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36世纪,随着东方匈奴人的不断南迁,各支日耳曼人纷纷涌入罗马帝国,其中许多还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昔日繁荣的罗马帝国一去不复返了。在古典文明的废墟上,形成了一种以基督教文化为载体的、包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与东方各民族文化的世界性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新文化。……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大多处于原始部落阶段的匈奴、氏、鲜卑等游牧民族,纷纷南迁至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内迁各族相继经起兵反晋,建立割据政权,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与西欧不同,内徙中原的北方诸族,历来仰慕汉族礼仪文化,并进行了全面深入学习。

——摘自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15世纪未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人移民总数达15万。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与此同时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17世纪锐减了约90%。英国人、法国人和荷兰人则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

——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材料三   1990年至2005年期间,世界迁移者年均总数增加了3600万,从1.55亿增加到1.91亿,增长率从19901995年的1.4%增加到20002004年的1.9%。2005年,全世界的1.91亿辻移人口中,1.15亿迁往发达国家,7500万迁往发展中国家;大约1/3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迁移,1/3是从发展中国家迁到发达国家。以此可知“南南”迁移者与“南北”迁移者大致一样多。但总体上看,向高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大于向低收入国家迁移数的增长。2005年所有迁移者中的75%居住在28个国家,少于199030个国家。1990年所有迁移者中的15%在美国,而2005年这个数字是20%。1990年至2005年,17个国家占了人口增长总数的75%。美国增加了1500万人,最多;其次是德国和西班牙,各增加了400万以上。

——王希恩《当代族际人口流迁与民族过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元3—6世纪东西方民族迁徙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18世纪全球人口迁移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90年至2005年期间世界人口迁移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力。
2 . 据联合国难民署统计,1975年难民输出排名前十的均是亚非国家,且难民输出量无一超过百万;1995年难民输出排名前十的国家中出现了欧洲国家,2015年则出现了南美洲国家,且这两个年份均出现了两个及以上难民输出超过百万人的国家。由此可推知(     
A.国际难民问题治理任重道远B.解决难民问题缺乏法治环境
C.联合国未履行难民安置责任D.亚非国家经济韧性有所增强
3 .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文化帝国主义愈演愈烈,艺术、影视和时尚所表达的西方价值观无所不在,以至于新兴民族国家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依然是国家身份的保持。该学者旨在说明(     
A.保持传统文化的完整性B.重视文化交流的开放性
C.警惕西方价值的虛伪性D.捍卫文化主权的重要性
4 . 新加坡官方语言包括英语、汉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其中英语作为新加坡的第一官方语言,在商业、行政和法律领域被广泛使用。在新加坡的街头,经常见到英文与其他语言并存的标语以及广告牌。这反映了新加坡(     
A.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B.是最具移民社会特色的国家
C.民族文化的逐渐丧失D.忽视了自身的儒家文化传统
5 . 20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移民逐渐兴起,他们拥有较高的教育和文化资本,在社会中往往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可以同时获得接收国的市场优势和输出国的技术优势,对于地方的产业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十分重要。这一状况说明(     
A.交通发达为移民奠定基础B.国际劳务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C.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移民潮D.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
2023-04-28更新 | 116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6 . 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群体中新移民的数量迅速增长,“海归派”“海鸥族”等成为热词。中国政府鼓励和吸引海外华侨华人人才以多种形式报国,1993年,“回国服务”的口号正式更改为“为国服务”。这一变化主要表明
A.国内技术人才增长较快B.新移民的爱国热情高涨
C.跨国移民潮流发展迅速D.政府人才政策出现转折
2018-05-25更新 | 807次组卷 | 22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7 .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球移民出现新的趋势。以英国为例,每年从国外引进10万技术人才。德国政府在2000年上半年仅计算机人才就从国外引进了5000多人。这表明该新趋势是(     
A.服务人员迁移B.体力人员迁移
C.难民迁移D.知识精英迁移
8 . 二战后,拉丁裔移民在美国人口中占比较高,如迈阿密州的居民中四分之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西班牙语,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曾说:“我非常希望我是美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不会说西班牙语的总统。”由此可知,大量移民涌入美国(       
A.改变了原有种族歧视观念B.推动了美国的经济发展
C.进一步推动多元文化发展D.迫使政府改变移民政策
9 . 下图为不同时期难民输出数量最多的十个国家的统计图(单位:百万人),由此可知
A.难民全部来自亚非拉地区B.难民问题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难题
C.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D.国际冲突是难民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
2022-06-02更新 | 172次组卷 | 5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人口有过五次大规模的迁移,即南北朝“八王之乱”引起的“永嘉南迁”:唐代“安史之乱”后汉人大规模南迁;北宋“靖康之变”后北人第三次南迁高潮;明初政府屯垦戍边大规模北迁以及清代人口激增而向山地和边陲的大迁移。这些移民大潮中,越出国境向海外移民的人数不多,规模不大。明隆庆元年(1567年)开放海禁,随着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移居海外的中国人才日渐增多,至明末清初,估计约为10万人,到鸦片战争前夕则增至100万左右。

——摘编自丘立本《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

材料二   全球人口迁徙模式(1650~1940年)

——古切尔等著《全球文明史:人类自古至今的历程》

材料三   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城镇在对农民封闭20多年后终于使他们向城市迁移、在城市就业成为可能。……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广东省的流入人口规模在全国居首位。20世纪90年代以后,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对流入人口的吸引力逐渐增强,与珠三角等地区成为流入人口集中的都市圈。

——摘编自郑真真、杨舸《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1)根据材料一、从原因和流向两个方面,归纳明朝以前和明清时期人口迁移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简述17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的300余年间大西洋两岸人口迁徙的基本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大西洋两岸出现上述人口迁徙现象的经济因素。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态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上述情况的产生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内在联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