数在种植园和矿场工作。这一时期华工移入拉美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朝政府的政策鼓励B.欧洲殖民扩张的需求
C.极为优厚的收入回报D.跨洋交通条件的改善
2023-07-22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515年,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德下令,不管是白人还是印第安人,都可以自由地与他们中意的人结婚。1542年,西班牙王室颁布的《新法律》规定:“印第安人是自由人,是西班牙国王的臣民”,有权拥有他们自己的土地,保留他们的村社。西班牙的这些规定(     
A.推动了印第安文明的正常发展B.促进了拉美自由平等社会发展
C.有助于拉美混合文明结构形成D.受到了欧洲早期启蒙思想影响
6 . 中国人去南洋区域(东南亚地区)活动(官事、经商、打工、迁徙),历史上称之为“下南洋”。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下南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出现了以华人劳工为主体的海外移民潮。这一时期的“下南洋”(       
A.开启了中华文明对南洋的影响B.开始改变了东南亚的人口结构
C.根源于国内民不聊生的社会局面D.顺应了世界市场发展的历史潮流
7 . 16世纪后、天花等传染病开始在美洲肆虐。调查显示,仅18世纪70年代,至少有30%的西海岸印第安人死于天花。1780年,天花在密苏里河流域的印第安人中大流行,死亡率极高。这一时期,传染病的肆虐(     
A.刺激了欧洲殖民者到来
B.加速了美洲原有社会的解体
C.推动了三角贸易的兴盛
D.抑制了西方殖民活动的开展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至19世纪,全球人口分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殖民主义使得欧洲人作为水手、军人、农民、商人、僧侣以及行政人员迁居海外。至1760年,欧洲移居美国的人口仅为160万,之后,移民速度有所加快,整个18世纪,就有约150万英国人移居“新大陆”。欧洲人口大量外迁的同时,大量的非洲黑人被贩卖至美洲。据估计,到达美洲的黑人数量16世纪为90万,17世纪为275万,18世纪为700万。这期间,同时也发生了欧亚人口向南往太平洋岛屿的迁移。

——摘编自方英义《国际人口迁移后果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中国近代以前的农村人口迁移类型单调,迁移农民的出路和活动范围也极其有限。在外人叩关的隆隆炮声中,大量华工走向世界。清政府放弃了以往对东北的封禁政策,关内外大规模的区域性人口流动以空前的速度进行。伴随着中国经济领域的变化,城市移民也随之增加。从中国近代农村人口迁移的发展顺序看,20世纪之前,人口迁移的数量较少。在此之后,人口迁移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突破。以上海为例,1870年有工人4908人,20世纪初达到14000人。据北京农商部调查,19141918年平均每年有400万农户约2000万农村人口离村,占全国农村人口的6%。另据调查,1931年无锡洛社镇离村率为21%,河北盐山为13.5%,山东费县高达60%。同时,在县内、省内、省际三个迁移方向中,省际迁移的比重最大。

——摘编自官玉松《略论中国近代农村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性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世纪末至19世纪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农村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末以来,华北乡村发生巨变,灾祸频发导致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灾民四处逃散,有的进入城市,有的流向东北、西北等边疆地区,有的逃往陕西关中、陕西南部等相对富庶之地。“闯关东”数量最多,“走西口”者同样数量庞大。前者移民以农垦为主,后者则以经商为主。山西在“丁戊奇荒”中受灾惨重,人口亡失过半,灾后有大批外省移民来“领荒”和“垦荒”。人口大规模的迁出与迁入,势必对乡村社会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摘编自张爱明《人口流动与近代华北乡村社会结构之演变》

材料二20世纪以前,由于美国的劳动力不敷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遂以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来移民。美国于1860—1920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潮。移民大部分来自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移民很少,而非洲多属非自愿性移民。移民主要流入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城市,成为当地劳动力的主要来源之一。他们既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又是技术的传播者。在每个城市,各移民群体都有自己的报刊杂志、体育和文艺团体。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贫民窟激增及排外主义的兴起,美国政府从1882年起颁布了一系些列歧视性的移民法。

——摘编自梁茂信《1860—1920年外来移民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美国移民潮相比,近代华北人口流动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60—1920年外来移民潮对美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治理角度谈谈如何应对人口迁移。
10 . “下南洋”与“闯关东”“走西口”并称为近代中国的三次移民潮。英国海峡殖民地总督瑞天咸曾说:“马来诸邦之维持,专赖锡矿之税入……锡矿之工作者,首推华侨。彼等之才能与劳力,造就今日之马来半岛。”由此可知,“下南洋”(     
A.保留和传播了中华文化B.缓解了闽、粤两省的人口压力
C.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D.推动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2023-05-08更新 | 1102次组卷 | 24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