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新加坡建国时,两极政治格局已形成。对此,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说,“语文(言)问题就是政治问题,新加坡身处马来海洋之中,我们必须认清这个事实。1965年新加坡独立,我面对新加坡人口虽有75%华人,却不能以华文作为共同语和工作语的困难。”李光耀认为汉语未能成为新加坡共同语是因为(     
A.殖民文化占据了主导B.各种族缺乏文化认同
C.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D.华人政治地位的低下
2 . 20世纪90年代,中国接收安置了来自中东地区国家的数十万难民;中国还积极参与联合国难民署活动,并于2016年正式加入国际移民组织。这些举措(     
A.解决了亚洲的难民问题B.顺应了劳动力全球流动的趋势
C.拓展了多边外交的空间D.彰显了中国政府的责任与担当
3 . 世界文化由具有各自鲜明特点的民族文化组成,世界上不存在超然于民族文化之上的所谓独立的“世界文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民族文化发展应汲取优秀成果
B.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
C.全球文化形成了单一价值体系
D.世界文化是多样性的
2022-07-13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皖豫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即中国“绿卡”。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B.其意在争夺全世界的人才
C.它是颁发给外国人的凭证D.它开始于改革开放的初期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面这张照片上的人是非洲的难民,这一群体备受国际关注。难民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A.战争和地区冲突B.宗教或部族矛盾
C.自然灾害的发生D.国际人才的交流
18-19高三上·全国·期末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压迫下为富民强国采取的是倾斜的结构转换模式,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就业结构的转换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正如张培刚先生所指出的“工业化的成败与否,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能否妥善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吸纳问题”。

——摘编自魏悦《近代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的历史演进》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决定建设大三线、小三线,大批工厂从沿海发达地区迁移。大三线在陕西南部秦岭那里,以及四川、贵州、云南,国家把建设重点或者是国防建设重点放在大三线。……“文化大革命,又出现了人口大规模流动,一方面(城市党政机关干部)继续精减下放,上海支援新疆;另一方面是上千万的知青,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往黑龙江、云南、内蒙古各个地方迁移。各地改革开放后,就开始吸引流动人口了。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了几十万过去。因为当时开始办的产业都是“三来一补”,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吸引了大批内地农村人口。

——摘编自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劳动力在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6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
2020-05-01更新 | 140次组卷 | 5卷引用:黄金30题系列 高三年级历史 大题易丢分
7 . 欧洲难民危机是欧债危机以来西方遭遇的又一次严重挑战,规模为二战后所罕见,西亚、北非成为难民来源的重灾区。应该说,在这场难民危机中,美国是罪魁祸首,欧洲则是助纣为虐。欧洲难民危机不是天灾,而是人祸。这是因为西方国家推行
①霸权主义
②强权政治
③人权优先论
④“冷战”政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