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叶贸易多数是由政府控制的商队或公司进行的,因此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俄罗斯的恰克图等港口都因为茶叶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俄国皇室和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荷兰鼓励妇女在家中举办茶会,联络亲朋,加强社会交往。社会上建立的茶馆也面向女性开放,为女性提供了家庭之外的饮茶和交流的空间。英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形成了“下午茶”,茶馆成为“十八世纪早期伟大文学、音乐和艺术家……碰面和交换意见”的重要场所。与此同时,茶馆也是社会下层人士休闲放松之地。

——摘编自车乒、蓝江湖《丝绸之路上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及其对欧洲的影响》等

材料二   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植园以机械化工序培育茶叶,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也大大提高,“在湖北山边有着两三亩地的小农,是不能希望和它们竞争的”。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据材料一,概述中国茶的传播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茶叶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丝绸,改变了西方人的穿着;而西域的物产和音乐,也改变着中国人的日用习惯和音乐风格。中国的儒学,影响了日本、朝鲜的学术发展;而南亚的佛教,也影响了中华文化。汉唐时期对域外文化的吸收消化,促进了盛世的出现;唐宋时期中华文化的远播,又影响着东南亚诸国的发展进程。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表现出积极的历史作用。反过来,历史上有许多一度相当发达的文明,由于与其他地区的隔绝,最终衰落甚至灭亡。

——摘编自吴平《中国概况》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亚洲各国通过自身努力,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亚洲成为世界上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发展创造了奇迹,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把握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脉搏,找准地区国家的利益契合点,适时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与东盟“2+7合作框架”等一系列重要倡议。

——摘编自杜月明《中国道路开启全球治理新模式》

材料三   面对今日世界共同的难题,中华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难题的重要启示。中华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实现和谐生态的必然途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是建立健康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以民为本,仁者爱人”是公共治理的重要基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确保我们生活的世界既和平稳定又丰富多彩的根本保证。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至宋中外(域外)文化交往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经济文化影响力的变化及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文化交流的历史启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洲人把瓷器看作是伦理规范、和谐共融与美德风度的化身,他们通过中华物品的万花筒得以窥视自己内心对人类尊严和高尚的追求。17-19世纪英国对中国陶瓷的充分肯定,促进了洛可可式在英国装饰艺术中的发展,瓷器成为炙手可热,受人追捧的珍贵器物。景德镇作坊还进行了部门化改革,没有一片陶瓷是由单个人来完成的,这使亚洲生产者在面对欧洲庞大的市场时,能够批量供应产品。为了满足英国市场对瓷器的本土化需求,中国瓷器从制瓷技艺及器型、装饰等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瓷器逐渐走进了平民百姓家,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其中家庭的女主人以拥有美丽的瓷器收藏作为身份的象征。后期受到政治局势的影响,中国在英国的印象发生了不好的转变,同时英国本土瓷器制作技艺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瓷器在英国走向了衰落。

——摘编自戴砚芳《17-19世纪中国瓷器在英国的流行研究》


(1)据材料概括影响17-19世纪华瓷在英国销量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瓷器贸易对中英两国的积极影响。
2023-12-11更新 | 64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学情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末的英国,越来越多曾被视为“奢侈”的商品和服务进入中等阶层生活,甚至社会下层也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到奢侈消费中来,奢侈消费日益成为“没完没了争论的话题”。在大讨论过程中,“有益的奢侈”理论承认在所有社会等级中追求生活舒适和便利,同购买生活必需品一样有益。曼德维尔(16701705)更是将这场大讨论推向了高峰,他将奢侈品宽泛地定义为“一切并不直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东西”,公开反驳所有对奢侈的指控,认为奢侈是一项公共福利,奢侈品能够满足人们追求快乐的心理需要,人们沉溺于奢侈品能够推动商业的扩展和穷人就业。这场大讨论使人们不再从道德角度来看奢侈消费的问题,开始关注中等阶层甚至劳工的消费动机和消费实践。大讨论也使人们意识到,奢侈消费为产品革新和时尚与设计的变化提供了大量机遇。

——摘编自李新宽《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

材料二   1931101日,《申报》刊载了《抗日会决议对日绝交范围》:“(一)不买日货,不卖日货,不运日货,不用日货:(二)不以原料及一切物品供给日人:(三)不乘日轮,不以货物装于日本轮船,不起卸日货;(四)拒用日本银行钞票、提取日本银行存款,对日本银行停止收解;(五)不与日本人工作;(六)不雇日本人;(七)不登载日人及日货广告;(八)不接待日本人。”

材料三   近代中国,洋货凭借其质量与价格的吸引力,在市民追求社会地位与时尚潮流的过程中,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然而热衷于选购国货,并希望借此实现国强民富的观念也长期影响消费潮流。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积极举办国货展览会,并严令各省市总商会,国货商品必须冠以国货字样:社会上也出现了要求商店销售国货并禁售洋货的呼声;与此同时,中华总商会以及各地商会纷纷颁布有关国货销售的章程;当时的新闻媒体也在积极宣传国货;1932年,国民政府宣布将次年定为“国货年”。国货运动如火如荼的展开对普通民众的消费习惯与消费行为的转变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摘编自谭玉秀、范立君《消费行为下的家国情怀——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货运动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阐述17—18世纪英国奢侈品消费观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货运动的意义。综合三则材料,谈谈启示。
2024-02-24更新 | 157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等级性考试模拟(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3年,大英博物馆正式诞生,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全书》,规定由国家为大英博物馆提供财政上的支持。然而,上述规定在实际中多为一纸空文。19世纪开始,来自英国本土和世界各地的自然历史文物书籍收藏增长迅速。这一时期,英国议会对大英博物馆更加重视,也更加慷慨,愿意花费公共资金来扩充藏品,管理和服务也得到了相应的改进。在19世纪以前,严格的参观资格申请和参观时间、人数的限制,使绝大部分英国民众被排除在参观者之外。1808年,将近半个世纪没有变更的准入卡制度被废止,进入博物馆参观学习的英国民众与日俱增。

——摘编自洪霞、谢小琴《从精英掌控到大众文化空间》

材料二   中国近代博物馆最早由西方殖民势力引入。1905年,张謇提出“夫近今东西各邦,其所以为政治学术参考之大部分以补助于学校者,为图书馆、为博物苑”,建议创立博物苑,以此“使莘莘学子,得有所观摩研究以辅益于学校。”他将用于通州师范实践基地的植物园改建为南通博物苑,开启了中国现代博物馆事业的新纪元。南通博物苑的建筑特色在于馆、园一体,是古代苑囿与近代博物馆的结合;在藏品分类上,按照当时西方博物馆的分类原则分为历史类、艺术类、教育类和自然类;观众定位于本学校之人,更着眼于外校与其他团体,以“广地方人民之认识”。张謇还认识到文物“私藏”不利于文物的传承,希望通过参观博物馆建立观众对中华民族文明的理解,培养爱国之心。晚清时期的中国博物馆中,南通博物苑是真正参与到社会改良、推进社会改造进程之中的博物馆。

——摘编自赵翀《晚清时期南通博物苑与西方博物馆教育实践比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上半叶大英博物馆的变化,并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通博物苑建立的特点与意义。
2023-11-27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商人遍及世界,英国的军队也四处征伐。19世纪末,足球运动逐渐成为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通过英国的商人、水手、工人、使馆工作人员和其他移民向欧洲大陆传播,各国的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年轻人多怀有“亲英的情感”,他们参与了足球在这一地区的扩散和传播。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是英国与拉美在经济上联系最为紧密的时期。拉丁美洲各国接触足球运动的机会很多,发展也很快。19世纪末的东亚、西亚、非洲都接触并发展了足球运动。在埃及,在英式学校接受教育的西化精英是足球运动的先行者。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足球的最初传播者除了英国、德国、美国的传教士和移民,还有归国的华侨。而足球能有初步发展,则离不开各新式学校的主动引进和倡导。

——摘编自陈强《19世纪末20世纪初足球运动的全球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角度,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足球运动的全球化加以阐释。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随着传教士东来,中国首次正式接触“西学”。随着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兴起,中西文明对话的渠道得以打开。西方传教士们带来的部分西方近代科技使徐光启、李之藻等思想趋新的士大夫产生浓厚兴趣,他们认为:“秘义巧术,乃得之乎数万里外来宾之使。”徐光启与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一起将西方数学的经典著作《几何原本》译成汉文,翻开了中西数学交流的第一页。在这一时期,西方的天文、地理、医学等也由传教士相继引入中国,中国一度出现了学习“西学”的热潮,并取得一定成绩。

-摘编自骆利红《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论述》

材料二   随着海上新航路的开通,输往欧洲的中国商品大大增加。中国商品所体现的高超的制作技巧和优雅的艺术品位,令欧洲人为之震惊。欧洲人对中国有了初步认识之后,中国人的信仰就成了欧洲人关注的焦点之一。许多报道都指出,中国人虽然不信基督教,却因尊奉儒家规范而养成了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习俗,这就意味着,上帝的启示绝不是道德的唯一源泉。在传教士所提供的素材中,欧洲思想家们还看到了他们所追求的开明专制主义。伏尔泰以钦美的口吻写道,在中国“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他们把中国的政治体制视为欧洲国家应该追随的榜样。

-摘编自张顺洪等《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学东渐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东学西传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西方商船来到中国,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几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而当来自东方的纺织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

——摘编自刘海翔《欧洲大地的中国风》

材料二   晚清时期,大量的舶来品进入中国,西方服饰在沿海商埠随之出现,有些中国人开始穿西服。民国政府在1912年颁布《服制条例》,规定标准礼服以西服为主,后来各地出现了不少西服店。当时的北京,虽然作为外套的西服并未得到普及,但西式衬衣、针织衫、西裤等已逐渐得到推广。社会上也有反对易服的声音,认为穿西服是“崇洋媚外”“冒充上等人”。有人在《申报》上发文反驳:“欧化逐渐东开,国人多喜穿西装,取其穿之能有活泼的气象与振作的态度,而且便捷无拖沓。”与孙中山有关的中山装,其设计受到西服的影响,但衣领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服饰在近代欧洲传播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服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特点。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外服饰交流的意义。
2023-08-28更新 | 2244次组卷 | 12卷引用:2023年新高考江苏历史高考真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瓷器是中华民族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聚佣万余人”,德化地区“骈肩集市让,堆积群峰起,一朝海泊来,顺流价倍斐,不怕生计穷,但愿通潮水”,瓷器远销亚欧非,外销空前发展。16—18世纪,英、法、荷、丹、瑞典等国先后在广州设立贸易机构,将中国瓷器运往欧洲。外销瓷器为满足各国不同需求,开拓了 “纹章瓷” “广彩瓷”等新品种。华瓷广泛进入欧洲社会各阶层,并掀起了华瓷收藏风潮。在中东,华瓷则被广泛用于伊斯兰建筑中。

——摘编自黄纪阳《明清华瓷外销研究》

材料二   18世纪以来,西班牙、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瓷厂大都采取工业化生产方式,运用抛光、平面切割技术提供新型陶瓷装饰材料并进行大批量生产,在国际和中国市场排挤中国瓷的生产与销路。而中国陶瓷仍然采用焚香计时、试片测温这种几千年的传统方法。由于自身存在的各种因素,中国陶瓷生产日渐凋零,不仅退出了国际竞争,甚至国内市场也逐渐被日本和西方占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变成了一个陶瓷进口国,高档细瓷需要大量进口。1927年以前,景德镇每年产值为1000万元,“据最近江西陶务局调查去年(民国十八年)景德镇瓷器出产总值实减少三四百万元。”到1932年,全年产值仅60万元。这种巨大反差,引起爱国人士反思。

——摘编自练崇潮《近代中国陶瓷业发展轨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瓷器外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瓷器贸易地位变化的原因,并谈谈你对中国瓷器贸易地位变化的认识。
2023-07-17更新 | 101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常熟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19世纪英国对中国陶瓷所表现的中国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促进了洛可可式在英国装饰艺术中的发展,在英国刮起了“中国热”的飓风。瓷器成为炙手可热,受人追捧的珍贵器物。后来英国本土瓷器发展,瓷器走进了平民百姓家,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其中家庭的女主人以拥有美丽的瓷器收藏作为身份的象征。后期受到政治局势的影响, 中国在英国的印象发生了不好的转变, 同时英国本土瓷器制作技艺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瓷器在英国走向了衰落。为了满足英国市场对瓷器的本土化需求,中国瓷器从制瓷技艺及器型、装饰等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摘编自戴砚芳《17-19世纪中国瓷器在英国的流行研究》


(1)据材料概括影响英国本土瓷器发展的因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瓷器发展对中英两国的积极影响。
2023-12-11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南通市部分学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