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2015年以来,欧洲经历了二战以来规模空前的难民危机及难民涌入导致的工作竞争,欧盟不得不在内部边境上重启临时管控,民众对难民的排斥情绪有增无减。这种状况被称为欧洲的“再边境化”,该现象表明欧洲(       
A.一体化进程遭遇到严重挫折B.难民问题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C.传统治理模式面临新的挑战D.反经济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
2024-04-10更新 | 582次组卷 | 33卷引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部分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表2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1500~1850年1850~1945年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1960年迁移人口为
325.万,1974年为
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2016-11-27更新 | 4587次组卷 | 65卷引用:内蒙古赤峰二中2021届高三第六届青年教师解题大赛历史试题
3 . 《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提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为迷惑。”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B.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
C.全球化加剧国家之间移民问题的矛盾D.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2021-01-08更新 | 1311次组卷 | 66卷引用:2015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由于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的移民新浪潮、学术界和政界流行的多文化主义和多样性理论和美国社会中出现了拉美裔化的倾向等原因,导致美国国民特性出现了一定的危机。其旨在说明(     
A.拉美裔和亚裔在美国族群中的比例增大B.多文化主义理论冲击了美国的国家特性
C.美国的霸权地位日益受到冲击D.美国社会的文化认同面临挑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越南战争结束后的近20年里,有近300万人被迫离开印度支那地区,史称“印支难民危机”。中国是世界上接收印支难民最多的国家之一。自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先后接收了28.3万印支难民。来华的印支难民分别被安置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江西五个省和自治区。中国政府本着“一视同仁、不予歧视、同工同酬”的政策,对他们的生活、生产、就业、教育、医疗等基本权利给予充分的保障。截至2013年,联合国难民署也为这些在华印支难民累计提供了9000多万美元的援助,实施了各类项目近600个(包括105所中、小学),许多难民儿童在当地的中国学校接受与中国学生同样的教育。难民署还提供了小额奖学金,鼓励那些有学习能力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难民署的援助使90%以上的在华印支难民有不同程度的受益。

——摘编自陶满成《中国与联合国难民署的合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成为“接收印支难民最多的国家之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接纳并安置大量印支难民的意义。
6 . 1948年英国制定《国籍法》,赋予英联邦国家公民入境和定居英国的权利。随后,亚、非、拉有色人种涌入英国,仅印度、巴基斯坦和西印度群岛三地就达到了48.5万人,他们在英国从事建筑、环卫、交通运输、餐饮等工作。这一状况(     
A.导致了英国人口结构的巨变B.有利于推动英国的经济发展
C.促成英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D.激化了英国各民族间的矛盾
7 . 在埃及开罗附近的遗址中,发现唐至宋初的瓷片数以万计;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发现大批唐代陶瓷器;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也发现唐瓷片。以上信息表明唐代
A.瓷器是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商品B.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
C.私人海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D.中国已经成为东亚文化圈中心
2019-03-30更新 | 1144次组卷 | 30卷引用:内蒙古赤峰二中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成立,实行所谓的“白澳政策”。联邦政府制定《限制移民入境法案》,规定任何移居澳大利亚的人必须通过欧洲语言测验,不及格者禁止入境;任何居住期未满5年的入境者也须参加这种测验,不及格者将被驱逐出境。1972年,澳大利亚工党政府取消了“白澳政策”。这体现了(       
A.语言测验是影响移民入境的决定因素B.澳大利亚联邦移民政策受时代的影响
C.澳大利亚联邦的移民政策具有反复性D.澳大利亚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迁入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美国实行移民限额制度,严格限制外来移民,甚至将50万墨西哥移民逐回墨西哥。二战期间尤其是美国参战后,为了满足国内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1942年,美国先后同墨西哥等国签订了引进劳动合同的协议。同时,鉴于中美同盟、抗击日本,1943年,废除了所有的排华法案,每年给予中国105名移民限额。二战结束后,美国决定把移民制度同共产党的实际策略对立起来。1952年颁布的《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中加强了对移民的政治甄别和管理,禁止共产党人入境。20世纪60年代,随着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涨,美国颁布《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禁止任何政府官员以国籍、种族和宗教为由歧视移民。该法案生效后,引发了包括中国人在内的移民美国的热潮。1990年颁布了新的移民法,进一步放宽移民的限制。

——摘编自梁茂信《美国移民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美国移民政策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影响移民政策变动的原因。

材料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金、信息、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洋插队”到90年代的“闯东欧”,中国海外移民人数发展迅速。2000-2005年,美国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移民潮,有35.5万中国人移民美国。海外移民的增长,迅速改变了海外华人的结构,其从业范围也在向多元化发展。1993年完全放开自费留学以后,出国接受国际化教育的中国学生大幅度增加。据教育部统计,自1978年至2004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81.49万人,留学国别108个。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23.29万人,约占出国留学人数的24.95%。有相当一部分中国留学生通过留学途径转变为国际移民。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新特点,并说明中国海外移民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北部边疆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秦始皇首先对新开拓的河南地“徙谪戌(戍)以充之”,又迁内地三万户到北河、榆中等地实边垦殖,拜爵一级。移民迁入后,“服习以成,勿令迁徙”,“具田器、免罪、免赋役、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等优惠政策。到武帝时,大规模移民实边,不断加强边防防备,把北部边疆地区纳入统一国家一体化发展的轨道。

——摘编自刘太祥《秦汉北部边防建设》

材料二   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华北和华东等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文教事业遭到日军严重破坏。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发表迁都重庆宣言,宣布“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移驻重庆,以四川地区作为抗战大后方,”东部的工厂企业和文教机关团体纷纷西迁,大批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乃至官绅为了不做亡国奴,毅然背井离乡,向西部大后方迁徙,形成一次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人口迁移大潮,迁移总数有1000余万人。

——摘编自吴丽华等《抗战初期人口西迁大潮》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现了持续且规模庞大的“民工潮”。据算,1987年,中国人口迁移规模超过3000万,到2000年,超过9300万,并呈现继续增长的态势。“民工潮”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摘鳊自刘洪彪等《民工潮促进农村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移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战时期人口西迁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民工潮”出现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